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最尴尬的莫过于上有老下有小,中年还失业,在公司还要提防下属给你穿小鞋。
最近《小欢喜》里,黄磊和海清饰演的夫妇,在职场上就没那么春风得意了。
黄磊被裁员,海清被下属摆了一道,之后被公司降级了,下属小金翻身坐了海清的位置,可以说黄磊和海清在剧里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呀。
看完《小欢喜》突然发现,行走职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这对夫妇踩过不少泥,掉过不少坑,正在经历的不正是我们现实职场的写照吗?
捋一下,从《小欢喜》中黄磊和海清的格子间生存战里,为你总结职场人士最该绕开的是下面这3个坑:
舒适圈,正在一步步毁掉你——“内卷化效应”
黄磊饰演的方圆,今年45岁,毕业于重点院校政法大学,学历背景非常漂亮。
他在原公司任职了20多年法务,在这20年里,除了公司创立到现在,中间晋升到主管位一次,期间再无职位变动。
工作几十年,他未曾改变过现状,后来公司裁员,第一个裁的就是45岁的方圆。方圆去人事部和同事们寒暄告别,走的时候才发现,以前的年轻员工都留了下来,整个部门只裁员了他一个。方圆才恍然大悟说:“合着就只裁了我一个人?我怎么那么倒霉呢?”
《小欢喜》剧情截图
其实方圆的遭遇,在我们的职场生涯中也会出现,比如之前很火的“35岁收费站阿姨被裁员”也是这样的情况。
纵观中年危机在职场的发酵也是有原因的,方圆在公司20多年在公司从未想过提升自己,太过佛系散漫对待工作,我们将这个职场现状称为“内卷化效应”。
什么是“内卷化效应”呢?
内卷化效应是指一个人或者组织,即无突变式的发展,也无渐进式增长,长期以来只是在一个简单层次上自我重复。
在职场,最忌讳的一大雷区就是止步不前,没有明显自我提升和增长。
方圆踩了职场“内卷化效应”这个雷区,企业看不到他的发展和改变,他一味重复之前的成绩,没有顺势的跃迁,只能被淘汰。
为什么方圆会遭遇“内卷化效应”呢?原因有这2点:
1、自我感觉良好,满足现状,觉得自己不需要改变
将自己陷入舒适圈的人,遭遇风险只会不堪一击。
方圆大学毕业后,也帮助公司创立了良好的基础,想必方圆本身就是个能力很强的人。但是未来十几年,他都从未改变过现状。
比如,他最大的兴趣是养鱼养龟,而不是好好进修法务专业知识,被裁员了想转行做律师,身为政法大学毕业的他,居然还要考律师资格证。如果他懂未雨绸缪,不满意现状,就该在平时利用空余时间提高自己,也许就可以避开裁员的风险。
2、机器很久不动就会生锈,人很久不思考就会变懒
一个人不思考就会变懒,这样的人和生锈的机器没什么两样。
人天生自带惰性,不可能和机器人那样一直转动,当机器停歇就会造成生锈,人一旦在环境的因素下变得太过安逸,只会变得越来越懒。
内卷化效应的例子在各个领域都很常见, 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就是一个典型的内卷化现象,拒绝成长,拒绝思考。
在职场,如果和方圆一样长期拒绝成长和思考,这样的人是很容易被淘汰的。唯有不断迭代进步,增加抵御潜在风险的能力,才能突破“内卷化效应”带来的职场中年危机。
如何破解“内卷化效应”呢?试试这2个方法!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也曾说:Stay Foolish,Stay Hungry。
意思都是人生无上限,要敢于创造、竞争、进取。
当然,跳出舒适圈需要敏锐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巨大的勇气,还要对抗我们自己的原始惰性,这对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容易的事。但是只要每天采用这2个小方法,就能慢慢解决“天生惰性”的问题:
1、杜绝“简单层次重复”,用复盘法渐进式自我增长
比如,我每天都会在早晨,也就是一天当中头脑最清醒的时候,回顾一下:
- 昨天我都做了什么
- 犯了什么错
- 还有什么需要在今天改进的
每天不用太长时间,只要30分钟,长此以往就能在复盘中发现自己的问题。
2、富兰克林5小时法则,让你每天进步一点点
富兰克林有个著名的工作方法就是“5小时法则”,它的意思是为工作时间留白用来提高自己。
“国际象棋大师和世界武术冠军Josh Waitzkin也是它的实践者,他在《学习的艺术》一书中提到过:在一天内创造闲暇时间,以使自己有“空”来学习、创造,能更高效地做事。
他还在某次访谈中,对自己的方法做出了解释:
“我构建的这种生活能够使我有时间发展一些创造性的想法,并且能够使我和同事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在这一创造性过程中,效率很容易得到提高,而且这种微妙的内部工作在紧急关头也能够发挥作用。”
方圆每天工作时间固定,还要照顾家庭,他该如何在工作之外的时间提高自己呢?其实他可以这样做:
《五小时原则》
- 早起读书进修,准备考律师资格证;
- 设立个人成长目标,并定期跟踪结果;
- 方圆按养鱼养鸟,他可以设立一个相关俱乐部,利用爱好和社交建立更多人脉;
- 早晚都提出一些思考问题;
中年职场危机,找不准定位活该被裁员——“保龄球效应”
方圆被裁员还有2个原因:第一,才能和晋升的位置不匹配;第二,职场没有清晰的定位;
为什么这么说呢?
