青枯病是土壤传播的一类细菌性病害,病菌的主要侵入途径是通过作物根部的伤口侵染。病菌侵入作物后进入维管束,并通过增殖堵塞输导系统,使水分不能进入茎叶而引起青枯。病菌一经进入维管束,就很难清除,因此,生产上防治青枯病,预防是关键。常见的土传病害有:猝倒病、立枯病、疫病、根腐病、枯萎病、黄萎病、菌核病、青枯病、根结线虫病等。
植株的细根首先褐变,不久开始腐烂并消失。切开接近地面部位的病茎,可以发现维管束微有褐变,并从该部位分泌出白色混浊污汁。青枯病是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等茄科蔬菜的主要病害。主要症状是植株迅速萎蔫、枯死,茎叶仍保持绿色。病茎的褐变部位用手挤压,有乳白色菌液排出。在高温高湿、重茬连作、地洼土黏、田间积水、土壤偏酸、偏施氮肥等情况下,该病容易发生。
青枯病菌,可以同病株残体一同进入土壤。长期生存形成侵染源。土壤水分对其在土壤中的生存影响极大。在湿度大的冲积土中,可以生存长达2~3年,而在干燥的土壤中,只能生存几天。青枯病菌,在土壤中并非以休眠状态生存,而是在上述发病植株或某种杂草的根际进行繁殖。 生存在土壤中的青枯病菌,主要是由作业过程中造成的伤口或者是由根瘤线虫、蓝光丽金龟幼虫等根部害虫造成的伤口侵染植株,在茎的导管部位和根部发病。有时也会由无伤口细根侵入植株内发病。 青枯病菌在10—41℃下生存,在35—37℃生育最为旺盛。一般从气温达到 20℃时开始发病,地温超过 20℃时十分严重。
土传病害的发生原因:
1,连作:连年种植,会使得土传病原菌在土壤里大量积累,导致土壤微生物单一化,从而形成病土,再有连续种植消耗土壤肥力,特别是中微量元素大量消耗,而后期又补充不足,甚至只补充氮磷钾等大量元素不进行中微量元素的后续补充,造成养分不均衡,进而影响栽种作物的生长发育,降低了其抗病抗逆的能力
2,施肥不当、用药不当
长期大量施入化肥特别是偏施氮肥会导致土壤微生物生态遭受破坏、土壤酸化、盐渍化、板结现象严重;化学制剂的使用会破坏土壤团粒结构、理化性质,使土壤生态环境雪上加霜,催使土传病害的加重,并且还有抗药性积累、药物残留等一系列问题,造成恶性循环,加大防治难度。
3、线虫:线虫主要侵染作物根系,给作物的根部造成大量伤口,并且使营养物质流出,病原菌会趁机大量繁殖并从伤口侵入作物,加重土传病害的发生,很多土传病害是和线虫同时发生的。
防治措施:(若有线虫配合淡紫拟青霉使用)
以下以番茄周年用药、用肥的方案为例:
番茄:(春茬及秋茬)
1、基肥使用:
a.用料及用量(亩用量):
奥农乐50-100公斤
地力旺生物菌剂,5-10瓶
作物秸秆、农家肥、有机肥、化肥,根据土壤情况酌情使用
b.使用方法:
将奥农乐、农家肥、有机肥、化肥秸秆均匀的撒施于地表,地力旺稀释后喷施,然后深翻(设施的翻25厘米;露天的翻30厘米)之后旋耕(15-20厘米)
2、定植
苗处理,地力旺300倍+青枯立克150倍蘸根或泡盘
3、定植后
灌定植水,青枯立克5-7瓶+地力旺7-10瓶冲施或滴灌1-2次;或者采用青枯立克150-300倍+地力旺300-500倍灌根。
4、缓苗后、苗期
青枯立克150-300倍+沃丰素600倍喷雾2次,间隔7天,可同时用青枯立克150-300倍+地力旺500倍+沃丰素600倍灌根1-2次
5、花果期
青枯立克150-300倍+地力旺500倍每隔7-10天喷雾一次,其中复配沃丰素600倍2-3次,可同时用青枯立克150-300倍+地力旺300-500倍灌根1-2次;病害高发期复配大蒜油1000-1500倍或其它化学药喷雾。
备注:如浇水,请于浇水前1-2天喷雾用药。
如发生青枯病、枯黄萎病、茎基腐病等土传病害时,治疗方案如下:
发现病情后,用青枯立克90-150倍+大蒜油1000-1500倍进行喷雾+灌根,连用2-3次,间隔2-3天(喷雾需要1天喷1次,连续喷雾3天);病情严重的可复配其它化学药。
灌根区域:新棚区发现死棵,重点灌得病行和临近得病行的4-6行。老棚区因重茬严重,病原菌多,建议全部灌根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