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涉及剧透,介意勿入
上周,相信大家都被一段高能得不像国产剧的开场给惊到了——
秦昊饰演的斯文眼镜男,带爸妈去爬山。
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一家三口登高望远,决定拍照一张以作留念。
眼镜男又是找角度,又是对焦距,又是给二老摆姿势,以求摄影效果一级棒。
搞得老头儿不耐烦了,“好了吧”?
眼镜男低头的一瞬间,眼神有些阴郁。
抬脸却又重新堆满笑容,柔声应和:“好了。”
然后......把二老推下了悬崖......
此时,惊悚的阴间配乐响起,诡异的片头动画出现。
不到两分钟的时间里,故事尚未开始,就制造了让人汗毛倒竖的观剧体验。
经此一役,继“阿乐带你去钓鱼”之后,“秦昊带你去爬山”也成为了一句有画面感的作死警告。
高能开场成为出圈要素。
即使你只是因为好奇而点开视频的路人,本剧也绝对不会让你带着失望离开——
《隐秘的角落》
豆瓣 9.0
本剧改编自紫金陈的小说《坏小孩》。
讲述了三个小孩——朱朝阳、严良、普普,无意间记录下了一个成年人——张东升,谋杀岳父母的过程。
从此他们的人生互相裹挟着走向了失控。
原著的名字,已经透露了谁才是这罪恶故事的真正主角,并且早早给他们定了性——坏。
相比原著赤裸裸的“坏”,《隐秘的角落》改编得更加“隐秘”。
我并不认为这只是对抗审查的被动选择,而是充满了主创的积极创造。
它不界定人的好坏,而展示人性的困境。
死去的人多少都有一点“原罪”。
第一集死去的岳父岳母瞧不起上门女婿,第二集坠楼的朱晶晶恃宠而骄专横跋扈,第四集死去的徐静婚内出轨。
(防止剧透,后续送人头的就不说了)
作恶的人也有可被理解的动机。
无论是表面恶人张东升还是终极恶人朱朝阳,他们在婚姻和原生家庭里,长期被压抑、遭受最痛苦的背叛。
爱的缺位导致了他们内心的扭曲。
“我还有机会吗?”
每次杀人前都不忘礼貌确认的升升子之问,实际上也是一种暗示:
恶人行恶,都有来自他者的助推。
这个推动力,可能只是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刻薄、冷漠、自私等各种践踏他人尊严和感受的作为。
一些平平无奇的小恶,最终成为酿造大恶的引子。
导演辛爽说,“我对展示纯粹的恶没有兴趣。”
他想为观众剖开的是家庭、情感与成长这些问题背后的心理根源。
那才是所有不幸和罪恶滋生的深渊。
它也不明说剧情真相,而交给我们自己选择。
贯穿全剧的“笛卡尔寓言”,首先串联起了张东升和朱朝阳的命运对照。
他们都是数学天才,同样心思缜密、善于伪装,高手过招间也有种惺惺相惜。
并且都被卷入了命运的选择题——
在自己的人生故事里,相信爱还是背叛?
同样,“笛卡尔的寓言”也交给了我们观众一个选择题:
相信真相还是童话?
为此,剧中设计了大量欲说还休的细节,以供观众开放性解读。
很多人包括原著作者紫金陈在看完大结局后,表示最后两集为了规避审查还是有所妥协。
“比如有些人应该死了,但是必须活下来。”
“再比如最后一个镜头删了窗户外的镜头。”
普普和严良到底有没有死?
自从在张东升家呼吸困难以后,普普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严良最后突兀地出现在朱朝阳开学仪式的礼堂,画面十分超现实。
包括片头动画里,三个小人最后只剩下一个蜷缩在角落里。
他们俩是死是活,你可以选择自己相信的结局。
再者,朱朝阳对朱晶晶的死到底有没有责任?
现场唯一目击证人普普,在最后一集的回忆里说了这么一句话:
“她要掉下去了。”
一个“要”字,以及叶警官勘察现场时发现树枝上的裙子残片,足以说明当时的朱晶晶没有直接摔下去,而是挂在了树枝上。
朱朝阳是见死不救,还是推了一把,你依然可以选择自己相信的版本。
“给欣欣治白血病”,成为了触发并推动全剧事件的“麦格芬”。
第三集有个画面是,普普想象她给家人唱《小白船》,她正好遮盖了弟弟的位置。
并且她也曾和朱朝阳一样说过,想替自己的弟弟/妹妹受过的话。
如果是朱朝阳杀了朱晶晶,那么相应地,欣欣是不是早就死了?是不是因普普而死?
