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全职妈妈。自从检查出怀孕之后,我就因为身体原因,辞职在家养胎。若兰出生之后,因为两边的老人都不方便到城里帮忙带孩子,我们也不想让若兰成为“留守儿童”,所以我就暂时打消了重返职场的念头,安心做起了全职妈妈。
如今,若兰已经2岁了,我离开职场也快3年了。在这3年里,我不止一次遇到亲戚朋友甚至陌生人当面或者背后议论”还是大学生呢,整天在家带娃,这事情(指“带娃”),是个女的都能干,这书真是白念了“。
今年春节,我们带着若兰宝贝回老家过年了。受疫情影响,在家待的时间比较长一些,亲戚朋友、左邻右舍见了(我们回来的比较早,那时候疫情还没有全面扩散开,亲戚间还在走动,农村里左邻右舍之间串门也很常见),都夸我家宝宝聪明又乖巧,2岁的若兰用她的实际行动证明了“高学历女性辞职带娃,非常值!”
今年是若兰出生后第一次回老家过年,很多亲戚朋友、街坊邻居都是第一次见,通常见面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宝宝都长这么高了,有3岁了吧?”。
其实,若兰春节前回家前几天,才刚刚过完2岁生日,但是,因为个子比较高,总是被当成3岁的孩子。我们回来的时候坐的高铁,旁边座位上是一位爷爷带着2岁半的孙子,在知道两个小孩子的年龄之前,那位爷爷还一直让他家孙子叫我家若兰“姐姐”,因为若兰的个头比他孙子高好多。
大家都知道,孩子的个子高不高,主要是受父母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在这个人人追求“高大个”、“大长腿”的时代,在大部分家长眼里,孩子个子高,就是“养的好”的表现。
当然,孩子的身高,基因的影响固然强大,父母都是大高个(实际上我和若兰爸爸都只是“中等”身高),孩子自然不愁长,但孩子的身高,也是需要“管理”的,因为除了“基因”这一“先天因素”,影响孩子身高的“后天因素”还有很多。
比如:均衡的营养(不是吃的越多越好,也不要盲目给孩子“补钙”或添加其他“营养品”、良好的睡眠(睡眠时长、睡眠质量、睡眠习惯都要好)、适当的运动(运动可以促进骨骼干骺端的细胞代谢,可以促进个子增长,但一定要注意不要做一些过度的负重锻炼),良好的情绪以及正常的心理状态可以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利于孩子体格的增长。
”先天因素“没得选,但”后天因素“完全可以人为创造或者改变。从这一点上来说,孩子”长得高“也确实是家长”养的好“的表现呢。
家长们聚在一起,就免不了“攀比”一番自家的孩子。对于学龄前的孩子,除了”个子高“,”说话早“也是”加分项“。“我家娃八九个月就能说好多话了!”“我们家那个小人精,一整天叽里呱啦说个不停。”言语之间很是骄傲。但是,也有的孩子,就是”金口难开“,让家长们苦恼不已。
在这个问题上,我家若兰可是相当的”争气“。刚满1岁的时候,已经能口齿清晰地叫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姑姑、姐姐等称呼(这也是若兰的所有近亲属的称呼)了。大约是在19个月的时候,若兰宝贝迎来了她的“词汇爆发期”,现在刚刚25个月,已经掌握了有至少400-500个词汇了(我没有专门统计过,但她的几套”看图识物“的卡片,上面的事物她全都认识了,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事物就算是不认识的,只要大人说一遍名字,他都能准确的叫出来)。
除了词汇量的快速积累,若兰在20个月的时候,基本上能够用较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了。比如:妈妈,今天我玩的很开心,明天我还想来公园玩。或者是:妈妈,我不喜欢吃米饭,我想要吃饺子,你中午给我包饺子好不好。
另外,若兰的语言模仿能力也是杠杠滴。最近,受疫情影响,村子里每天都会有宣传车沿路播放疫情防护知识,若兰很快就学会了说”勤洗手,戴口罩,待在家里别乱跑“。整天待在家里,实在无聊。为了打发时间,我会陪她看动画片。于是,动画片中的台词,就时不时的从她嘴里冒出来。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桥梁,对于一个人的一生都有重大的影响。虽然绝大多数的孩子最后都能解决语言问题,但是说话晚的孩子在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的能力会比其他孩子相对弱一些,上学后遇到的阅读、书写、理解方面的障碍也会更多,家长们千万不能大意。