方圆的年纪不上不下,公司认为他能力不足达不到晋升的标准,但留下来做普员,身价贵不划算,公司更偏向于用性价比高的年轻人,以至于方圆陷入尴尬阶段,只能被公司踢走。
在职场看的是硬核力,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在哪里,就很容易被淘汰。
比如公司原本的法务部门被收购的公司原班顶替,其他员工都从善如流,纷纷在新部门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而老功臣方圆,却被领导一句扎心的话打发了:“准确地说,你是被替代了。”从这点可以看出方圆的位置找不准,没有留下来的价值,才成为被新公司“杀鸡儆猴”的那只鸡。
所以,中年人的职场危机往往就在于此。而我们将找不准自己职场定位的现象称为“保龄球效应”。
什么是“保龄球效应”呢?
保龄球效应是指,在打球的时候,只有在合适的位置上,才能够顺利将所有的瓶击倒。
在职场也是一样,方圆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因为只有位置的选择是成功的关键。
“保龄球效应”对职场发展有什么影响?
1、找不准职场定位,就会导致失败
一个对自己职场没有清晰定位的人,是走不长远的。
和方圆一样遭遇的人比比皆是,比如之前IBM 就裁减了 2 万多名 40 岁及 40 岁以上的美国员工,占该期间内 IBM 在美国裁员总量的约 60%。有些老员工在该公司工作数十年,但最终岗位还是被没有经验的低薪员工取代,或者是被派往海外工作。
方圆在公司老实工作最后却依然被裁员,归根结底就是知道危机的存在,还不好好找准适合自己的定位,导致最后失败。
2、“保龄球效应”在职场的成功启示:
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发挥,就要善于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位置,最好的位置不一定就是适合自己的,要坚信适合自己的位置才是最好的。
比如千里马本身的素质固然重要,然而如若缺乏英明的伯乐,这匹马也不过就是一匹普通的千里马。
就好像鲁迅当初如果从了医,那他后面就不会成为一大文豪,可以说正确的选择自己的位置造就了鲁迅。
另一个方面,如果不能改变自己的位置,那么就应该根据不同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策略。
比如,古代的姜太公在早年一直没成绩,就经常去钓鱼。他的钓法还很奇特,鱼钩是直的,放在离水面三尺以上的地方,钩子上还没鱼钩,路人都笑话他,他却不以为然说:“愿者上钩”。
后来他碰到了周文王,与他相聊甚欢,周文王就请姜太公做了国师。姜太公在不得志的时候,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适时调整策略,积累实力,等待时机到来。
如何利用“保龄球效应”破解中年职场危机?
1、能力规划很重要
在职场上,能力规划比职业规划更重要。
小安35岁了,深知企业不如铁饭碗,一定要做好能力规划才能打破中年危机。
他尝试分析了:自己想做的职业需要哪些能力或专业背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去做好自己的能力规划,找到了进一步的目标方向。
在职业生涯里,战场可以随时转换,你的能力是你一个人的,只有清楚自己的能力才能做好职业目标定位,这样更容易获得成功。
2、ABZ三套计划,规划你的职业生涯
凡事都要留一手,在职场生涯也不例外。
“LinkedIn和Paypal的联合创始人雷德·霍夫曼在《最重要的关系》一书中提出了“ABZ理论”,告诉大家如何通过规划,来面对变幻莫测的职业。
他表示,每个人在职场都需要准备三套计划:A计划、B计划和Z计划。
A计划:就是当下能够带给你收入和安全感的工作;
B计划,也就是所谓的“斜杆”,也可以称为副业,或者是能够给你带来收益的兴趣爱好;
Z计划,是保命计划;
当A、B计划都失效的时候,能够帮你度过难关,比如保险、存款等等”
比如,我认识个妹妹,大学的时候就很喜欢搭配衣服,毕业后就在学校里做老师,业余开了一家小服装店,每逢周末就跑去珠三角周边进衣服回来卖。
妹妹很有远见,做了资产规划,挣的钱在当地二线小城市开了3家服装店,收入超过做老师的工资,资产番几倍。其实,她就是利用自己的业余爱好复制到生活里,找到了生存定位。
方圆失败是因为没有规划好自己的发展定位,而小姑娘的成功是靠勤奋和头脑的。
