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超话刷屏,人民日报发声:真正的偶像会发光

2019-07-23     君不见丶

前几天,有人质疑周杰伦热度和实力的消息上了热搜。随后,“夕阳红”打榜团们前赴后继,送他上了微博超话榜首。

在当下的娱乐环境里,很多人都把流量,当成了判断一个明星红不红的唯一标准。但流量不等于流行。

正如人民日报所言:榜单在网上更在心上,音乐品格终究由时间检验。过去的经典会过去,未来的流行还会来,老歌迷有自己的倔强,也希望:今天的中国音乐,有足够精彩供明日回响。



前天零点30分,在微博超话里,周杰伦的名字压过蔡徐坤,成功登顶话题榜第一。

这场数据之争还惊动了人民日报,人民日报点评“周杰伦打榜”:偶像会发光。




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按照知乎网友的话来说:


在当下的娱乐环境里,流量,似乎是判断一个明星红不红的唯一标准。

无论你是否有拿得出手的作品,无论你的才华和人品是否真的配得上万人追捧,只要你能上热搜,能出现在微博的超话榜,发一条微博能有成千上万的转赞评,你似乎就是当之无愧的大明星。

所以,才有了前几天,周杰伦演唱会门票买不到,被人质疑他“不红”,刷数据的文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些已经步入中年的周杰伦粉丝,放下了手头在写的PPT,放弃了和孩子的亲子时间,拿起了手机,重新拾起自己当年追星的劲头,自学打榜、刷数据。

学着00后的年轻人们写各种带着七彩符号的标语,用了几天时间,把排名第一的蔡徐坤从超话榜的第一名,打了下来。

同时等上热搜的,还有周杰伦粉丝们的自嘲:周杰伦老年粉丝团重新营业。

就像微博的一个评论所说:


而知乎网友也这么评价:


毫无疑问,比起流量明星,周杰伦是那个当之无愧的实力之王。


周杰伦有多厉害?

可能现在的孩子都不能体会。

周杰伦曾经霸气说过,“告诉你们我为什么很少听别人的歌,因为我16年前写的歌,到现在还在流行。”

他用音乐开创了一个时代——中国流行音乐巅峰的时代。

周杰伦在QQ音乐播放量破100亿,还保持着网易云、酷狗和酷我音乐平台播放量的首位,同时也是YouTube播放量最高的华语歌手。


早在2014年,他就已经以6亿1745万台币(约1.23亿元人民币),顺利在台湾歌手收入榜上登顶。

某知名音乐APP工作人员说,““周杰伦”三个字对一个音乐播放器而言意味着15%的 DAU(日活跃用户)增幅。”

专辑销售永远瞬间售空的是他。

QQ音乐榜单排行第一的男歌手,几年如一日的永远是他。

2003年,曾创造8亿人共同在电台收听《以父之名》的纪录,被命名为“周杰伦日”,

2010年,周杰伦的全球歌曲下载量排名第三,仅次于Lady Gaga、迈克尔·杰克逊;

2016年专辑《周杰伦的床边故事》,累计销售113万张,2018年的那首《等你下课》,半个小时评论4万。

他是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21世纪首位唯一进入世界前50名的华人男歌手,美国《时代》周刊评出2011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100强,周杰伦位列第二。

2004年,在《康熙来了》,蔡康永曾说他是“过去五年来台湾发生最好的事情。”

重要的是,一个网友说:

“你可能不是周杰伦的粉丝,但是你一定听过他的歌。”

“你甚至可能记不住名字,但你却张口就来耳熟能详。”

《晴天》《青花瓷》《开不了口》《黑色毛衣》《双截棍》《游园会》《七里香》《不能说的秘密》《告白气球》《蒲公英的约定》《稻香》《爱情悬崖》《一路向北》《夜曲》《搁浅》等等等等。

在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教室的书桌里藏着偷偷带来的mp3,下载的全是周杰伦的歌,穿校服的年纪,歌词本上全是他的词,省吃俭用的零钱就为了可以去音像店买他的卡带。

那时候,卧室里的海报都是他的模样,送给朋友最好的礼物就是一张周杰伦的磁带和有关于他的光盘,大街小巷随处能听到熟悉的旋律跟着哼唱。

那时候,没有数据不懂什么叫流量。

但是他代言的薯片就想买,他拍的电影就想去看,他参加的活动就是想去,因为这一代人心中最心爱的偶像,就是周杰伦。

槽值在一篇关于周杰伦的文章里写道:

“他的编曲风格出其不意又自成一派。

在歌坛“封神”的过程中,周杰伦涉足的领域也在不断突破,反战的《止战之殇》、反家暴的《爸我回来了》、体现人文关怀的《梯田》。

他用擅长的混搭技巧,将这些正能量的内容融合到hip-hop里。

不仅逐渐在主流舆论中站稳脚跟,也成为歌迷更加欣赏和崇拜他的理由。”

周杰伦出道二十多年,火了二十多年。

演唱会的门票,手速快到连黄牛都抢不到。

陈奕迅是周杰伦的粉丝,张学友是周杰伦的粉丝,TFBOYS三小只是周杰伦的粉丝,李冰冰、孙俪、邓超、高圆圆、赵又廷、霍建华、林心如陈数、张泉灵,张学友、张家辉…….都去过周杰伦的现场。


常有人质疑周杰伦在乐坛的地位,他凭什么被称为天王?

