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青彦(爸妈进化论主笔)
“爸爸,爸爸你快来看呀!”我那3岁的侄子洋洋呼喊着,他刚刚用乐高拼出1个小车库。
“嚯,我儿子真聪明啊!不错不错!”他爸爸凑过来看了看,满意地说道。
洋洋显然十分得意,他推翻了这个车库,10分钟后,又把另一座看起来差不多的建筑搭了起来:“爸爸看我!”
“嗯真棒!”他爸爸又一次心满意足地回应着。
这一幕在我看来毫不陌生。
毕竟“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时代早已过去,现在的父母不再摆出严厉的姿态对待孩子,而是意识到了鼓励和夸奖孩子的重要性,于是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画面:孩子新背会了一首古诗,家长夸“真聪明”;孩子会系鞋带了,家长夸“我家孩子就是棒”。
父母觉得这样的夸奖,既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又能使家庭沐浴在和乐融融的氛围下,比起打骂实在是省了太多力气,何乐而不为呢?可事实上这样的做法真的是对的吗?
01
错误的夸赞方式让孩子无法养成良好习惯
好朋友的女儿正在一所寄宿学校念初二,不知道为什么,女儿的成绩最近一直下滑。寄宿学校里,学生们的作息、生活节奏、学习时间都是基本相同的,可孩子们的成绩却参差不齐。
我朋友焦急地找女儿谈话,小姑娘的眼泪啪嗒啪嗒地往下掉,说觉得课业变得又多又难、不想学了。
朋友急得团团转,跑来跟我念叨:“我女儿从小就很聪明,我们也没打过她、没骂过她,都是夸着、哄着,她小学一路成绩都好好的,你说现在怎么就成了这样呢?”
我很能理解她的焦虑和无措,但她女儿的情况不是个例。
我身边很多父母都发现,孩子从幼儿园起会背诵古诗词,小学时提前背熟语文课本,明明就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啊,怎么到了初中、高中之后,越来越跟不上进度,也不爱学习了,之前夸夸他,他就能接着学下去,现在夸他怎么就不管用了呢?
其实,不是夸赞孩子不再管用了,而是父母之前的夸法,夸“错了”。
要知道,孩子14岁之前的记忆力是最好的,这是他的“童子功”。
但12岁之后,他们在生活中的自由度越来越高,可能就不愿意再听你“指手画脚”了。
你在他心里埋下的这颗“聪明”的种子,恰恰使得孩子忽略了去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02
一味的夸赞令孩子难以应对压力
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是全球含金量最高教育奖之一的“一丹奖”得主,她曾经严肃地提到过,赞美孩子的天赋而非他的努力、策略和选择,是在慢性地扼杀他的成长型思维!
什么是“成长型思维”?这位教授认为,人的思维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固定型思维,另一种就是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最大的区别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会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定量的,不会变化的;
而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是“能力渐进论者”,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提升。
那些在学习上,甚至在整个人生中,走得更高更远的,都是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
夸孩子“聪明”,恰恰是加深了孩子的固化型思维,孩子为了维持自己“聪明”这个优点,会去做出一些使得自己看起来“聪明”的事情,比如投机取巧、试图在学习中寻找“捷径”,从而难以养成勤勉、踏实的习惯。
当孩子在儿时积累的“童子功”无法再应付更繁重的课业、更多元化的知识内容时,又由于没有养成坚毅的耐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容易导致失落和自暴自弃,学习成绩自然下降,甚至因为承受不了落差产生心理问题,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搜狐新闻曾报道过一篇题为《优等生捅人74刀:杀人不害怕,怕的是被我爸知道》的文章,文中这个上高一的男生宋成,就是家长和老师心目中“聪明的孩子”,他活得没有自我,只有父母从小贴给他的这枚“聪明优秀”的标签,终于他决定做点“不一样”的事,好“进入另一个世界”。
在看守所里,这个孩子提到恐惧感,并不是来自于他对受害者捅了74刀,而是来自“害怕让父亲失望”。
可见,家长盲目地夸奖孩子“真聪明”、“你真棒”,久而久之会令孩子产生心理压力和困惑;
当他走进了校园、走入了社会,不再有人为了一些普通的小事而夸他“聪明”时、当他面对生活中的难题时,他难免会感到迷茫,除了对家长给他的评判产生怀疑,严重的甚至会寻找其他的“出口”释放。
03
正确的夸赞使孩子更优秀
那么既然不能夸孩子“聪明”,我们还要不要夸孩子呢?当然要夸!我们不妨试试这样夸:
1、引导他去思考,为什么成功了,是因为他的努力,而非天赋。
比如孩子数学考了100分,可以这样说:“孩子,你这次数学考了100分,比上次进步很大,爸爸妈妈为你感到高兴,你觉得为什么这次考得好了?是不是因为你做题认真仔细,每天努力复习、坚持完成了作业?”
这样孩子就会明白,成绩好,不是靠着“聪明”,而是靠严谨认真、努力坚持。
2、在想夸他“聪明”的时候,有意识地换成“努力”这个词。
有教育心理学家曾以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要他们回答一些非常容易的IQ题,好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很高的分数,然后对其中一半的人说:“你分数这么高,一定很聪明啊!”而对另一半说:“你分数这么高,刚才一定很努力吧!”接着对所有人说:“这里还有两个测验,一深一浅,请选其一。”
结果发现被称赞努力的学生多半会选择难度较深的试卷,而被称赞聪明的学生则多半选较浅的。在另个一研究项目中,她要求所有人在测验后完成一张比较难的试卷,结果被评为聪明的学生很快便失去兴趣,希望退出测验。
这项研究表示夸奖孩子“聪明”有时会适得其反,令他们畏惧挑战、止步不前。
3、称赞孩子做事的态度,无论结果如何,良好的态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当孩子对面临的任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时,对他自信的态度提出赞美吧!当孩子认真做了一件事,结果却不如人意时,也别忘了肯定他认真严谨的态度。
4、称赞具体的细节,避免无针对性地笼统夸奖。
一旦孩子在某方面能力有所提高时,表扬细节,越具体越好,可以这样说:“宝贝,你现在游泳时手脚配合更到位、姿势更标准了,而且换气频率也更加均匀了,比之前进步了,真棒!”
或者这样说:“你今天跟朋友一起完成了小组作业,还发挥创意,共同解决了作业中遇到的问题,你很会沟通合作!”
5、赞扬勇气与责任。
当孩子尝试之前没有做过的活动时,比如攀岩、滑雪、搏击等,对他说:“你一点也不怕困难,真是个有勇气的孩子!”
而当孩子整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和书桌时,夸赞他:“你收拾得井井有条!”他就会懂得自己有能力把责任范围内的事做好。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珍宝,罗曼·罗兰说过:“谁要能看透孩子的生命,就能看到堙埋在阴影中的世界。”
父母不要过度关注孩子是否“聪明”,让孩子被虚无缥缈的优越感束缚住,比“聪明”更重要的,还有脚踏实地的努力、良好品格的养成,和对这个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
作者简介:陆青彦,富书专栏作者,11年互联网工作者,11岁开始在《中国中学生报》发表文章,正努力学习如何成为1个合格的妈妈,愿天下父母把育儿变成享受,愿天下孩子健康成长;本文首发爸妈精读头条号;爸妈精读系头条号签约作者,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g1KrG4BMH2_cNUgG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