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岛“三善人”,指的是岛上隆澳区三位敲鮕渔人佘阿泉(1869-1943,又名佘世清,新乡人),余排长(1859-1941,又名余清如,龙地乡人)和陈大弟(1879-1954,又名陈克柱,龙地乡人)。这三人都是南澳县隆澳义德善社(后易名平善堂至今)的善友,其感人的故事发生于民国十一年(1922)夏天。
这年的农历六月初十(8月2日),特强台风袭击了潮汕各地,海潮暴涨,沿海居民、渔民葬身于汪洋者无数。其时,南澳岛数百具浮尸,均为佘阿泉、余排长和陈大弟带人收埋,尔后三人更不顾自身安危,约了10多位渔人社友,在风势未弱,海潮尚猛的危险情况下,自带大米、地瓜、菜脯,驾船前往澄海县坝头、北港一带,协助当地善社收埋水尸。前后历经约十天,不分日夜,收尸二三百具。很多尸体在水中浸泡多日,浮肿腐烂,恶臭扑鼻,收埋之艰苦、劳累为常人所难忍。
由于此次海潮势猛,近海很多坟茔均被冲毁,三人又驾船到澄海东陇近海一带捡收白骨掩埋。一日,三人来到乌鬃埔(后东里车站址)浅滩,见有一处被冲塌坟茔,遂将尸骨起出,却发现墓主原是一位富妇,墓中有随葬品金玉如意头钗一支、香黄金耳环一对、金手环一对、豆畔戒指四只,重约四公两。面对这些金器,三人毫不心动。把尸骨妥为收埋之后,来到了附近的东陇寮尾崇心善社,将金器悉数上交。面对这三位衣衫褴褛的南澳岛渔民,崇心善社的社友由衷敬佩。善社特制了一块宽2.2米、高2.54米的大木匾,上书“真善人”三个大字,下署“善无假善。兹有南澳县隆东、隆西乡佘阿泉、余排长、陈大弟诸君,到我邑收骷髅,发现黄金数两,心不动焉。为此特赠牌匾一幅留念。”,赠给隆澳义德善社。从此,“三善人”的美名在潮汕沿海一带传开了。1933年南澳县长林志见(1893-1951,普宁县人)为三善人再立“为善最乐”匾(已失)。
“三善人”先后病故,隆澳义德善社按照其生前之约,同葬一穴于斜皮岭下,潮商公会赠“三善人”石碑。墓侧有联曰:
“善非假善拾金不昧,人是真人通德同茔。”
1988年7月,南澳县城的平善堂恢复了活动,遂于1989年复制已损废之澄海县善社赠匾,挂于堂内。文曰:“余清如、陈克柱、佘世清,真善人。岁在壬戌,八二风灾。潮汕沿海,遭受风潮。尤其澄海,损失惨重。尸横遍野,我堂善友。余排长等,奔赴现场。收尸埋葬,日以继夜。拾金不昧,全数上交。潮汕善堂,深为感动。称真善人,特制匾额。奉赠本堂,旌表流芳。原匾损废,复制再悬。是年己巳,八月二日。张足裕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