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14小时奔袭72.5公里,这不是散步,而是残酷的战争

2020-06-12     熊熊讲武

原标题:志愿军14小时奔袭72.5公里,这不是散步,而是残酷的战争

我们每个人在看待一些事情的时候都会在自身的价值观、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下进行思考,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当然,每个人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不一样。有时候就会对一些事情的判断出现错误理解,进而形成的观点也就比较偏颇一些。

为什么说到这些呢?因为最近写到了1950年志愿军奔袭三所里的穿插作战,在这场战斗中整个113师在14小时内攻击前进了72.5公里,创造了轻步兵攻击的记录。

有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4小时前进了72.5公里,平均每个小时就是10华里多一点,正常的成年人一小时内走这些距离都不是问题,既然是训练有素的军队,那么这有什么稀奇的?

这种将自己的这种生活经验带入到军队真实作战环境下的情况,在网络上也是非常普遍的。比如谈到轻兵器时,往往评论区就很热闹,这主要是因为大家在射击类游戏中的体验较多,故而有更多的“发言权”。

可是,我们在代入自身经验的时候,也应该考虑下真实的作战环境、真实的军队与我们在跑道上跑步、公园中散步时所面临情况的不同。

从我们个人角度出发,1小时内走10里地绝大多数人都能做到,但如果不是特殊锻炼过的话,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连续在14个小时内走上72.5公里的——这个距离相当于从北京市中心走到廊坊市中心,还要再往外走上20公里。

而且我们应该注意的是,113师的这个突击距离是直线距离,而当地是山地地形条件,也就是说其实际的行军路程比72.5公里还要多。

如果我们换一种说法,1名成年人在14个小时内要走72.5公里直线距离的山路,还会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要知道,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人的锻炼都是选择在平整的跑道上,而专门选择崎岖的山地地形进行锻炼的还是少数。

而且,大家平时走路也好,锻炼也罢,正常情况下是不负重的。而志愿军是作战部队,不负重那是不可能的。

当时志愿军步枪兵全身装备有:

栽绒帽、棉服(有的有防雪斗篷)、棉被背包(背包后插1双鞋及1支小锹或小镐)、脖子上扎白毛巾;自己带1支步枪、100发左右的步枪弹、4枚手榴弹,帮机枪兵和炮兵背部分子弹及迫击炮弹;另外还要带1周的口粮、军用水壶等,全套下来的负重有五六十斤之多。

为了轻装前进,113师命令将背包等物资集中管理,战士们尽可能多带弹药,同时带足口粮。普通步兵负重虽然减轻些,但也有限。而机枪兵、迫击炮手的负重不可能减轻,这是当时志愿军最可靠的火力支援,其单兵负重多的可能有六七十斤。

如当时的炮兵,虽然有骡马和大车,但为了能及时赶上部队的作战,选择了将火炮拆解,人力扛送的方式,炮弹也由战士们背着前进。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地形陡峭,骡马和大车一时难以通行;另一方面主要是夜晚进军,骡马未必比人更快,毕竟骡马不是人,不会有那种完成任务的急迫感。

但这么做其实是在玩命,113师有8名战士就是因为负重急行军而休克,有的再也没能睁开眼睛。

而且,113师的这场突击作战其实还有一个前提:他们并非是在齐装满员,精力充沛的情况下进行突击的,而是刚刚打完仗的疲惫状态。

38军在第二次战役中最初的任务是打开德川,歼灭在此的韩军第7师团。

当时战斗刚刚结束,113师的官兵们刚打完这一仗,有的战士们在吃饭,有的在休息。一般情况下大战刚过,部队要进行短时间的休整,补充缺额、粮食弹药,士兵体力,但这时候命令来了。

由于形势紧迫,113师立即命令部队重新集结,留下了339团的2个营打扫战场,全师以338团为首,337团居中,339团后卫的方式向前进军。

由于形势紧急,来不及等待后方的补充,于是以缴获的韩军武器弹药就地补充部队,使得不少部队又美械化了起来。但武器弹药尽可能补充了,任务却是很艰巨的。

其需要经过的区域有:水底站、上新里、安山洞、松岘、龙水站、野青站、冷井站、新兴站、慕圣站,然后才能抵达三所里,期间除了山地外,还要徒涉大同江,山间也有不少溪流阻隔。

而且这些区域是敌人的后方,是可能有敌情的,可不是背着装备行军就行了。而既然可能有敌情,那么行军队列就要以战斗姿态进行。

113师的任务并不是与这些沿途可能遇到的敌军作战,而是尽可能抵达三所里,因此其制定了应对方略。

即敌兵力在1个连以下者,以尖兵连对付;敌兵在1个营左右的话,以前卫营应对;如敌兵力较大,则以前卫营拖住敌军,掩护主力快速通过。

第一梯队的338团前卫2营安排了2个尖兵连,遇敌阻击时以第1尖兵连应对,第2尖兵连继续向前开路;上级部队也做好了双套应对方案,同时副职干部下沉一级指挥,主要火力加强到尖兵连、前卫营,以备随时战斗。