现实生活中,”说话晚“的孩子,除了极少数是因为听力受损、智力低下、器官发育不良等原因造成的,绝大多数都是”非生理因素“。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说话晚“的宝宝,生理发育是没有问题的,只是生活环境导致宝宝的语言发育落后于同龄的孩子。
事实上,在“说话”这件事上,很多时候是“大人拖了娃的后腿”,即:糟糕的语言环境、没有及时引导、错误的养育方式,导致了孩子”有口难开“。
虽说孩子说话早晚和孩子的智力发育关系不大,但宝宝说话早,代表孩子所处的语言环境较好、孩子接受能力较好、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这是好的现象,也从侧面证明了孩子的养育工作是良好的。
幼儿认知能力的培养对幼儿日后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帮助,婴幼儿的认知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学习和使用知识等一系列的能力。不同阶段的宝宝的认知能力不同,1岁半到2岁的宝宝,对于已经认识的物品,无论是变换位置还是混在其它物品中,往往都逃不过宝宝的“火眼金睛”。2岁到2岁半,宝宝对颜色的概念开始萌芽,在指认颜色上不觉得吃力了。
这次我们带若兰回来的时候,想着家里冷,没办法出去玩,在回老家的前一天,我专门给她买了一套涂色书(一共18本,包括蔬菜、水果、动物、交通工具、生活用品、不同角色的人物... ...每一本有20多幅图画),准备让她打发时间的。
谁料,后面因为疫情扩散,导致”封村“、”封路“,连去村口的马路上散步都不允许了。于是,我拿出画册,围着火炉,让若兰给画册上面的图画涂色。每翻到一页,若兰都能准确的说出那一页所画的是什么(这套画册是第一次拿出来给她看,并没有人告诉她画面上的画的是什么,她只能自己认出来),并且在涂色的时候,还能够根据示例,准确的拿出相应颜色的彩笔(包括黄色和橙色、蓝色和绿色、褐色和桔色、粉色和桃红这种比较接近的颜色,也会区分的很清楚),可把婆婆惊讶坏了。
除了指认物品的名称,区分颜色,若兰还可以准确的给那些东西分类,还能简单描述出什么东西是做什么用的(比如:杯子是用来喝水的,勺子是用来吃饭的,水果、蔬菜是可以吃的,某种水果或者蔬菜是什么味道的),某种职业的人是做什么的(比如:厨师很会炒菜,医生是给病人看病的)。看到“白雪公主”和“小红帽”,还能简单复述《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以及《小红帽》的故事梗概。
在宝宝生命的第二个年头,在短短的一年间,宝宝的认知能力有个飞跃发展时期。记忆力大大的提高,也开始能连词成句了,能观察到事物的异同,对数量有所知晓,能够察觉空间关系。这些能力的提升不光是宝宝自我发育而成的,家长们的循循劝诱,有意识的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对孩子智力发育,语言发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妈妈们不妨做个有心人,敏锐察觉到孩子哪方面能力已经有所发展,并加强这方面能力的锻炼。
若兰回家的第一天,就让爷爷奶奶”开了眼“:坐了几个小时的车,身上灰扑扑的,进门第一件事就是洗脸洗手。宝爸找到若兰的专用小盆和毛巾(我们之前回来过,这些东西家里都有准备),兑好水,若兰自己卷起袖子,洗脸、洗手、抹香皂、擦干,全程不用大人插手,都做得有板有眼。
在我们洗漱、收拾整理的这段时间,婆婆(若兰奶奶)已经做好了午餐,刚喊了一声”吃饭了“,若兰就主动跑到厨房,帮忙端菜(若兰端了2个凉菜)、端饭(米饭,不烫也没汤)、摆筷子。
饭菜上桌了,婆婆说”你们先吃,我给宝宝喂饭“,我说”用不着,若兰可以自己吃饭“,婆婆将信将疑,说”邻居家3、4岁的孩子,都还要大人追着喂饭呢“,我说”你看“。若兰端端正正的坐在饭桌前,自己夹菜、吃饭,不小心把汤汁撒在桌子上或者身上了,还会自己用纸巾擦干净,根本不需要大人帮忙。吃完饭了,若兰还会自己把碗筷放回厨房。
晚上,该睡觉了,若兰会自己去拿她的小洗脚盆,我给倒好水,若兰就自己坐在小凳子上,脱了鞋袜,提起裤腿,自己洗脚、擦干。我抱到床上,若兰会自己脱衣服(裤子、拉链式开衫,若兰都能自己穿和脱),然后钻进被窝里,靠在床头上,等着我讲睡前故事。
每天早上,若兰睡醒之后,会问”宝宝睡醒了,妈妈睡醒了没有?“(我家一直都是宝爸先起来做早餐,我会陪着宝宝睡,然后和宝宝一起起床),如果我说”妈妈也睡醒了“,若兰就会说”那就起来和宝宝玩“,然后自己开始穿袜子(夏天的薄衣服,若兰已经可以自己穿和脱了,冬天的衣服比较厚,还需要大人帮忙)。等我给帮忙穿好衣服,若兰会自己穿鞋子,自己洗脸、刷牙。