这些便都有了疑问与猜测。
《隐秘的角落》的细节功夫,给了观众强烈的解谜快感。
就连朱朝阳桌子上的魔方,也有了《盗梦空间》里的旋转陀螺内味儿。
不仅如此,作为有效对抗二倍速、一秒镜头都不浪费的神仙剧,它让每个出现的内容元素,都有效地参与了叙事。
惊悚的黑白动画 片头,是导演 要求团队结合整部戏的内容制作的。
就算单独拿出来也是一部完整的动画故事,而非像传统片头一样沦为字幕背景板。
大鬼和三个小鬼的猫鼠游戏
第十集《张叔叔》一幕,由新裤子主唱彭磊绘制的《三个小鸡》绘本漫画,与剧情也有着强烈的呼应。
能请到彭磊画漫画并不奇怪,因为导演辛爽也混了几十年的滚圈。
一个广为人知的幕后趣闻便是,辛爽曾是Joyside乐队成员。
所以我们头一次在一部国产剧里,看到如此多的高质 片尾曲(12首)。
它们大部分来自国内小众先锋乐队,也有传统民谣改编。
仔细看这些配乐歌词,其实都埋下了人物命运的伏笔。
一首《小白船》,成功毁童年
还有广受赞誉的 剪辑,让本剧脱离了国产剧的通病——推动剧情靠嘴说。
过分依赖台词,是国产剧视听语言匮乏的反映。
《隐秘的角落》则用构思巧妙的蒙太奇,为镜头添加了丰富的意涵。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朱晶晶火化和朱朝阳生日的交叉剪辑。
死与生,痛苦与快乐,失去女儿与夺回父亲。
强烈的对立意义被并置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感。
即使这时的朱朝阳还是一个令人同情的乖孩子表象,但是从这样的剪辑中就可以嗅到一丝邪恶的意味。
参照与他对应的张东升,他在岳父母死后的怡然自得模样,我们就能感觉出朱朝阳的快乐并不是天真单纯的。
甚至是 色彩。
如周春红那涂了又抹的口红,丝袜遮掩的红色指甲油,都象征了她自我压抑的情欲。
这些细节,共同构建了所谓的“电影质感”。
它们是创作的乐趣所在,也是观赏的乐趣所在。
是国产剧在审美上的一次胜利。
但相比细节解谜,电影质感,我最有感于本剧的,还是它的 生活质感。
国内大部分犯罪悬疑剧/片,都喜欢把背景放在冬季的东三省。
阴冷天气、废旧厂房等环境,成为渲染犯罪氛围的常见元素。
《隐秘的角落》则不,它把背景放在了夏季的南方城市。
阳光猛烈,绿植油油。
红瓦灰墙的潮湿小镇,闷得人满身都是油亮的汗珠。
大人小孩围坐在小卖部的矮凳上,喝着色彩缤纷的玻璃瓶汽水儿。
好似秋山亮二拍摄的《你好小朋友》,轻易就能勾起80、90后对夏季的回忆。
室内人家的居住环境,也脱离了样板间装潢。
细节到苍蝇拍、雨伞、发卡的布景陈设,使得空间充满了生活感。
如辛爽所说:
“要让观众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某处真的有这么一个小城,你才可能去相信这个人身上发生的事情,再去感受他的情感。”
从《无证之罪》里的“李丰田”一出现——
在烟熏火燎的“老井油条”早餐店前,香香地嗦着粉、吃着油条、喝着大麦茶。
让人身临其境的市井味,一下子就让我进入了这个故事。
还有我个人认为的演技最佳王景春,将一个即将退休的老刑警演绎得纤毫毕现。
和老伴儿介绍严良的间隙,自然而然地拍一下腿上的蚊子。
现实中有没有蚊子不知道,但这一动作既生活化又符合潮湿的南方环境。
老伴儿不想他临退休还惹事,于是挖苦他只是一个小民警。
老陈愤懑地反驳:“别小民警小民警,我就是退休了,也不跟你跳舞去”。
边说边挥舞着手里的馒头,狠狠地咬上一口。
他闷头吸溜着早餐,老伴儿没好气地甩掉撑衣杆。
老俩口的拌嘴戏一下子就鲜活了老年夫妻生活日常,也立起了老陈的暴脾气、荣誉心和责任感。
吃,这个动作,是本剧十分重要的表达手段。
令观众赞不绝口的表演,大部分重头戏都是借助吃东西这个动作来完成的。
比如周春红(刘琳 饰)吃橘子这场戏。
面对情人的抛弃,她没有挣扎吵闹,而是安安静静地吞咽橘子,无声地流着眼泪。
婚姻不幸、情感失败的她,咽下生活的苦果。
这份安静,与她对待朱朝阳和朱永平的歇斯底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当她对着病床上的儿子大声吼叫,朱永平无奈地说:
习惯了,她就是这样的。
魅力平平、能力平平的她,在外人面前弱势但是“窝里横”。
为了保护儿子,她会变得十分强势;
但儿子也是唯一让她在失意生活中,拥有权力感的发泄口。
相比儿子这个相依为命的一生寄托,中年的感情际遇,实在是吃个橘子就可以消解的淡淡苦涩。
都说“为母则刚”,这句话背后,除了有对母亲的剥削,同样有对孩子的施压。
又比如朱永平(张颂文 饰)吃馄饨这场戏。
痛失爱女,安慰完妻子的他,像往常那样下楼点三份馄饨。
买完后听到店家寒暄“你老婆小孩没下来吃啊”,才发现自己多买了一份。
本打算扔掉女儿那份,终是不忍,坐到一家人平时常坐的位置,吃起那碗馄饨。
悲痛、疲惫、歉疚、无力,让一位中年男人食不知味、难以下咽。
对朱晶晶的父爱,是有必要尽力表现的。
只有知道他对朱晶晶的父爱有多少,才知道他重组家庭后对朱朝阳缺失的父爱有多少。
朱永平一出场,是在烟雾缭绕的牌桌上。
儿子的成绩,是他在朋友面前炫耀的资本。
当朋友戳破他对儿子的不够关心,他很聪明地圆了场:
我没有兴趣知道他第几,因为回回都是第一啊!
