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烟寂空
香港的事情到现在还没结局,之前最高潮的事情莫过于海外留学生在外金曲联唱,而最具有黑色幽默的是“抓特务”——谁能想到,9102年了,我们还能看到抓活特务的场景呢?!
连人日都忍不住发帖凑个热闹
评论里是各种欢乐地对暗号现场
却猝不及防被其中的一条湿了眼眶
这些金句,可不都是赵丽蓉老师生前小品作品里的么。时隔20多年,仍然能以这样的形式成为热搜,赵老师有多高的国民度,相信不需要本少女多说。
少女去回顾了一下赵老师当年的小品集锦,发现她的每一部作品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而且很多嘲点和潮点,就算是放在今天,仍然不觉得过时——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赵老师能拥有这么持久而广泛国民度的原因。
1988年《急诊》
赵丽蓉与演《济公》的游本昌饰演了一对亲家,听说小(外)孙子生病,赶来急诊室,发生的一段心疼小孙子成长健康的对话。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独生子女政策,让我们八零后和一部分70、90后变成了前无古人后估计也不会有来者的一代独生子女,各方关于独生子女养育、教育的问题,从我们出生起就一直争论不休。
我们被叫做家里的“小皇帝”“小太阳”,体能在大草原上远远输给了日本小孩。。。全社会都在怀疑,等这代人长大了能不能撑得起现代化建设?!
如今30多年过去,不知道现在终日奔波劳碌,需要赡养至少四位老人,照顾两个小孩的同龄人们,是不是时常会怀念那些被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追着喂成小胖子的童年时光。
1989年《英雄母亲的一天》
这是赵丽蓉的成名之作。这次她饰演的老太太有一位见义勇为的儿子,侯耀文饰演的电视台导演想通过采访这位英雄的母亲,挖掘一些新闻素材,做成专题片在三八妇女节播出。
可是老太太一心只想去买豆腐,并没心思搭理这位有点胡搅蛮缠的陌生人,同时也是因为本身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把“导演”说成“倒爷”,“构思”听成“豆腐丝”。
面对镜头她紧张得不知道迈哪条腿,侯耀文告诉她“您就迈右腿”,于是她就只迈右腿,横着就进来了2333333
还有名场面,侯耀文教她说“司马光砸缸”,所以到底是“司马缸砸缸”还是“司马光砸光”,也顺便成了课后和小伙伴们嘻哈玩乐的“口头禅”。
最后借口老毛病犯了需要叫车去医院赶紧把导演支开,老太太心心念念的还是要去买豆腐。
因为在那个年代,没有超市更没有外卖,物资也短缺,想买东西甚至需要凭票。
豆腐这种低成本买卖,就是一个人推一辆自行车,后座放个架子,走街串巷。大老远听见笃笃笃的梆子声,满楼的大爷大妈就端着盆跑出来到处找,晚一步没抢到,再想买可能要隔一周……
这是属于那个年代共同的特殊记忆,无论什么时候重温,都能产生时代的共鸣。
1992年《妈妈的一天》
90年代初期,各地市区兴建了很多文化广场,广场舞率先走进了全国中老年的文化生活。
跟着赵老师的步伐,全国人民率先被科普了什么是“探戈”。
以至于本少女后来看阿尔帕西诺主演的《闻香识女人》,脑补的画面也是:
“探戈就是趟着趟着走,五步一下腰,六步一招手,然后你再趟着趟着走,这叫探戈。”
1993年《追星族》
1992年香港流行乐坛“四大天王”被正式命名,“天王热”一下子席卷整个大中华地区乃至整个亚洲。由此,中国内地诞生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追星族,歌迷们开始为偶像做出许许多多狂热举动。
在1993年央视35周年台庆晚会上,赵丽蓉和郭达、蔡明一起表演的小品《追星族》,就是讲述的那个年代的饭圈女孩跟家长观念冲突的故事。
“追星族是哪个地区的少数民族?”
“它……它就是迷唱歌的那个族”
“你这么说我不就明白了,那就是刘三姐那个族,壮族”
大概就从这时候起,全国的家长们发现了“代沟”这件事情。
虽然说是自己亲手养大的孩子,突然间说着自己听不懂的话,做着自己想不通的事。有的家长听之任之,有的家长打之骂之,最后大多数也只能是不了了之。
然而这么多年过来,就算影视歌星们换了一茬又一茬,追星的女孩也换了一茬又一茬,家长和路人仍然不能理解追星族们口中的那种“等待人的幸福滋味”——
你们知道这是多珍贵的泥点子么?!
