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洋镇高义村:有个榕树门
高义村,俗称沟墘,位于护堤公路之西,距浮洋镇政府3.5公里,面积约0.8平方公里,人口约7000多人。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 林氏始祖由福建蒲田迁此创乡。因村落创于大沟之旁故名沟墘,(沟墘是潮州话音,意思是沟的旁边)后来改称“高义”,现在的村民依然多是自称“沟墘”,创乡至今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
高义村因为地处韩江边,历史是曾经多次遭遇洪水的袭击,甚至有过洪水裹着泥沙覆盖了村子所有耕地的惨状,过去的农业一直都得靠天吃饭,不发达,时常歉收失收。当地民谣有说,“三日无雨鸟饿死,一场大雨浮屎桶”。意思就是没有下雨就干旱,而下雨了又是涝灾。直到解放后,在1951年开始兴修水利,引韩水灌溉,才逐步地解决这个老大难的问题。
现在的高义村保存的古民居,多是明朝所建,我们潮安的村落大致都是这样的,始于宋,而旺于明清。今天的老村,基本还保存着良好的古村面貌,规划整齐,三横八巷,2个池塘形成护城状。经历了几百年盛衰,尽管许多建筑已经十分破旧,但古村落却十分难得地保存着原生态环境。
这里的祠堂府第、深宅大院,都原汁原味,保持着它的历史可读性和沧桑感。悠然间,鸡犬相闻,村烟乍起,屋前树底,有老者笑语相问,仿佛你只是远归之人。蜿蜒曲折、高低错落的小巷中里,七弯八拐中,环顾四周时,那些残墙断壁仿佛在数十年上百年的风雨中诉说它独有的过往,那些屋顶上残留着的枯黄的草根、那些飘摇欲倒的土墙,以及那些快要凋落的老式窗格,只能借着想象来描述曾经的故事。
在村里的旧厝内二横巷贤可公祠这里,有着2口很奇特的水井,这2口井相距不远,但一口井的水永远是清澈的,而另外一口的井水则是蟹黄色的。这两口古井旱不竭、涝不溢,味道甘醇,称誉为“高义文武井”,几百年来,这对“文武井”就养育着高义村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高义村有一座“云路庵”,庵门两侧墙上用贝灰浮雕制作了赤兔、青龙两匹“神马”。在古代,马多用于征战,而庵堂正常是为宗教静修之地,多以静寂为主题,而这“云路庵”的门墙上却是装饰着骏马,这实在是不多见。而且这庵的总体造型设计上,也和常见一般的庵堂也是不同。至于是什么原因,有待细究。
这里处处可以看到郁郁葱葱的苍劲古榕,绿荫成片,记得梁实秋老先生曾经有嘲讽那些暴发户大宅的名言,那就是这些大宅是“树小,墙新,画不古”,所以有古树,才足以证明岁月的存在;高义村的古榕,向我们展示的就是这里的年轮,这里的历史。
而最为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村头的这个“榕树门”,盘龙卧虎似的榕树根,竟然是天然地形成了一扇门,门宽3米、高2米,小汽车都能通过。榕树根的上面,是撑着一片有几百平方的绿叶荫伞。村民们说,过去的孩子们,常常会在榕根门上爬上爬下玩耍;而大人老人们,则会在这绿荫下纳凉聊天,现在出于对这树的保护,已经是禁止了孩子在树根上玩耍的了。但是做为通行的门,它的功能依然是存在的。这样纯天然的景观,非常罕见,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至于此门是何时何由形成的,村民们都说不清楚,总之年代久远。
地址:距浮洋镇政府东北3.5公里,位于护堤公路之西,东界新安村,西接云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