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朗朗告诉你:为什么童年越“沉重”,孩子未来越有出息?

2019-11-13     妈咪读呀

01

朋友圈最近被一篇名为《南京家长已疯》的文章刷屏,教育减负政策引发全民大讨论。

“不许补课,不许考试,不许公布分数,不许按成绩分班;抵制花里胡哨的课外辅导,只能用教材配套的教辅;减少课时,提前放学。”

以上多条素质教育试点的政策,成功逼疯了南京学生家长,甚至想要让未来亲家来教育自家孩子。

回顾过去,自2009年江苏省教育部发布五严规定以后,减负政策不断推行。2013年发布《小学生减负10条规定》,2018年又颁布史上最严的“减负三十条”。“减负=制造学渣”“浙江小学生晚9点后可拒绝完成作业”,层出不穷的减负话题,近来持续霸占热搜榜。减负33条,更是被南京家长群嘲,一些看起来无厘头的政策居然就真的这么发布出来了。

如今,没有作业已经成了熊孩子的万能借口,没有了作业的束缚,孩子的精神头都旺了,再也没有坐在书桌前抠橡皮的呆滞行为,取而代之的是放肆玩乐,看电视,打游戏,在家里翻天覆地地闹腾,就差没有上房揭瓦了。孩子直言道最喜欢教育局了,他们每次一来总有好事发生,到校时间从7点调到8点,每天8节课改成7节课。

担心这样耽误孩子成绩,焦虑的家长们都急疯了。可是还要有条不紊地配合老师打一场完美的撤离战。上交课外辅导资料,销毁考试试卷,整理学生书包以达到最简最轻。

02

减负政策不讨喜,为何还频频出新规?家长不同意,学校不支持,然而太多因为压力过大造成的惨剧让教育局不得不这么做。

2017年11月16日,江苏省丰县华山三千刘楼村一位10岁女孩,在家喝农药自杀,死后留有手写体遗书374字,告别视频3分26秒。10岁女孩留下了这样的遗书遗言:“爸妈爷奶,当你们看到这封信时,我有可能不在人世了,因为我学习不好。老师不让我考试了,我活在世上也没有意义了。拜拜了”等等。花季少女,却因为小小一场考试,喝药自杀,实在令人心痛。

《中国儿童自杀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以60万人(中国每年自杀总人数)为基数,5~24岁的自杀人数每年竟高达15万……在自杀原因的排列中,学习压力过重占第一位(45.5%)。

应试教育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容易滋生脆弱敏感的情绪和以自我为中心的骄傲。减负的初衷,是减掉以追求高分为目标的课业,和绩效奖金挂钩的考试,以攀比为目的的课外兴趣辅导。减少这些功利性的目标,让教育纯粹起来,培养以德为先,以才为兼的学生,才是教育的目的,也是减负的目的。减掉多余的课业、反复的测验,空余下来的时间,才能让孩子有更多的精力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有机会体验新奇有趣事情,发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03

到底怎么样的减负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其实,减负只是改善目前教育弊端的冰山一角,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改变,课程设计的多样化才是新课改的最终目标。所以减负,只是教育改革的探路石,其真正的意义在于培养人才的个性化,多样化。

作为家长,在教育厅大力推动新课改的环境下,不是要喋喋不休地抱怨,而是回归教育的本意,配合最新的教育政策为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规划——适当地推着孩子前进,尽管你知道孩子很辛苦。

学习,从来就不是快乐和轻松的一件事。古往今来,人之所以成才,离不开“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头悬梁锥刺股”的勤奋。这期间,当然少不了汗水和努力。

今天你推动孩子努力,明天他就会感激你的付出。

朗朗说:“有些能力尽管是天生的,但天赋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通过更少的努力去获得更大的成就。兴趣是可以练出来的,谢谢爸爸,逼我练琴。”

董卿在接受北京卫视采访时,回忆自己严苛的爸爸时说,当年她的父亲逼着她抄成语、背古诗文,不仅要抄,还要大声朗读并且背诵——但正是严厉的父母成就了现在的她。

父母要怎么推动?

第一,帮助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长久以来,家长似乎习惯了去督促孩子学习,而忘记去思考为什么孩子自己不去学习,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学习。所以,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不那么和谐的辅导娃写作业的声音。也有家长因为辅导作业,对自己的孩子急于脱手。

真正明智的家长却努力寻找出了一条一劳永逸的方法,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主动学习的孩子效率远比督促下完成作业的孩子高,这也节约了许多不必要的作业时间,让孩子有更多自由的时间去做其他的安排。

第二,引导孩子爱上读书

腹中有书气自华,读书,不仅能开发孩子的大脑,更能培养孩子的耐性,还能让孩子远离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保护眼睛。爱读书的孩子眼界远远高于不爱读书的孩子,而读进去的书,都将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基石。所以聪明的家长都在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去书中的世界探索知识。

第三,制定一个让孩子有参与感的未来规划

孩子的未来应该有自己决定,而不是家长独断专行地想让孩子有一个什么样的将来,并拖拽着孩子往这条路上走。现在的孩子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已探讨的方式来给孩子商量他想要去做的事,他能够做的事,会让孩子有极大的责任感,会想着去完成自己的计划,也会自己期待未来的样子。

减负本身并不是目的,学习也不是越轻松越好。减负不减质,减负更优质,才是最终学生、家长、学校都想要的完美结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Z3IZm4BMH2_cNUg65A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