1994年《吃饺子》
进入90年代以来,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虽然老一辈还偶尔沉浸在忆苦思甜的老脑筋里,在年轻人们的世界,吃饭已经不仅仅是一件填饱肚子的事情了。
1993年的年度词是“绿色农业”,绿色有机食品一下子成了大家最常关注的事情。
而北方人现在经常在微博被群嘲的“一过节就吃饺子”,20多年前就被赵奶奶的小品里的小孙子吐过槽了。
赵奶奶在小品里想不明白,为什幺小孙子会爱吃她们在旧社会吃够了的棒子面窝头。
一边骂,一边尝,诶……赵丽蓉奶奶其实才是“真香”鼻祖!
1995年《如此包装》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管扩展,影视娱乐界也迎来了蓬勃发展,1994年初,东南卫视、山东卫视、浙江卫视开始上星播出,各种影视剧、综艺节目的走红,对于明星的“需求”开始增加。
随着中国内地第一家综合性民营娱乐公司华谊兄弟成立,各种娱乐公司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于是也有了1996年的《如此包装》。
很多人回忆说,第一次接触RAP这种音乐形式,就是得益于赵丽蓉的这个小品。赵奶奶堪称华语Hip-hop第一人!
“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六月六啊看谷秀,春打六九头,我张不开嘴,我跟不上溜,你说难受不难受,你说难受不难受!”
姆们80后从小就已经接触过Freestyle了好嘛!
“灯光、音响、摄影,各部门准备”,改变说话口音、改变造型、改变原有的节奏……原来这就是“包装”?
一直到现在,在新的时代里,传统文化如何能有新的发展,究竟怎样破旧迎新,仍然是这个小品留给我们的考题。
从《如此包装》起,因为在小品表演中创意性地加入了歌舞成分,赵丽蓉和巩汉林后来被称为“歌舞小品”的创始人。
1996年《打工奇遇》
1994年3月15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正式实施,时隔一年后的1995年3月26日,被后来称为“打假英雄”的王海开始“职业”打假。
而1996年的春晚,赵丽蓉与巩汉林再度合作《打工奇遇》。这是一个能让人从开场一直笑到结束的小品。如果评选小品史上最佳,一定会名列前茅。
不但贡献了很多金句,还带红了很多歌曲。
直到现在家里面老人兴致一高做点好吃的,端上来的时候还要学两句——“走四方,你看一看你尝一尝,我做的饭菜到底香不香”
也是因为这部小品,没多久宫廷剧大火,各地也冒出了很多各式各样的主题餐厅,就是不知道能有多少商家能记住,老太太在春晚现场写过的这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货真价实”。
1998年《功夫令》
1998年的春晚,大家还沉浸在97年香港回归的喜悦之中,所以节目选的都很热闹喜庆。
这一年,流行金曲天后赵老师带来了新作品,把屠洪刚唱红的《中国功夫》改编成了《功夫令》。
“站似一棵松”
“我看你像根葱!”
也让大家恍然大悟,原来任贤齐的《心太软》,唱的是母子情,讲述的是太过溺爱孩子的母亲,对不成器儿子的悔恨之情(胡扯)。
1999年《老将出马》
自1998年划时代的Windows98横空出世,中国互联网行业也开始了风起云涌。
这一年杨致远将雅虎引入中国,四通利方并购了华渊资讯网继而成立了新浪,张朝阳在北京成立了搜狐,马化腾去深圳开办了腾讯,网易也从软件销售公司转型成了门户网站。
1999年春晚上赵丽蓉和巩汉林主演的《老将出马》,也喊了要上网的口号,还玩了一把高科技PS修图。
“哎呀,老主任啊,您激动个啥啊,别看他泰森虎视眈眈,可他面对您这个中国老太太,他也有点肝儿颤。”
“他不肝颤,我肝颤。”
“你怕啥啊?”
“他咬……咬耳朵!”