也许看完抖音用户@大圣神评 这段话,就可以明白:

“如果你仔细了解的话,在周杰伦时代之前,大量音乐都是抄袭国外,原创极少,包括周杰伦的时代,依然有很多歌手在抄袭。

可是周杰伦却用自己的才华,一首接一首的创作,引爆了整个亚洲歌坛,让一向狂傲的韩国乐坛,一向孤高的日本乐坛都叹为观止。”

而我们,亲眼见证了华语乐坛的变迁,亲眼见证了这个时代的开启。

或许,我们听的不只是周杰伦,还有青春。


之前听过一个微博问答上说:“周杰伦对你们意味着什么?”

一个网友回答:“信仰。”

年轻一代的小孩,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人蜂拥而至为周杰伦打榜。

为什么路人缘这么好,为什么粉丝可以在短时间内如此团结强大。

就像他们都不知道,周杰伦对于80后、90后一代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杰伦粉可能从来不会在微博上给自己的偶像刷话题,也很少会参与有关于周杰伦的任何讨论。

他们低调到只是选择去默默喜欢,十几年如一日的喜欢,然后形成一种习惯。

他们记得周杰伦曾经说:

“如果有一天你们累了,听到《简单爱》会觉得温暖,那我就没有白白在你们的青春里经过。”

一语成戳,因为即使这一代粉丝都已经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纪。

但从来不会有人否认自己的青春没有这三个字:周杰伦。

还上初中的时候,每个人人手一盒录音带,里面全都是周杰伦的歌,男孩子哼唱着《龙拳》是不是蹦出来一句“哼哼哈兮”,认为男生就应该像周杰伦那样,耍着双节棍才算酷。

他的歌就是校园,他的嗓音就是书桌,他的旋律就是那年的男孩和女孩。

前奏一响,我们都能回到那个专属于自己的白衣飘飘的年代。

在那首《告白气球》《简单爱》里,当年那个青涩的少年,会借此来跟心爱的女孩告白。



一首《开不了口》成为多少暗恋看着心爱的人在面前时候,手机里的日常单曲循环。

就是开不了口,让她知道就是那么简单几句,我办不到


《蜗牛》和《稻香》不知道鼓励了多少单枪匹马孤军奋战的人儿,努力去奋斗。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

小小的天流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那些被别人诟病吐字不清的哼唱,在我们眼里是爱不释手的唱腔。

年少的我们,总觉得别人不理解我们,这个世界不理解我们,而周杰伦就如同每一个我们。

因为喜欢一首歌,才会去喜欢一个人。

因为一个人,丰富了整个青春。

因为这些年,写歌的是他,而歌词里,全是我们。



我们深知,当下粉丝们打榜,无非是迎合了当下对“红”的定义,也就是流量越高越红,广告主、营销号才能青睐你。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同时,那个只看作品不看脸的时代,确实已经开始渐行渐远的了。


微博用户@木易movie说:

我觉得大家这次为周杰伦打榜,也将成为许多人颇为难忘的一种记忆。多年以后想起,脸上也会荡漾起会心一笑的表情。就像青春年少时用随身听听到《简单爱》时的新鲜感,在电视上看到《双截棍》时的酷感,在用MP3与同桌共用一副耳机听《七里香》时的浪漫感,在用电脑挂着网页听《青花瓷》时的舒适感,在KTV里点唱《告白气球》时的温馨感,在周杰伦演唱会跟着唱《晴天》是的感动那样,这样一起自发打榜的举动,也将成为具有“节点意义”的人生记忆。

要知道,周杰伦于大多数人而言,是有特别的意义的。

这种意义关乎青春,关乎成长,关乎爱情,关乎友谊,甚至关乎整个人生的改变。它不是多少的转发、多少的赞、多少的超话排名等流量数据可以衡量的,而是深藏于内心记忆里的“符号”。

喜爱周杰伦的“粉丝”大多都是已经进入社会工作,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事业的“老粉”,平日忙于生活,很少有时间去“打榜”,甚至连刷微博都没空。

但就是这样一群人,在看到“为周杰伦打榜”的“团建活动”时,会不约而同的、带着“姨母心态”积极参与。

有的甚至还要向年轻人学习怎么操作,这类热情真是有一种莫名的可爱。


80后说,她们是幸运的,因为在最好的时代遇到了拥有周杰伦的最好的华语乐坛。

90后说,周杰伦的那些歌,伴随着她们和他们,从少年走向中年,从教室走到KTV。

而这一次,已经低调到不能再低调的他们,再一次聚在一起,为了周杰伦做同一件事情。

他们熬夜刷榜就像当年挤破了头去买专辑一样。

他们耐心的积攒积分就像当年偷偷背着父母去赚零花钱一样。

他们用花里花哨的文案刷数据就像当年买周杰伦无数的海报贴纸放在自己家一样。

而直到,登上第一的那一刹那,仿佛有个声音在说:

“看,这才是我们最热血沸腾、也是最美好的青春!”

几个小时后,数据刷新,周杰伦的超话会渐渐从第一掉到第二。

几天后,你可能再也看不到周杰伦超话在排行榜上的身影。

那些更年轻的小女孩们继续的一天又一天、一夜又一夜为自家爱豆的刷榜、做数据、攒积分。

而那些80后、90后的“老人”们呢?

继续带着他们的青春,哼唱着他们的“哼哼哈嘿”,一路向北。

然后向全世界高呼:

“我们年华渐去,但情怀依然,热血仍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vJrHWwBmyVoG_1ZAow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