职场无常,所谓的铁饭碗安逸的生活也长久不了,面对变化多端的职场,想要获得发展和抵抗中年危机,就是看我们昨天和今天做了什么,而不是只关顾着眼前。
管理情绪,就是管理人生——“野马结局”
说完方圆被裁员的原因,我们来说说他媳妇童文洁被公司降级的事。
海清饰演的文洁,是个工作能力强,但脾气暴躁的人,在职场不太擅长掩饰自己的坏情绪。
比如说,在剧中文洁和同事珍妮不睦,文洁却不懂管理情绪,在一些事情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珍妮生日,文洁故意穿一身黑衣服,文洁家里有事需经常请假,背后却被珍妮借此说了坏话。
《小欢喜》截图
后来,海清请假回来,听了下属挑拨,恰好珍妮来找她说事,她便趁机夹枪带棒的说了一番话大概意思就是:“真是羡慕你啊,没家没孩子没拖累,千万不要结婚,否则就像我一样整天焦头烂额”,矛头直指珍妮大龄未婚的痛处。
这样的表现,让童文洁直接与珍妮结了“梁子”。
其实,珍妮不像是背后使动作的人,在童文洁不断因家庭原因请假时,还善意提醒她,不要因为家事耽误工作。
但是,童文洁并没有接受珍妮的劝告,依然我行我素,把工作安排好交给下属做,最后反而被下属钻空子,海清被降职,下属坐了她的位置。
在职场上,过于情绪化的人反而听不进他人的谏言,从而迷失在愤怒的情绪里,造成无法认清事实的真相导致最后职场失利,在生活中我们将因为一点小事就生气的表现称为“野马结局”。
什么是“野马结局”?
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常叮在野马的腿上吸血。它们依靠吸食动物的血生存,不管野马怎样暴怒、狂奔,就是拿它没办法,它们可以从容吸饱再离开,而不少野马被活活折磨死。动物学家发现吸血蝙蝠所吸血量极少,远不足以使野马死去,野马的死因是暴怒和狂奔
“野马结局”放在生活上就是指,生活中因芝麻小事而大动肝火,以导致情绪不可控伤害了自己的现象,就像文洁,因为坏脾气得罪了珍妮,而同事的建议又不虚心接受,最后自己受影响。
陷入“野马结局”会对我们的职场造成什么弊端?
1、情绪不可控,就会让自己失去现实的判断力
人的情绪一旦失控,就会对存在的现象失去预判能力。
我之前有个领导,脾气非常暴躁,会因为一些小事就和周围的部门负责任吵架,所以他在公司7~8年带着坏情绪工作,一直都是经理岗位,无法晋升到他梦想的总监位置。经常的情绪不可控导致他无法认清自己的现实处境,缺乏对环境的判断能力。
文洁也是这样,因为对珍妮不满,所以对方的劝告也不听,最后被降级。
2、情绪不可控,会影响职场晋升机会
控制不好自己情绪的人,在职场很难获得领导喜欢。
童文洁工作能力很强,但是情绪不可控,其实身为领导层这是一个大忌讳,公司层面更需要一个情绪稳定的人带领团队,只有情绪稳定才能说明你有更清晰的思考能力。而一个无法控制情绪的人,是难当大任的,自然也会影响将来的晋升机会。
用“情绪ABC法”,控制你的坏情绪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
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简单来说是:A(事件导火线)+B(人为认为的观点)=C(人为情绪和行动的产物)
用一幅图直观表达如下:
举个例子:童文洁为什么会暴怒?因为珍妮说了她“老请假不务正业,耽误工作”,那分析出来就是:
A、具体导火线:请假耽误工作,被同事珍妮说坏话
B、自己的观点:觉得自己很委屈,是为了家庭才请假,认为珍妮不该说坏话
C、行动结果:控制不住脾气说了坏话,没有听珍妮建议,导致下属钻空子,自己被降级
我们从这里可以找到童文洁具体的问题在哪里,这时候就要改变自己的坏情绪
比如当愤怒时,文洁可以这样思考:
- 发脾气能为我带来什么?
- 发脾气后我该如何弥补过失?
- 不发脾气我能获得什么?
当自我暗示“发脾气”其实对自己是不好的,就会很好的控制情绪。
在职场上,要想树立自己成熟和值得信赖的个人形象,就要学会控制情绪,喜怒不形于色。
就像约翰·米尔顿说的:“一个人如果能够控制自己的激情、欲望和恐惧,那他就胜过国王。”
常年得不到晋升也许是你的职场定位出了问题,如果你在职场不懂提升自己,就无法抵御中年职场危机。要是你不懂控制自己的情绪,就很有可能被情绪控制你的言行,如果你在职场触礁这3个雷区,可以试试以上几个方法,相信它们可以帮助你在职场上越走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