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代建筑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建筑以其独特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闻名于世,受到各国建筑师、艺术家的高度赞赏。但是中国的建筑就像它的历史一样,呈现非连续性,明清时期很难搞懂宋代建筑。到了近代,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成功破译了宋代建筑天书《营造法式》,为此获得世界赞誉,专门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说: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大约在5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一直在解决住的问题,根据文献记载,南方的祖先因为生活地方潮湿,林木比较多,树上比较干燥,而且为了防止猛兽虫蛇的侵扰,大都居住在树上。随后逐渐从树上下到地面,现在南方还存在很多干栏式建筑,都是从巢居发展而来的。
干栏式建筑
落到地面居住之后,人们开始利用自然的山洞,挖掘洞穴,只要对山洞稍加修改,成为居所。在北京周口店、山西垣曲、广东韶关、湖北长阳、广西柳江等地,都发现了公元前几万年,几十万年前穴居的山洞,其中北京房山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距今有50多万年的历史。
到了原始社会随着人口的增加,原始的自然山洞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居住需求了,人们开始在黄土地带挖掘各类洞穴居住。后来发展到,一半的房屋在地下,一半的住房在地上的最原始的房梁式建筑。
从窑洞穴居到房屋居室发展示意图
大约距今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后期,随着建筑规模的不但扩大,建筑技术也不断提高,建筑类型也逐渐增多,出现了很多公共的大房子。此时社会有了财富剩余,少数人逐渐占有了大量财富,这些大房子也逐渐向统治者和宫殿楼台演变。
奴隶主们集中社会财富,刀、斧、锯、凿建造自己的城垣、宫殿、坛庙等。同时奴隶主还集中大批的工匠,专门从事建筑的工作,使我们的建筑技术与艺术得到迅速的提高。到了奴隶社会后期,出现土木工程之祖师爷鲁班,据说他能够做一只木鸢飞上天空三天三夜才落回地面。随着冶金禁书的提高,人们造出了坚硬锋利的木匠工具。还有规、矩、水平、罗盘等仪器的应用,为建筑的精密勘测、施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古代木匠工具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大型的砖瓦结构建筑,在建筑物中还使用了铜镏,玉等装饰物,并且绘上了彩画,建筑空前华丽。在《考工记》中详细记载了王都规划的模式,这也影响了中国上千年古代城市规划格局。宫殿作为王城的核心区域,是都城当中最为华丽的建筑。
商代都城布局图
从公元5世纪到19世纪中期,中国经历了几个封建王朝,他们把大量财富建造他们的都城、宫殿、园林等皇家工程上。而此时民间那些贵族以及富绅大贾,也筹集资金修建了大量宅邸,寺院等,这些建筑是历代人民聪明智慧,以及科技文明的结晶。
比如坛庙建筑中的文庙,宗教的塔寺,这些建筑物都有它们各自的特殊布局形式,被赋予了时代的使命与价值。这些工匠要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满足不同的结构方法需求,以及艺术审美要求等。
而且建筑材料也在不断地变化,古时候的砖瓦技术,可能要超过今日,比如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区出土的条砖和陶俑现在复制难度都比较大。从汉代即已发展起来的砖砌拱券和叠涩结构,经三国、南北朝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砌筑技术技术的发展,木制拱券式结构却逐渐被石造建筑所取代。
这些木制拱券式结构创造出以“材、栔”、“斗口”为标准的木结构“模数”,为材料的预制构件、现场安装,开辟了道路。这一时期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曾经出现了许多建筑理论、技术的专书,其中重要的三部是春秋时期成书的《考工记》,北宋李明仲编、崇宁二年(1103)颁布的《营造法式》和清雍正十二年(1734)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重新再发现
其中《营造法式》是北宋哲宗和徽宗时期的总建筑工程师李诫所编写,他曾经主持尚书省、龙德宫、朱雀门、景龙门、九城殿、开封府廨、太庙、钦慈太后佛寺等十余项重大工程的修建工作。这本《营造法式》代表了中国古代木制结构发展巅峰,这本书几经易稿,曾汇编于明代《永乐大典》之中,分抄于文渊阁,文津阁内,但是随后毁于战火当中。
