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赚钱,会花钱,还看不上“大总统”的儿子,她才是榜样奇女子

2020-01-04   吃土少女风格纪



​文/连城城

2019年的年末,我进行了一次摩洛哥公路旅行。我们从摩洛哥的北边繁华城市来到南边的沙漠地带,然后再次回到繁华都市。

在这段旅程中我最想拍的,是摩洛哥的女性。



从北往南,我看着女性慢慢从街上消失,看着一双双美丽的大眼睛隐藏在黑纱后面,也看着路经的地带,越来越穷。

我想,看一个地方的发达程度,只要观察这个地方对女性的束缚程度,就可以了。


希望我们永远都有自由。




新年的第一篇文章,我们表达什么?

表达在新的一年里,大家不用顾忌他人的眼光,努力赚钱,也学会花钱;


表达在新的一年里,我们继续关心女性,不管是身边的,还是遥远的;


做这样的一个女性,其实挺难的。


首先,要会赚钱,在这个将“女性贫困”的原因归结为女性爱花钱的时代,学会赚钱,学会投资,不仅投资金钱,更要投资自己。


其次,我们还要会花钱。怎么花,花在哪里?要花得理直气壮,花得别人哑口无言。

今天要写的是民国时期一个会赚钱又会花钱的女人。


她独立、自强、不依附、不拘一格、张扬。她的思想与行动,可以说远超了她的时代。



她是与张爱玲、林徽因们同时代的女性,知名度远不及她们,甚至被当下人称为“剩女”。

她终身未婚。

我十分不喜欢“剩女”这个词语,“剩”,带着“被剩下”的被动时态,而无论哪个时代,女人从来没有“被剩下”,而是选择“主动剩下”。

更何况,像吕碧城这样一个做了无数个“中国第一”,心怀天下,自己会赚钱,又会花钱的漂亮女人,没有结婚,没有太多罗曼史,那又怎样呢?


吕碧城不是没有罗曼史。


她的罗曼史中,曾经有过袁世凯的儿子袁克文。但是她的罗曼史在她的思想、她的经历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这个社会总是要求女人要有爱情、婚姻才美满,吕碧城终身未婚,她的一生又何尝不完满呢?

作家止庵说到吕碧城为什么未嫁的问题,关键点在于经济权,她很会赚钱,生活非常奢华。



“有才,有名,有财,事业上又有很大的成就,这女人就没有当时女性结婚的理由——找个男人养着,她没有结婚的实际需要。”


吕碧城很会赚钱。

吕碧城到30岁后才进入商场。在进入商场之前,她进行过深思熟虑,相当理性。

她将自己的钱放在三个“口袋”里。一份放在署券,一份作为流动资金,一份用来做投资。

她选择的投资项目也经过精心的考量——选了丝绸与收藏。


为什么是这两项呢?

因为她熟悉。投资切莫选择自己不熟悉的领域。




首先,作为大家闺秀,她对丝绸有着良好的审美与鉴别能力;


其次,在上海这个十里洋场,洋人聚集,而丝绸是洋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物质表现之一,客群庞大;


再次,上海靠近苏杭,这是丝绸之乡,近水楼台;


另外,那时候丝绸算是个冷门项目,竞争者也比较少。

至于收藏,小时候她生活于殷实之家,父亲有着非常好的鉴别能力,而她则向父亲学了不少。

靠这两项,加上她这些年来积累的人脉关系,让她在短时间内就积累了丰厚的财富。

后来张勋复辟,无数人趋之若鹜,清朝时的朝服蟒袍价格大涨,上海丝绸业空前繁荣,吕碧城的丝绸更是被一抢而空。


此时的吕碧城,不过是笑看“城头变幻大王旗”。


吕碧城并非出自经商之家。

她经历过家道中落,做过中国第一个女编辑,做过中国第一个女校长,还做过袁世凯的女秘书。

她太聪明,也太清醒,她早早离开官场,但血从未冷,她呼吁女性权利,是中国女权的先锋。

吕碧城出生于1883年安徽的一个书香门第。


12岁时,父亲去世,因为父亲膝下只有四个女儿,没有儿子,吕碧城的母亲与姐妹们被族人“吃了绝户”。


那时候,女儿是没有继承权的,族人用这个为借口,无耻地将她家财产全部霸占。一家五个女人,孤苦无依,母亲带着年幼的四妹服毒差点身亡。

此时,12岁的吕碧城体现出了强大的力量与清醒的头脑。


她写信给父亲的故友,并得到了解救,她一人操办父亲的丧事,将丧事办得井井有条。然而,尽管如此,吕家母女的财产还是被霸占得差不多了。

在很长的时间里,因为男女不平等,中国女性没有继承权,即使到现在仍然不能完全实行。


12岁的吕碧城以自己的智慧好不容易获得了一些自己应得的利益,而中国的第一起女性继承权的官司要直到1927年才出现。

在吕碧城解决了这件事情时,她原本就定好的亲家却畏惧退婚了。

这个亲家,吕家兴时贴过来,吕家败了就避之不及。那时候一个女孩子被退婚,是极其不光彩的事情。



不过,这么强大的吕碧城,她原来那个未婚夫配得上她么?