父子独处时,精明老板在牌桌上的如鱼得水不见了,相反是无话可说的局促。
车上的现任妻女挂相,横亘在两人之间。
食物是与生活最息息相关的东西。
吃什么,怎么吃,一来可以给剧中情境增加真实感;
二来对人物塑造、情感表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皮橘子串起了周春红和马主任的地下恋情,情与果都是酸甜掺半;
张东升杀人后总会用水果刀削红色苹果,营造出邪恶而危险的气氛;
梨则成了严良与父亲之间不断分离的隐喻。
老陈对严良宛若父爱的感情,打包一份牛腩粉就已表露;
要不了孩子的张东升,带普普去吃麦当劳儿童套餐,也可窥见他暗中滋生的父爱。
叶警官经常给女儿吃零食,这是工作繁忙的单身父亲的取悦,也是宽松教育的体现。
吃,除了单向的象征隐喻、人物情绪烘托,还会更加自然准确地刻画出人物之间的关系互动。
张东升对徐静的体贴照顾,不是体现在给她炖滋补的鸡汤,就是给她准备药。
有缺陷才需要进补,而且还补错了人:
需要补的是张东升自己
有问题才需要吃药,最后还变成了毒:
吃药喝汤是两人病态关系的体现,也说明两人之间充满了无法契合的付出和需求。
婚姻的破裂实属必然。
朱朝阳和周春红的母子关系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长期放在冰箱的烧麦,说明朱朝阳得不到应有的照顾。
一回家,周春红就做鱼给儿子吃,因为“吃了聪明”、“对学习好”。
不管朱朝阳喜不喜欢,喝不喝得下,烫还是不烫,牛奶都要逼着他喝下去。
她只想儿子快点长大,好好学习,出人头地。
目的不是为了儿子的幸福,而是终结自己的悲剧。
两场喝牛奶的戏份,就把一个阴晴不定、仇恨教育、自怨自艾的母亲形象,以及她那压抑窒息的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朱朝阳最爱吃的其实是甜品,那是小时候爸爸常带他去吃的。
本以为朱晶晶死后,自己便完全占有了父爱,但是朱朝阳发现了朱永平包里藏着的录音笔。
接着,一贯内向的他开始向爸爸回忆以前的美好时光,讲一些宁愿替妹妹去死的话。
直到朱永平愧疚地把头埋到甜品碗里。
看着无地自容的爸爸,朱朝阳露出了意味悠长的一抹笑容。
就像是看戏,嘴角眉梢写满嘲讽。
朱朝阳的甜品一口没动,两人离去,上面落了一只苍蝇。
爸爸的不信任,爱的不平等,就像一只苍蝇,残忍地噎到了朱朝阳。
也污染了他的纯白。
朱永平回去听录音时,朱朝阳拉拉链的声音,却没有被剪辑出来。
只剩下他亦真亦假的动听话语。
朱永平听着儿子的心声,看着墙上死去女儿的画像。
后来像什么都没有发现那样,开始给予朱朝阳完全的父爱。
结合他死前跟儿子说的那句:
忘掉今天的事情,重新开始。
那晚他或许已经彻底醒悟,是谁,是什么,造成了儿子扭曲的变化。
他以死亡证明的父爱,是对过去的弥补,是想抹掉他亲手粘在儿子心里的苍蝇——
他最后一次,试图拯救与净化儿子的心灵,想让他选择继续相信童话。
作为一部推理剧,《隐秘的角落》最薄弱的反而是推理。
11集的强行送人头,最后一集才发力的叶警官,使得诸多逻辑经不起推敲。
它好看的恰好是推理之外的东西——
真实的生活氛围,细致的人性刻画,可信的情感表露。
当犯罪发生在可信的环境里,深入生活的肌理,它才会创造回响、产生反思。
隐秘的角落里,那些真正让人后背发冷的恶,不是张东升的七杀,不是朱朝阳的腹黑。
而是日常生活中那些以爱之名的控制与占有。
难以克服的人性缺陷,才是最让人无计可施的恶魔。
你看,我还有机会吗?
wangxiaowo929@163.com
我是余欢水 丨长大成人
不在看,就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