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妈咪参考原创,感谢支持,欢迎转发分享”
“熊孩子”这个词儿大家都很熟悉了,我们听过很多关于“熊孩子”的事迹,比如说,“熊孩子”在商场弄坏钢琴、疯狂敲邻居的门、还有恶人先告状的伎俩。
“人性本善”,那“熊孩子”为什么最终会成为“熊孩子呢”?
我之前出差在高铁上,就“幸运”的遇到了一个熊孩子,孩子在中途不停地哭闹,声音洪亮一听身体就很健康!但因为吵闹了太久,引起了很多乘客的不满,所以我也围观了一会儿。
就看到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儿,手里拿了一个坏掉的洋娃娃,不依不饶。妈妈在旁边一直温柔的劝着、哄着。
“宝宝不哭了,等下了车妈妈再给你买一个新的、比这个更好”
宝宝反倒脾气变的更差了,直接打了妈妈,骄横的哭喊着“我不要!我不要!”
周围的人都在窃窃私语,“这孩子怎么脾气这么大,刚才还好好的呢,娃娃坏了就怎么都哄不好了,真是喜怒无常啊!”
但其实你反观我们周围的小朋友们,都和着小女孩儿一样,父母要时刻面对他们的喜怒无常,和情绪上的突然转变,这种情绪上的难以管控,影响深远。
成年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情绪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当我们情绪出现问题是,听到的看到的都会受到我们当时的心情所影响,最终也会造成很多不好的影响。
性格上的影响
情绪牵绊
那当孩子子被自己情绪牵绊住的时候呢,也一定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才会更加坚定地对抗外界和他不同的观点。伴随着出现的问题就会出现叛逆、执拗,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孩子对待外界的一种态度。
自我否定
情绪进一步恶化的变现就是自卑。我们无法想象每天都在低迷的情绪里,孩子还会看到多少阳光,没了光亮还会有方向吗?没了方向哪来的努力和自信呢?
和低迷的情绪相反的是,过高的情绪没有很好地被调节,孩子自然而然的就会出现傲慢、无礼的性格,比如不会正视别人、总是对自己一点点的成绩就沾沾自喜,又或者每天都沉浸在自我满足的情绪里。
我们清楚地了解,过高或者过低的情绪,都无法让人沉淀下来,孩子有叛逆、自卑、傲慢执拗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缺少了“情绪弹性”。
拥有这种弹性的孩子,让孩子能更好的接受情绪的高低变化,从容的在悲伤和快乐之间切换。相比于教会孩子管控孩子,这种教育会对孩子更重要。
所谓的心理弹性就是,当遇到外界的人和事的刺激时,要具备足够的空间去容纳和伸缩,并且要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自动调节。
强大的心理弹性,可以让孩子在面对很多不同的境遇里来回切换,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更好地说明什么是心理弹性。
比如石头和海绵,当你试图去挤压它们的时候,海绵就可以在压缩、膨胀二者之间随意的转换,但是石头就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为石头坚硬无比,有可能的只会是随着强大的外力粉身碎骨。
心理弹性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意识性
主体也就是人,是有意识的去接受外界客观的刺激或者是对外界客观刺激的一种反应,是一种积极和主观的状态。
•互动性
心理弹性是一种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会受到死神的外因素制约,另一方面有反作用于外界的刺激,同时会随着外界的改变而改变,在这一变化的过程中达到和外界环境一致的调控和适应。
除此之外,主体在接受客体过程中,内部各个心里要素之间也都互相联系互动。
•整合性
心理弹性不仅仅是心理上的反应,更是行为上的应答,是心理和主体相互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结果的外化。
•差异性
人在外界的刺激过程中,心理弹性不会一直固化不变,他会出现一些灵活性、平衡性和强度等等这些方面的特点,因为主体和客体的作用方式、性质都不同,这些特点也都会有所不同,所以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差异性。
“心理弹性”其实还称为抗逆力。当遇到重大变故时,很多人都会出现心理创伤。当一个人面对逆境的时候,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有些人一蹶不振;另一种情况就是迎难而上,战胜困难。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经历灾难地区的孩子,很多都能过快速的回归正常生活状态。当灾难发生时,大部分人都会出现噩梦、失眠等等的心理创伤。这时候“心理弹性”就产生了作用,大部分人都逐渐恢复自己的身体状态。
所以说“心理弹性”是人们普遍都拥有的一个技能。
有科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核心性的研究,研究表明,在人的大脑中有一条和心理弹性的通道。这条通道起始于主管认知能力和计划的区域器官,终点位于管理情绪的器官。两个器官是相通的。
科学家们利用这一点做了相关的实验,让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和普通人观看同一系列的带有不同感情的色彩图片,用科学手段扫描大脑。结果显示: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更容易进行情绪间的转换。大脑处理情绪也更快。
通过观察和检测,心理弹性好的人相比于心理弹性不好的人差别在于,可以长生更多的神经营养因子,这种因子能够加强细胞之间的连接,从而建立新的连接。可以增强注意力和记忆力,在面对压力的情况下更容易恢复。
让孩子拥有一个好的“心理弹性”是必要的。
“心理弹性”是可以训练的。那我们应该怎么训练孩子的心理弹性呢?
首先我们要做的是弄清楚孩子的“心理弹性”究竟怎么样。其实衡量孩子有没有很好的“心理弹性”的方法是:不按照孩子的设想让事情进行时,看一看他的反应。比如他要玩具就偏不如他的意。
如果孩子可以处理这种小的压力的时候,当他遇到重大困难时,抗逆力也会很强。
有些人说我的孩子性格很好,阳光开朗,但其实“心理弹性”和个人的性格并没有很大的关系。就是说乐观的人并不会比沉闷的人抗压能力好。
我们测试过孩子的“心理弹性”后,有些孩子这方面的能力比较差,那就需要及时进行改进。首先我们样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心理弹性,让孩子面对自己的恐惧,不要轻易地去逃避。多去参加社交活动,让孩子意识到很多自己认为可怕的东西,其实并不可怕。
比如有些孩子会害怕滑滑梯,当我们带孩子一点点的接触到滑梯的时,从小滑梯到大滑梯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帮助孩子建立更好的“心理弹性”。
其次是,带孩子多做运动,多去户外活动。人在压力的的情况下会损失一个一个叫神经元的东西,但是通过运动、锻炼肌肉就会刺激神经元的再生。
其实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训练孩子的专注力。每天都有接近50%的人在胡思乱想,正在想的东西困扰着他们。如果我们将注意力都放到正在做的事情,“心理弹性”会增强很多。
要让孩子变的更坚强、更勇敢,告别懦弱,一定要让孩子经历困难,从而战胜困难。
做一个可以调节好自己情绪的宝宝。
妈咪参考,用科学的育儿经验,给你绝对的干货分享,用专业知识为孕妈和宝宝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