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孩子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习惯。当孩子的能力有所发挥时,他会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做成一件事时,对他树立自信心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培养孩子爱劳动是早期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现在家里的孩子都比较少,通常是一大家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由于受到太多的娇惯,许多幼儿从小就养尊处优,养成了好吃懒做的坏习惯。
但是,我家若兰宝贝,从1岁多,走路能走稳当开始,吃饭前就会帮忙擦桌子、端饭、摆餐具(当然,刚开始经常需要我们“返工”,但1岁半之后就做的挺像回事了),吃完饭会自己把餐具放回厨房,帮忙收拾桌子,打扫卫生(我们扫地的时候,若兰会给拿扫把、递簸箕,拿拖把、把垃圾扔进垃圾桶 )。
最近一段时间,家里人比较多(公婆、我们一家三口,小姑子一家三口),每次做饭择菜、洗菜都需要很长时间,这时候若兰都会主动帮忙(我会让她帮忙把菜花掰成小朵,或者帮忙清洗胡萝卜、西红柿等容易清洗的菜)。
“百种弊病,皆从懒生”,一个人种种的坏习性都是从懒惰来的。“劳则思,思则善心生”,所以,真正懂得怎么爱孩子的家长,一定会根据孩子年龄,有意识引导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早教专家认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越早越好。孩子在有劳动欲望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因势利导的鼓励孩子的积极性,对孩子进行具体的指导,这样孩子的劳动意识和能力会逐渐的得到培养和加强。
若兰出生后,一直是我和宝爸自己带的,爷爷奶奶连面都没见到几回,婆婆还担心宝宝会”认生“,不让她亲近。但是,见面第一天,若兰就亲昵的叫着”爷爷奶奶“,还说”爷爷奶奶都爱宝宝,宝宝也爱爷爷奶奶“,可把公婆乐坏了。
小姑子听说我们今年带着若兰回来过年了,夫妻俩带着小外甥也赶过来了(那时候还没有”封路“)。他们一家还是第一次见若兰,若兰甜甜的叫着姑姑、姑父,跟个小尾巴似的,黏着小外甥叫哥哥。
我们回来的时候,带了一些水果和零食,若兰吃的时候一大家人挨个分到,送到某个人跟前的时候,还要说”宝宝要吃***了,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姑姑、姑父、哥哥)也吃一些“。
最近因为疫情的影响,一直窝在家里,可把若兰憋坏了。前天,爸爸给折了一个纸飞机,父女俩在院子里放飞机。 一不小心,飞机就飞到房顶上去了。爸爸站在椅子上,用竹竿往下挑。若兰一边喊着“爸爸要小心”,一边跑过去给爸爸扶椅子。 纸飞机终于挑下来了,若兰等爸爸从椅子上下来了,才去捡被挑下来的纸飞机,还不忘说“谢谢爸爸”!
之前看到有人说:“被爱包围着长大的孩子,最懂得如何爱别人。”育儿先育心。被爱包围着长大的孩子,他的内心充满了安全感,他会愈发地温柔和温暖,也会知道如何去爱这个世界,也更懂得尽可能地去把爱分享给周围的人。
礼貌既是一个人修养、品质的体现,也是社交技巧,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基础。古时候,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不懂“礼”,不学“礼”,一个人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这也足见懂礼貌的重要意义。懂礼貌是宝宝人际交往中重要的一课,一个懂礼貌的宝宝更容易受到喜爱,交到朋友。
礼貌应该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和细节着手,最基本的就是礼貌用语的使用,若兰基本上做到了礼貌用语不离口:爸爸帮忙盛了饭、姑姑给了零食、哥哥分享了玩具,若兰都会礼貌的说“谢谢”;不小心把东西掉到了地上,会赶紧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离开其他人,到别的房间去玩,会给放家里的所有人说“再见”... ...
