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烟寂空
漫长的居家生活终于有了要终止的苗头,本少女已经接到通知,下周就要恢复正常的上下班了。
在这个好容易得来的漫长假期,我们后台的几位少女都没闲着。
我们虽然是个娱乐八卦号,但总有人问,你们好像经常会发一些跟娱乐无关的话题?
其实八卦里是可以见人性的,比如最近的肖战粉丝事件,发展到今天的魔幻地步,里面见尽人性。
最近我们号来了很多新朋友,很多人不知道我们号其实是好几个朋友一起在做,文章以及微博号都是“共用”,每个人可能感兴趣的部分不一样,甚至偶尔精分,但是我们号一直以来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尽可能为女性发声,尽可能有更多的交流。
疫情让生活突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也更能让人沉淀下来。
后台的老司机最近在追百合鼻祖《XENA》,一部没有男主,只有两位女士的神话剧。
两位主角的人设也非常的有意思而且很迷人,一位是战士公主,强大独立。一位是话痨,可爱有趣。
剧情结合了北欧和希腊神话,类似于我国的《西游记》,两位女士一路打怪成长,最后成为soulmate。
虽然这剧后来成为美国女同性恋运动的一面旗帜,但是现在去看,它更多想要表达的还是女权思想,拯救世界的战士公主,多酷。
老司机这段期间还在各种研究烘培技能~
不论是曲奇还是面包,品相看上去都相当专业啊!!
吸金少女对汉服的喜欢由来已久,这段日子终于有时间好好静下来看看这些类型的书。
现代的服装审美流行趋势,一直在由西方来主导,其实我们东方的艺术文化之美,跟我们才是最紧密相连的。十年前考研时候在答卷上写下“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近年来看到汉服文化开始慢慢绽放,就特别高兴。
然而我们对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了解、研究、深入再到传播,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只有“知来处”才能“明去处”。这都不是泛泛而谈,需要的是真的静下心,沉下去,吸收了,才能让中华传统艺术绽放在未来。
连城小姐姐过年期间看了半本《我心归处是敦煌》。为什么是半本?是因为后期关注疫情关注到气急,无心再闲雅下去了……
敦煌经历过的三位院长,一位是常书鸿,一位是段文杰,一位是樊锦诗。诗书文,加上画,这也是敦煌的奥义呀~~
十七娘说她最近读的书很杂,但是因为肖战粉丝事件发展到这地步,觉得又得读读詹金斯的书。
这几天在看詹金斯的《参与的胜利》,主题是Participatory culture。里面提到了fan activism和political activism的关系。
深感完全切中我们内娱的粉圈。现在的粉圈,所呈现的已经是一种政治文化生态,若是简单的去谈偶像和粉丝之间的“互哺”,早已不能解释像肖战事件中最开始cp粉和毒唯互撕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很遗憾的是,我们的粉丝文化研究还处在特别粗浅的地步。
即便是业内人士,我今天同业内的朋友聊,给他解释事件如何发生,以及中间涉及到的名词,对方都承认,这是他们平时不会涉猎的。
所以肖战的经纪人,新丽的副总裁于婉琴发条朋友圈也只能用《乌合之众》的段落来表达心情。
实际上,现在再用《乌合之众》来解释(甚至她可能根本没读完全书)都不管用了。
建议对粉圈生态有兴趣的朋友,做这项工作的,或者仅仅是个粉丝都可以先看看亨利·詹金斯这本《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
这本书的英文原版出版于1992年,但作者被妻子带入《星际迷航》的粉圈后,以“学者粉丝”的身份所做出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在今天依然具有相当的意义。
粉丝对同人文化是否有接触和参与不要紧,而且事实是,在现今网络传播时代身为粉丝但丝毫不接触同人文化的可能性是极低的。大家想要破除误解,消除对立与纷争首要一步是,你得知道它是什么,以及它从何而来。
而本少女本来开开心心准备在法国过年,没想到飞了十几个小时,到地方刚开手机就被国内疫情全面爆发的信息震惊了……
回国不出意外自觉隔离14天。在这居家隔离的日子,终于有时间补完了由陈丹青主播的系列节目《局部》。
《局部》系列在豆瓣上的评分都相当高,2015年播出的第一季到现在仍然保持9.5的高分,第二部隔了三年才出,也有9.4分。
今年1月刚开始播出的第三季还没完结,豆瓣评分已经高达9.6分。
节目的名字叫《局部》,所以陈丹青老师的讲述也是从“被人忽视的角度“,介绍那些我们不太熟悉的艺术作品和一些不太熟悉的画家。
第一季看下来就像陈丹青老师的意识流,从我国北宋的《千里江山图》跳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死亡的胜利》,
从蒋兆和的《流民图》一下又聊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前面看印象派的几个小子在巴齐耶的画室里高谈阔论,
后面又转去围观康熙、乾隆南巡的场面。