1950年11月27日傍晚,113师开始奔袭行动,途中果然遇到一些小部队拦阻,但由于有了应对准备,故而其未能迟滞113师的动作。

28日拂晓时,113师先头部队抵达了大同江边,而侦察部队报告江南岸可能有敌军。

当时天已经开始发亮,而在白天会有美军战机不间断飞行,大部队一旦被发现就会招致轰炸,后果不敢设想。

113师紧急开会研究对策,有的意见认为,白天行军容易暴露自己,另外战士们极度疲惫,而且上级并没有给具体抵达三所里的时间。

338团政委邢泽认为:不行!军长命令我们必须迅速插到三所里,迅速就必须争分夺秒!113师师长江潮、政委于海山、副师长刘海清等均支持338团政委意见,认为不管部队有多疲劳,一定要争分夺秒地抵达三所里。

而美军飞机成片地在头顶盘旋,113师认为这里是敌人的后方,且敌机飞得很高,于是索性命令部队去掉伪装,假装成韩军南撤部队,大摇大摆地向前行军。

在这里请注意两点:

第一:志愿军战士们不是不疲惫,当时已经是非常疲惫了,但为了完成任务,再累再困也要干,没有顽强的意志是支撑不下去的;

第二:志愿军是来作战的,不是在公园散步和跑步,稍有不慎就会招致飞机的密集轰炸,但指挥员能准确判断形势,大胆在白天行军,这个思维和魄力可见一斑。

为了避免美军截获通讯,113师还采取了无线电静默行军,当然这么搞也一度让志司很着急,毕竟一个师的部队突然“消失”了,谁也会着急的,而且是在那么关键的战役中。

所以说,113师的这个14小时攻击前进72.5公里是来打仗来的,稍有不慎就是生死离别,这个跟大家散个步、跑个步的难度系数都不合适放在一个范围比较。

如果我们以某个人1小时走10里路来对比说这次行动不值一提的话,那么在高速上开车1小时也能跑出上百公里,按照这个道理来说,是不是说机械化部队1小时推进上百公里也不值一提呢?

显然是不能这么比较的,因为性质完全不同。

在当时的那种环境下,113师几千名战士是创造了奇迹的,美军肯定不相信,否则他们的飞机早就攻击了。而且美军还特别贴心地通知了三所里的韩军治安队,让他们准备吃的给“溃退”下来的“国军(韩军也自称国军)”。

结果113师在28日晨成功抵达三所里以北高地展开兵力,其前卫营迅速歼灭了这里的守军。

当时,美军骑兵第1师的部队已经开始北援了,338团2营4连击毁了美军几辆卡车后又与9连一同阻止美军1个加强连北上。

而美军撤下来的主力部队此时也在南下,113师比对方只早到了5分钟,但就是这5分钟的时间能让部队提前占领了有利位置,歼灭了南撤的美韩军一部,成功卡住了三所里。

113师抵达三所里,成功堵住美军退路后,报告了志司自己的位置,彭总非常高兴,命令113师坚决堵住美军。113师在三所里阻住美军后发现龙源里还有路可走,于是又分兵337团抢占龙源里,此时112师335团也在松骨峰、书堂站一线展开,几个轻装步兵团遂阻击有空军支援的美军重装部队。

战斗是非常残酷的,美军不仅火力猛,而且才垂死关头也敢于搏命,不少阵地都打出了白刃战。但在志愿军的顽强抗击下,美军终究是没能全身而退。

38军副军长江拥辉这样回忆道当时的场景:

我站在高处,放眼南望,冷月寒星辉映的战地,阵阵炸雷撕裂天空,“轰隆隆,轰隆隆”连绵不断。几十公里长的战线上,成串成串的曳光弹、照明弹、信号弹在空中交织飞舞,炮弹的尖啸,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发出的闷哑的爆炸声,在峡谷中回响不息。

敌我双方在公路沿线犬牙交错的激烈战斗,那是我从戎几十年,从未见到过的雄伟、壮阔的场面。敌人遗弃的大炮、坦克、装甲车和各种大小汽车,绵延逶迤,一眼望不到头,到处是散落的文件、纸张、照片、炮弹、美军军旗、伪军“八卦旗”以及其他军用物资……

据战后统计,第二次战役西线作战缴获与击毁各种炮500余门,坦克100余辆,汽车2000余辆,美第8集团军司令沃尔顿·沃克中将也在仓皇撤退途中遇车祸丧生。

而这次战役战果之所以这么大,可以说与113师的穿插成功有很大关系,这是第二次战役西线大胜的关键一环,否则美军成功南撤的话,其主力辎重尚存,也不会直接退到了三八线以南,到时候仗可就更难打了。

彭总自然深知其中的关键所在,而因113师及其所在的38军在第二次战役中的出色表现,遂有了著名的三十八军万岁的评价。而113师自己也因此战有了“飞虎”的绰号,1978年的三所里穿插迂回战斗电影的名字就叫“飞虎”。

咱们回头再说一小时走10里地的朋友,扪心自问自己要是在当年那种环境下,能成为这样的“飞虎”吗?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o1UmqHIBiuFnsJQVtsZ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