大年初一,晚辈需要给长辈“拜年”,一般长辈都会给晚辈发“压岁钱”,这是最基本的春节习俗。今年大年初一一大早,我给若兰换上了火红的“拜年服”,告诉她等一会儿出去要给爷爷奶奶说“新年好”。正说着,奶奶推门进来了,若兰乖巧的对奶奶说“奶奶,新年好”。奶奶递上了“压岁钱”,若兰一边说“谢谢奶奶”,一边接过来,递给我,还不忘补一句“红包不可以当面打开哦”(这句话可不是我教的,是若兰看早教启蒙动画片,自己学的),把奶奶都逗乐了。
从小培养孩子懂礼貌的好习惯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良好的礼仪会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孩子礼仪失当,很多时候问题都出在父母身上。12岁之前,孩子最主要的行为榜样和模仿对象就是父母,所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自己做到,教育孩子懂礼貌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规范的过程,习得礼仪更是亲子之间的共同学习和成长。
随着疫情越来越严重,大家的日常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不但不能随便出去走动,在家也要勤洗手,如果出门就必须戴口罩,尽量避免和外人接触。
大人都好说,但对于才刚2岁的孩子来说,我觉得这是比较困难的。但是,若兰再一次用她的实际行动,让大家惊呼”千万不要低估了孩子“。
当钟南山院士指出这次的病毒有”人传人“的风险的时候,各种媒体就开始发布各种科普宣传片,还有宣传车沿路做防护知识讲解。若兰不但很快学会了”勤洗手,戴口罩,待在家里别乱跑“的宣传语,每次在院子里玩耍之后,都要求洗手,还必须抹香皂(原本计划在家只待几天,所以没有把她的洗手液带回来)。一边抹,还要一边念叨着“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搓搓,指缝搓搓。搓好了,冲一冲,小手好干净”。
公婆家的院子刚好在路口上,而且村里有一位老人那几天去世了,每天都人来人往的(主家已经按要求,没有大操大办,但在农村里,老人去世,再怎么简单处理,也少不了近亲属吊丧,邻居帮忙。更何况那位老人是腊月二十八晚上去世的,一直等到年后正月初三才办丧事,初四出殡的,前后持续了一个星期)。再加上在农村里,村民们相互串门、经过别人家门前,都要打声招呼,相互聊几句天,要想减少和外人的接触,真的太不容易了。
但是,每当有陌生人(就是除家里的人之外的所有人)经过,若兰都立刻躲到房间里或者躲到我们身后,我们一句“不好意思,小孩子有点怕生”,也就应付过去了。等到来人走远了,若兰才会跑出来问“阿姨(奶奶/爷爷)走了吗”?这哪里是“怕生”啊,分明就是有意如此,既能避免了和外人多接触,别人也不好意思说我们“失礼”了。
受疫情影响,小姑子一家过来的第二天,跨县市的车就暂停运营了,他们也没法回去了,我们一大家人8口人已经一起相处了半个多月了。
闲来无事,他们就会都若兰,让她给表演节目(这好像是亲戚们过年逗孩子的固定节目),若兰根本一点都不怯场,大大方方的说“大家好,我是若兰小宝宝,我给大家唱一个《两只老虎》”,说着就又唱又跳的表演开了(还自带“主持”的?这个我们可真的没人教过她,估计又是跟着动画片学的吧)。
唱完之后,他们通常会说“唱的真棒,再来一首吧”,若兰依旧落落大方的说“那就再来一首《小燕子穿花衣》吧”(到现在,若兰已经会唱20多首儿歌了,所以她每次唱的都不一样),虽有走调,但歌词总是记得又准又完整。
除了“唱歌”,大人们最喜欢让小孩子表演“背诗”,这也难不倒若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若兰张口就来,而且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至于小宝宝的”启蒙诗“《咏鹅》,更不在话下。
洋洋洒洒的写了这么多,并不是为了炫耀我家若兰有多”优秀“。就像前两天,我发了一篇微头条,写了若兰爸爸站在椅子上帮若兰捡飞到房顶上的纸飞机,若兰提醒爸爸”要小心“,并主动帮爸爸扶椅子,捡到纸飞机,不忘给爸爸说”谢谢“的事情。有一位粉丝发表评论说”这不是最基本的吗?你见识过的优秀的宝宝太少了“。
我不知道这位网友对孩子是否”优秀“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我想说,”天才“、”神童“毕竟只是极少数,绝大部分的孩子,他们可以达到的水准,都应该是这位网友所说的,是”最基本的“或者说”正常的“。对于一个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应该是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性格及行为习惯。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我对若兰的教育,是完全合格的。虽然,这些大约都和这位网友想要的”优秀“无关。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3~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以及性格等,基本上都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这个时期教育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就是家庭,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主要的照顾和教育者就是孩子的母亲。所以,母亲的综合素质不同(虽然”学历高“并不代表”综合素质高“,但高学历的人,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且学习能力比较强,所以相对来说,”综合素质高“的可能性也更大),培养出来的孩子自然也是有差异的。孩子成长的最关键也是最需要陪伴的时间,也只有那几年,而且是错过了就不会再重来的,妈妈们牺牲几年,换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孩子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还是值得的。
当然,肯定会有人说女人成为全职妈妈之后,就会和社会脱节之类的话。我想说会不会与社会脱节,不在于你是否远离职场,而在于你是否坚持学习和自我成长。全职带孩子,你可以最终变成一个与社会脱节、素面朝天甚至不洗脸梳头、不修边幅的全职保姆,你也可以最终成长为一名精致有品、不断进步的时尚辣妈、育儿达人,甚至从而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