人生大起大落,看过了人情冷暖之后的吕碧城,需要这样的男人来依靠吗?

之后吕碧城母女投靠了天津的舅父,寄人篱下,看人脸色。看着几个外甥女日渐长大,舅父打算为她们张罗婚事。在那个时代,一桩婚事就是一个女人一生的归宿了。


吕碧城却说:我要读书。

但舅父拒绝了她。

于是,她选择出走。孤身一人。

难以想象,一个13岁出头的女孩有多大的勇气才会选择出走。


幸运的是,出走路上,她得到了酒店老板娘的帮助,她到处找工作,但当时给到女性的工作不是洗衣妇就是保姆。

在得知舅父的秘书夫人住在《大公报》,她便给秘书方夫人写了一封救助长信。


这封信刚好被《大公报》的总经理英敛之看到,信件的文采让英敛之赞叹,就这样,吕碧城成了《大公报》的第一名女编辑,也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个女编辑。



这是吕碧城人生的起点。源于催婚,始于逃亡。

她在《大公报》期间,表现出了极强的主见。

见多了孤女寡母被人欺负却无处诉说,她开启女智,倡导女权,为中国妇女解放摇旗呐喊。


她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引用“天赋人权”、人人自由平等的思想,批判中国几千年来压迫女性的伦理纲常。


她把“兴女学”提到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她构想了一个女权理想实现后的画面,全国女性人人有独立思想,有自主的魄力,不必依靠他人也能活得自在,女人们充满智慧,国民素质大大提高,国家因此而强盛!

她指明了女权的道路——经济独立,兴女学,参与社会实践,实现自身价值。

她身体力行,筹办女学校——“北洋女子公学”,这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公立女子学校。她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女校长。


她在当时被称为“北洋女学界的哥伦布”,“功绩名誉,百口皆碑”。


一个女人在展现其强大的能力时,获得众人赞誉的同时,诋毁之声也不会少。

最让吕碧城难过的,是对她有过知遇之恩的英敛之的诟病。

或许是内心深处的隐秘,或许是对吕碧城求爱不成,英敛之在报纸上发表了文章批评几位教师打扮妖艳招摇,不中不外,不东不西,有损师德。


英敛之

当时学堂年轻的女教师,也就只有吕碧城一个。而恰好,吕碧城又是一个喜爱打扮的姑娘。


男人没辙的时候,就来指手画脚女人的打扮穿着,来指点女人的外貌,是可忍孰不可忍?

吕碧城十分生气,写文反击的同时,索性给英敛之投了一封绝交信,恩断义绝。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不少人责怪吕碧城爱慕虚荣又自私,还有人来劝和,吕碧城一概不理会。因为这样,吕碧城没少被当时的人批评指点。

只有她的老师严复看得清楚:

“此女高雅率真,明达可爱。外间谣诼,皆因此女过于孤高,不放一人在眼里之故。英敛之、傅增湘所以毁谤者,亦是因她不甚佩服此二人也。”

英敛之等人毁谤,不过是因为吕碧城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罢了。这可说是男人的小肚鸡肠的精彩现行表演。



吕碧城看男人,十分清醒。


英敛之这样的有妇之夫,即使曾经再好,她也不会去选择。袁克文这样的贵族子弟,一时无两,她也看不上,“袁家公子哥儿,只适合在欢场中偎红依翠”。


袁克文


作为那个时代著名“剩女”,被催婚必然是常有的事。

她自己说,看得上的男人,不是老了,就是已婚。既然没有,那又何必将就呢?

“生平可称许之男子不多,梁任公即梁启超。早有妻室,汪季新即汪精卫。年岁较轻,汪荣宝,曾任民政部右参议、国会众议院议员,驻比利时、驻日公使等职,擅书法,工诗文。尚不错,亦已有偶。张蔷公曾为诸贞壮作伐,贞壮诗固佳,耐年届不惑须发皆白何!”


