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文明古国,印度的种姓制度闻名已久,且越来越成为阻碍印度发展的因素之一。而在今天的中国,对于类似种姓制度的阶级固化,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只要你能在高考中披荆斩棘,且不被冒名顶替,即使家境贫寒也能做出一番事业。然而事实上,古代的中国还是存在等级制度的,只不过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被彻底打破了。
古代中国的阶级固化,最成熟的制度要数周朝,靠着严格的宗法制度和嫡长子继承制,周朝建立了天子、卿士、诸侯、大夫、士、国人、奴隶的阶级制度。卿士辅佐周天子治理国家,卿大夫辅佐诸侯治理诸侯国,各级制度世袭,终其一生几乎没有改变阶级的机会,与印度的种姓制度类似。
然而周朝还未结束,这套贵族政治与阶级固化就被彻底打破了,来自于东周末期的战国时代。战国时代战争频仍,各国都想在战争中脱颖而出、兼并领土,就必须用最先进的制度变法图强。其中山东六国的变法都不彻底,触动的贵族利益较少且时常更改,变法获得的好处最多不超过三代君主。
秦国偏居西陲最落后,也变法得最成功、最彻底,无论哪个秦王在位,都严格执行商鞅变法的条款。商鞅变法对于打破阶级固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废除旧世卿世禄制, 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商鞅表示要废除贵族官职世袭制,改用军功作为获得爵位的唯一途径,这对秦国的平民和奴隶阶级是十分震撼的,意味着只要上战场奋勇杀敌,就可以获得官职、爵位。为了逆天改命,秦国的士兵打仗不要命,被山东六国冠以“虎狼之师”,秦国被称为“虎狼之国”。
秦国的百姓可以通过战争改变命运,因此人人奋勇争先,可是到了秦朝没有了战争,老百姓再也不能通过战争获得好处就出问题了。修长城、修陵墓、筑宫殿等,百姓承担着沉重的负担,却无法得到任何的好处,只好大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老秦人拼杀获得的爵位被重新洗牌。
由于中国历代王朝都要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大部分时间内都是有不少常备军的,所以中国仅靠类似印度种姓制度的贵族兵,是远远不够用的。于是历代王朝都以军功、爵位、官职来调动平民参军,又有科举制度来保证文官队伍,所以阶级固化在古代中国完全不可行,即便可以短暂施行,也会随着朝代的覆灭而重新洗牌。
但是印度却始终无法打破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分为四大阶级,特权阶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和贵族;军政阶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吠舍,是普通的雅利安人、商人,主要负责养活前两个阶级;首陀罗,人口最多最低贱,从事繁重的劳动,为其他阶级服务。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创造,统治数量庞大的印度人非常实用,也就沿用至今。
不过印度无法打破种姓制度的原因主要是地理环境,不同于中国历代都有被入侵的危险,印度自古就很难被入侵。印度北方有全世界最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这种天然屏障在古代大军完全无法逾越。南亚大陆又三面环海,除非是巅峰时期的大英帝国,其他国家也无法从海上入侵印度。这样印度也就没有必要依靠军功制来调动平民参军,只保留第二等级的刹帝利足矣。
因此古印度的军队不仅数量少,且世袭、战斗力不高,堂堂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面对外来入侵的结果只有改朝换代。匈奴人西迁时,一支部族入侵了印度,直接导致笈多王朝的灭亡。唐朝外交家王玄策带领吐蕃兵、泥婆罗骑兵不到万人,就打得印度五百八十余城投降。
现在国家英国来到印度,只有少量的兵力就征服了印度,英国人发现种姓制度很实用,就没有做出改变,并沿用至今。像中国一样,平民靠军功就可以改变阶级,这在印度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中国古代的战争士兵损耗很大,必须依靠平民上战场保家卫国。而古代印度依靠天然屏障,不需要长期大量备军,也不需要调动平民。
因此,中国的阶级固化在战国时代,礼崩乐坏、变法图强之时崩塌瓦解,而印度的种姓制度在印度已经沿用了三千年,至今还在发挥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