民国初年,这本书重新被发现,梁启超得到这本书之后,赶紧寄给了远在美国学习建筑的梁思成。梁思成看到这本书之后,也如获至宝,但是打开书之后,他发现这本书像天书一样,无人能懂。由于年代久远,对于书中那些术语根本就无法理解其中的意思。这些以木材为主,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梁柱式结构也逐渐失传。因为明清的木构建筑技术,和唐宋相比,倒退的实在太多。
宋《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示意图(厅堂)
原因很简单,中国的建筑技术是通过工匠之间口耳相传的,没有形成文字记录,包括早期版本的《营造法式》,也主要记载心法,而关于材料比例等可量化的数据,都没有详细记录。而且很多工匠为了防止机密外泄,通常都是家族内部传授,这让《营造法式》没有能够流传下来。
为了破译这本《营造法式》,梁思成回国之后和夫人林徽因一起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的组织,这是中国第一个研究古建筑的学术机构,梁思成当时任法式部主任,这个部门就是专门研究《营造法式》的。
梁思成他们考察了一组辽代建筑,其中天津蓟州区的独乐寺观音阁,就极其完好地保存了辽代的木构建筑,这座楼阁是为了一尊16米高的观音像定做的。这个狭小空间里,创造了一种“斗拱”式结构,就像量谷物用的斗和升子相似的构件和好像弯弓一样的拱形构件所组成,所以称之为斗拱。斗拱的位置在柱子与梁和其他构件的交结处,它的作用不仅有加大加长结点的接触面、增强抗剪能力的作用,而且还有装饰作用。
梁思成手绘独乐寺观音阁
在这本《营造法式》中对于独乐寺观音阁这类斗拱式结构“材、契”尺度作为“模数”,以及等级大小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这种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墙倒屋不塌”,以柱梁承重,墙壁只作间隔之用,并不承受上部屋顶的重量,因此墙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内空间的大小而安设,并可以随时按需要而改动。
独乐寺观音阁
这种木制梁柱式结构,富有弹性框架,具有很强的抗震性,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动的能量消失在很强的结构当中,这也是独乐寺观音阁能够保存上千年仍然完好的秘密,要知道它曾经经历了1976年8级以上的唐山大地震。
梁思成、林徽因和营造学社的同事开始在全国寻找宋、辽、金时期的建筑,他们在很短时间跑遍了200多个县市。而且他们还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今天中国建筑学这个学科,都是他们建立起来的。梁思成先生最突出的贡献要数他在独乐寺观音阁中所绘制的那批古建图纸。
应县木塔
画这种图纸需要先测量,然后根据实地测量的结果来绘制,虽然这种方法在西方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在中国还是比较新颖的一种绘图方式。为此梁思成先生常常冒很大的风险去测量各地唐、宋、辽建筑,尤其是山西的应县木塔。这是目前为止保存最完整的两处木塔之一,还有一处是甘肃敦煌慈氏塔。其余大部分都是砖石结构或是砖木混合结构。此外还出现了许多铜铁塔、金银塔、珠宝塔、琉璃塔等等。
甘肃敦煌慈氏塔
这座塔有上万个构建,他和助手一共花费两个星期的时间才测绘完成,他们面对最困难的是测量塔尖,当时没有辅助工具,十几米高的塔尖,需要梁思成爬年久失修的铁链上去,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从塔上跌落下来。测绘完成之后,梁思成就用西方绘图手法绘制图纸,这种手法要求不但研究建筑本身,还要研究这个建筑的环境,而且还要确定史实,以及建筑的演变发展过程等。梁思成的这组图,墨线粗细得当、曲直自如,很好地展现了中国古建的美,真的可以当艺术品来欣赏,在表现力上,甚至胜过实景照片。
梁思成手绘独乐寺山门
在他后来作品《图像中国建筑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梁思成先生不只是简单的注释,而是采用左图右史的方式,详细记录了这个建筑的历史以及工艺手法等。这些无不都得益于他对《营造法式》的研究。他不但把《营造法式》中那些抽象的概念给翻译了出来,而且还领悟到中国古代建筑的奥秘。
中国古代建筑从洞穴之中走出来,发展到北宋梁柱式结构的顶峰,这种榫卯结合的形式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主流,并由此而形成了它的独特艺术风格。但是这种建筑风格却在明清之后退步了,不但建筑风格僵硬死板,很多唐宋时期的优秀的建筑技术也失传了。后来通过梁思成先生辛苦努力,成功破译了这本《营造法式》,并且运用他在西方所学习到的建筑学方法,成功展现了中国古建的美。
1946年,梁思成先生因为中国建筑成就受聘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同时还担任联合国大厦的设计顾问,而且因为他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参考资料:
《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