赵丽蓉炫耀自己是跨世纪的新潮老太太,秀了一把英文,现场深情演绎了一曲刚刚红遍全球的《泰坦尼克》主题曲。
不识字,连汉语拼音都不会的她,让小儿子帮忙把英文发音用中文字拼出来录到磁带里,硬生生学会了这首的《My heart will go on》。
谁能想到,这一曲居然成了绝响。
在台上唱的时候,声音听得出有些沙哑,唱完她有句台词去怼巩汉林“最近我有点咳嗽,不然唱得还好”。那时候她的病情可不仅是“有点咳嗽”这么轻描淡写,事实上,就在上场之前她刚在后台咳出几口鲜血。
她的家人,包括巩汉林都知道,她得了肺癌晚期,想让她开开心心过年就没敢告诉她,偷偷把药名撕掉,告诉她这只是治咳嗽的,按时吃会好。
老太太通透着呢,她明白自己已经时日无多,偷偷给自己挑好了遗像,亲手缝制了寿衣,还配了自己最喜欢的意大利皮鞋和白袜子,甚至为自己导演了葬礼。
“别哭,别让人以为妈真有病了……到了最后你们就听我指挥。”
——赵丽蓉
她把人生活成了艺术,整个一出现实版的《大腕》啊。
虽然以春晚小品被全国人民所熟悉,在镜头前总是喜气洋洋的赵丽蓉,真实生平并不是一出喜剧。
“只有吃过黄连的人才知道什么是甜,只有在悲剧中生活过的人,才能够创造并演好喜剧。”
——赵丽蓉
赵丽蓉1928年出生在天津宝坻,当时宝坻还属于河北唐山,乡音陪伴了她一生,她也把唐山话推广成了全国仅次于东北话的“洗脑”方言。
因为是家中幺女,深得母亲喜爱,母亲给她取了个乳名叫“老爱”。
正逢国内军阀混战,全家逃难到沈阳,她父亲靠去剧场给演员梳头维持全家生计。母亲经常抱着一岁多的老爱在后台玩,有次偶然的机会,被“借用”抱上舞台出演“彩娃子”,自此开始了她与舞台的一生之缘。
当时的戏社主演芙蓉花对老爱十分喜爱,为她推荐拜马金贵为师学习评剧,还为她取名为“赵丽蓉”。
15岁在张家口,便以主演的身份登台表演。
25岁她进入中国评剧院工作,参与了很多名段的表演,其中《花为媒》《杨二姐告状》还被搬上了荧幕。
除了评剧表演,赵丽蓉还参演了一些影视作品,比如1986年《西游记》里怯懦善良的车迟国王后
1989年刘晓庆主演的电影版《红楼梦》里的刘姥姥
很少有人知道,中国内地第一个国际影节获奖的影后,并不是巩俐,而是赵丽蓉。1991年,赵丽蓉凭借主演的电影《过年》,获得了第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大奖。
她在片中饰演一位典型的中国式母亲,在中国传统最重要的节日里,小心平衡着家里每个人的心思,各种关爱让她不得不隐忍退让,却又各种为难。
喜欢过年的永远是孩子。成人的世界,都说年关难过。
在赵丽蓉等一众老戏骨的精湛演绎下,这部豆瓣评分8.7的电影《过年》把家庭里常见的那些勾心斗角糟心事直接摊在了年夜饭的桌上——真正过不去的,无非就是一个字“钱”!
我总觉得,赵老师在现实中,也是这么一位博爱而隐忍的母亲。
她经历过两次丧偶一次丧女,几乎是以她一人之力,辛苦抚养三个儿子成人。最艰难的时候,一边照顾病重的女儿,一边演戏养家,穷到穿的内衣都补丁叠着补丁,去单位澡堂洗澡都要躲到旮旯里,怕被别人看见自己的窘迫。
成名之后条件改善了,依旧没有豪车,没有豪宅,只有北京郊区的一个小院。
都说名利双收,可火了的赵丽蓉一生只接过两次广告,其中一次还是因为小儿子要出国留学,为了给孩子凑学费,不得已接的一个代言。
这也让她一直耿耿于怀,生怕产品有问题坑害消费者。在她心里,拿钱替别人吆喝并不是一件很踏实的事情。
后来又有一款止疼膏的厂家找上门来,饱受关节炎等病痛之苦的她,在亲自试用了一段时间感觉确实有效后,加上巩汉林等亲友的劝说,才最终答应。
但就是这么一位总说不能欺骗消费者的善良老人,却一而再再而三地“骗”了全国的观众。
她并不认字,为了能在春晚现场写下“货真价实”,苦练数月书法。
《如此包装》里跪地摔倒的一幕,都以为是舞台效果,却不知道是她关节炎发作忍痛上场又唱又跳,真的实在没撑住,差点倒在舞台上。
她从来没有在任何采访中透露过她的伤痛。1999年春晚导演得知她在后台咳出了血,想让她回家休息,她再三保证,只要后台给她留个地方休息一下就好。一上台果然生龙活虎,骗过了所有人的眼睛。
老艺术家的成功,与她对待事业的这份认真与敬业是分不开的。动辄就为爱豆们“心疼”的饭圈女孩们,你们真的知道做好表演这份工作,应该有多努力吗?
她曾说:“绝不能让观众吃剩饭,不新鲜。何况是大年三十。”
但是还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春晚还是从猜演出结束后会流行什么样的金句,变成了猜谁会在现场第一个说出今年的网红热词。观众们吃的已经不仅仅是隔夜饭,甚至是隔年,隔代,要恶臭了。
2000年7月17日,“国民老太太”赵丽蓉永远离开了我们。算算看,距今已经整整十九年了。
真的很想念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