梁启超


因为自己有经济基础,所以才有这样的魄力不以经济基础作为择偶的标准,而以心灵与爱好作为择偶的方向:

“我之目的不在资产及门第,而在于文学上之地位。因此难得相当伴侣,东不成,西不合,有失机缘。幸而手边略有积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学自娱耳!”


我行我素的性格贯穿了吕碧城的一生。

吕碧城爱打扮,也乐于打扮。

她随时将自己收拾得漂亮干净,唱歌跳舞读书旅游交际,一样不落,生活得丰富多彩。在那个时代,属于特立独行的女性。



她喜欢跳舞,她认为“女人爱美而富情感,性秉坤灵,亦何羡乎阳德”?就是!女人就该爱自己,干嘛要羡慕男人呢?

年轻时爱打扮,经商赚钱后爱奢华,经常挥金如土。不过她有的是理直气壮,所有的钱都是她自己赚的,怎么花,需要看人脸色吗?

她不仅将钱与生命花在生活上,还将钱与生命花在学习上。

1918年,吕碧城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与美术,兼为上海《时报》特约记者。


相比其他年轻学子,她已过了最好的学习岁月,她勤奋刻苦。学英语,学美术,把美国的所见所闻写成文字传回国内,带领当时封闭的国人一起看世界。


此时的吕碧城已远离政治,但她从未与人民分开。


她兴女权,为女性呐喊;看到受苦的百姓,她组织京直水灾女子义赈会,为水灾百姓募捐。


她不管走到哪里,都极其注重自己的外表和言行,在她看来,她的言行代表着中国二万万女同胞的形象。

后来,她创办中国保护动物会。在维也纳大会上,她穿着拼金礼服,头戴珍珠抹额,盛装登台用英文做演讲,让与会代表惊叹不已。

当时维也纳的报纸这么赞美她:


“会中最兴味,耸人视听之事,为中国吕女士现身讲台,其所着中国绣服鹬皇矜丽,尤为群众目光集注之点。”


她的智慧远超了时代。

吕碧城生活的时代,正好是刘海粟“模特儿事件”的时代,刘海粟启用裸体模特上人体写生课,引起了一批封建卫道士的不满。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吕碧城知道后啼笑皆非。之后,她毅然再次出国。

说来好笑的是,而今吕碧城所耻笑的“模特儿事件”,又死灰复燃了。


她有大眼光大格局。

出国在外的吕碧城,看着西方世界的飞速发展,仍然没有忘记国人的苦难。她直言当时政府的封闭,没有世界的眼光,国际的感触。只知道关起门来和同胞斗气。她建议中国人有钱了就应该留学,与外人多接触相处。


但她也不一味推崇西方文明,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她认为儒教与佛教更具有人文关怀,应该扶持国学,弘扬东方文明。

这些观点,吕碧城说于正在努力学习西方的20世纪20年代。而直到现在,大家才真正关注自身,才有“国潮”的出现。


这样的女子,在她那个时代,又有几个人能配得上她呢?

她还有大格局。


在年轻时,她与秋瑾交好。两个风雨飘摇时代中的女性,有着同样的志向与内心,将她们的心紧紧地绑在一起。而且,秋瑾也曾用过“碧城”这个名字,两人的缘分更是深一层。



这份情谊,贯穿着她们的人生。


1907年,秋瑾遇难,没有人敢为其收尸,全国报馆也没有一家敢发声。是吕碧城不顾危险,设法安葬了秋瑾的遗体。


后来,吕碧城用英文写《革命女侠秋瑾传》,发表在美国纽约、芝加哥等地的报纸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女性之间的情谊,远比那些作品描绘的要坚固与单纯。



这是我们今天要讲述的女性,独立,胆大,不依附于男性,敢于和时代叫板。


在历史长河中,有过很多这样的女性,有些被遗忘,有些被铭记。但我们所见的历史,往往是男性书写的历史,我们的文学史,是男性书写的文学史。


像张爱玲、林徽因这样伟大有才华的女性,首先被提及的,往往是情史。


像吕碧城这样的未婚女性,连正规史书上一席之地都没有。


而吕碧城除了有经商头脑,除了有超前意识外,还是一名词人,写一手漂亮的词。


最让我悲怆的,是她在卢沟桥事变后写的:


人影帘遮,香残灯灺,雨细风斜。

门掩春寒,云迷小梦,睡损梨花。

且消锦样年华,更莫问天涯水涯。

孔雀徘徊,杜鹃归去,我已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