到了第二季,陈丹青老师面对镜头的感觉放松了不少,经过三年的准备,讲述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条理,基本上围绕着他最熟悉的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馆藏展开。
当然,作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馆藏也是纵接古今、横贯东西。
但是节目组只申请到三个晚上的拍摄时间,所以只有三分之一的镜头是在馆内拍摄的实景。
陈老师在第一季里就说过“欧洲最好的画,不是油画,而是湿壁画”,第二季里又有提及,还跟国内敦煌的壁画做了对比和延伸讲解。
第三季索性就直接来到了意大利,实地探寻文艺复兴时期的这些湿壁画作品。
有了在大都会申请拍摄的经验,显然这一次剧组的前期准备很充分。
联系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协会,应该还请了当地留学生做向导,让陈老师在屏幕前带着我们在意大利的小镇教堂看了个过瘾。
其实在看节目之前,我也只是从百度知道了陈丹青是一位画家、作家、艺术评论家,却不知道他有什么作品。
陈丹青以前是位“书腰语录菩萨”,网上也经常能见到各式各样的“丹青语录”,第一印象总觉得像个卖鸡汤的贩子。跟陈老师说声对不起,所以真的不能通过表象看人。
毕竟2004年他因为不满招生制度的教条问题愤然从清华美院辞职的时候,本少女正在昏天黑地地备战高考。
生在高考大省,初高中时代的大部分音乐美术体育课都被数理化老师以各种理由侵占了,从小也没什么画画天赋和兴趣,所以艺术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感觉似乎是遥不可及的。
在没去法国以前,准确地说没去巴黎以前,我一直是这么想。所以去意大利佛罗伦萨旅游的时候,就因为同行的一位伙伴嫌门票贵,而且排队的人超级多,而没有去乌菲齐美术馆。
现在每每回想起来,懊悔得都恨不得掐死当初的那个自己……
(拍摄:风烟寂空,请勿他用)
后来到了巴黎,受到一些学艺术朋友们的熏陶,也因为“生活所迫”,才慢慢成了一位逛博物馆/拍文物爱好者。卢浮宫、奥赛、蓬皮杜中心、集美……已经不知道去过多少遍。
(拍摄:风烟寂空,请勿他用)
所以节目里陈老师每每讲到法国的艺术,特别是印象派,都觉得特别亲切。
(拍摄:风烟寂空,请勿他用)
说实话,第二季里陈老师讲了这么多,我记住的只有易县的罗汉,也是因为法国吉美也有一尊同系列的作品。
(拍摄:风烟寂空,请勿他用)
可是看了这么多艺术品,我还是总觉得我看不懂,觉得自己知识储备太少,总在纠结记不住画的名字和画家的生平。
但看到陈老师说,他很喜欢梵高这幅初学画画时的作品《海边的渔夫》,可他讲不出来为什么好,我就有点释然了。
其实看画重点不在于了解年代、背景、画家是用什么画的,从哪里落笔,藏了什么彩蛋,甚至于他画了什么想表达什么……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它面前,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拍摄:风烟寂空,请勿他用)
我们为什么要看画?唯心一点地说,因为它在这里呀。
本少女曾经在看展览的时候做过实验,即便提前没有做功课,完全陌生的一个展览中,那些经典之作还是会很容易地闯入视线,很难被忽略掉。
(拍摄:风烟寂空,请勿他用)
好的作品真的能跟观众产生感应。
其实在这次完整地“补番”之前,我曾经断断续续地看过前两季的一些片段。其中有一个集提到了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克那场有名的“艺术家在现场”的行为艺术,还有分手22年后前来与他默默对视的前男友乌雷。
而就前几天,也是我看到这里的第二天,刚好看到新闻说乌雷去世的消息,也许这也是一种“冥冥之中”……
很遗憾的是陈丹青老师在节目里说他不喜欢奥赛博物馆。他觉得19世纪的那些作品跟奥赛博物馆的“气质”不搭。
确实,这座位与卢浮宫隔塞纳河相望的博物馆是由一座废弃的老火车站改造而成的。
过去熙熙攘攘的候车大厅,如今变成了熙熙攘攘的展厅,还保留了报时的巨大钟表——这正是2012年那部获得四项奥斯卡奖的电影《雨果》的故事原景地。
(拍摄:风烟寂空,请勿他用)
我倒是很欣赏法国这种“变废为宝”的节俭。
在它还是火车站的时候,印象派的画家们正是从这里相约坐火车出发去南法写生,里面就有梵高。
这也是为什么巴黎人一致要求把这座火车站保留下来,并且将印象派时期画作移入其中的原因。
(拍摄:风烟寂空,请勿他用)
这是本少女最喜欢的博物馆之一。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没必要为这些争论什么。
无论是什么领域,当视野到了一定的宽度,就会知道这个世界很大,大到超过自己的想象。允许世界上有跟自己不同的人存在,就叫做气度,也是常识。
(嗯,我知道你们知道我说的是什么)
《局部》虽然被豆瓣分类到了“脱口秀”,但在第一季的最后一集的最后,陈丹青先生笑着感谢大家听他念稿,如释重负。
这一点少女最近也深有感触,面对镜头侃侃而谈实在是太难了!!
因为在居家办公的这段日子里,本少女被公司“逼”着当了一个网络主播……好吧,活到老学到老,好在技能这种“公器”可以“私用”,所以——
三月份我们会准备一次直播,到时候欢迎大家随便来唠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