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剧和黄梅戏都是湖北地方戏曲主流剧种,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梅重喜、桂友林口述
桂遇秋记录、整理
明、清以来每年都有汉剧戏班到黄梅县演出。县城来了班子多半是在大门河搭台唱戏。孔垄、小池的汉剧戏班也去,群众叫大戏。清末至民国年间,孔垄、下新、城关及严家闸等地,有店员、渔民、商人自愿组织的业余汉剧班子,逢年过节亦在当地演出。全县也有少数专业汉剧艺人,在外面搭班或应业余汉剧班子的邀请帮台。
如清末到民国年间孔垄附近德化村的周三喜,就是有名的汉剧武小生,善演三国戏中的周瑜、赵云、吕布等角色,他的“架子”和“把子功”都很精彩、高超。师傅和我们这一代,为了黄梅采茶戏生存下去,每当清朝、民国政府禁演采茶戏时,就与汉剧流散艺人和后来的“调奀”(即文曲)艺人合班(名“三斗班”)演出,开台时先唱一出汉戏,再唱采茶戏或调奀。
注: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
汉剧
采茶戏,是个成长在乡间的小戏,艺人学戏时没有正规科班的训练,而是跟班拜师学艺,缺少戏曲的基本功。起霸、走边、趟马、亮相、云手、整冠理髯以及手眼身法步表演程式,都是从汉剧学来的。
汉剧《双下山》剧照
采茶戏的剧目,多系民间故事,一般说来没有长袍短靠的历史武打戏,少数正本戏穿插了一点开打场面,如《铁笼山》中的余秀海、余秀珍兄妹反目;《渔网会母》中胡宝林兵围潜江宏盛典当,捕获赵老大;《乌金记》中赵进活捉杀人犯雷龙等开打场面,其“把子功”就是从汉剧中学来的。
“上四角”、“下四角”行当的服饰、化妆、甩发、髯口、水袖、扇子、手绢功也是来自汉剧,还有个别名旦,如郭振木的跷功也是模仿汉剧。
黄梅戏《双下山》剧照
黄梅采茶戏的传统剧目,也从汉剧中移植和改编了一些:如“三十六大本”正本戏之一的《牌环记》,就是根据汉剧《合银牌》的路子改编的。小戏来自汉剧的有《秋胡戏妻》、《吕蒙正回窑》、《平贵回窑》、《赶春桃》、《三娘教子》、《张古董借妻》等。
汉剧《三娘教子》
黄梅采茶戏在鄂赣皖毗邻地区演出时,为了使观众能够听得懂,正本戏的道白,就是用汉腔。此外,它的〔快拨子〕、〔女花腔叹调〕、〔花脸七板〕、〔花脸火攻〕等唱腔是受了汉剧皮、黄声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