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字,如此简单,为何直到近现代才被造出来?

2020-03-04     高广银

中国历史上真正开始对女性关注,不过是近现代的事情,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当中,对于中国女性的认识也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新文化运动诞生之后,早期人们主要揭示传统伦理对女性群体所造成的伤害。到了五四时期,转而研究女性的自主空间,或者尝试以“局外人”的角度,重新客观地了解女性群体。



“她”字如何诞生的

在中国古代,一直没有女性第三人称“她”字,这一需求一直到近现代,中国与西方语言接触之后,才逐渐凸显出来。最早西方传教士在翻译《圣经》的时候就遇到英文she字难题,他们尝试用“妇人”来进行翻译。

这个翻译不但生硬而且显得特别怪异,非常影响阅读,同时也影响词义的表达。之后郭赞生先生,用“伊人”的“伊”来代替she,这词取自于《诗经》当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19世纪末期,由于外国文学对中国影响力比较小,人们对女性独立性的话题也并不感兴趣,所以这个翻译也没有引起多少人的关注。



到了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地在各地展开,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外国文学被翻译到中国来。此时中文当中的女性“她”问题便凸显出来。

最早在《新青年》编辑圈内部,刘半农和周作人就公开讨论she字的翻译问题。刘半农建议创造一个“她”字来代替she,不过这个建议只是在编辑圈内提出,影响力有限。



之后1918年8月15日,周作人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译文,文中提到刘半农建议他创造一个“她”字,但是印刷的时候需要铸造很多新的字,非常不方便,所以暂时不提倡。取而代之的是在男性的“他”字后面加注一个括号,然后写上“女”字。



“她”字所赋予的文化意义

很多作家此后指出,女性应该是独立的,与男子拥有平等的象征符号,此时这个词已经被打上了新文化运动的符号,背负着女性解放的使命。

周作人这种加括弧的方法也引来很多争议,其中钱玄同先生认为“他”再加上一个括弧很不方便,而重新造一个“她”字也不是很好,不如直接把英文当中的she引用进中文当中来,最后大家争执不下,后来大家觉得还是相对典雅的“伊”字最为贴切,于是钱玄同和周作人等便形成了共识。



最早使用“她”字的是一篇名为《北京学生界男女交际的先声》的文章,这篇文章发表在1919年5月份的《晨报》上,是一位杰出的青年白话诗人康白,年仅24岁。

在康白的诗中,“她”字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他发表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在当时男女分校时代背景下,探讨男女合校的问题,主张男女应该正常交往。

随后他还发表了一系列探讨女性解放的文章,提倡男女平等。而他在文章当中使用女子“她”,无疑给这个字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意义,“她”字成为当时男女平等象征性的符号。



随后康白所在的新潮社和中国少年学会等社团逐渐在各类文章当中使用“她”字,并在当时的文坛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但是当时文坛那些大家们依然用“伊”字,比如鲁迅、茅盾、叶圣陶等都开始使用“伊”字,所以当时主流媒体还是使用“伊”字。并不占主动的“她”字,还遭到很多反对者的激烈批评。



批评的主要原因是,“她”字在古籍当中是母亲的称呼,读作jiě,所以用“她”字有不敬之意。还有些人认为这个字的读音,和男字“他”的读音相同,因此没有任何意义。有些人甚至建议更改读音为tuó,或者用“伊”的读音。还有些认为女性的“她”,是由男性“他”衍生而出,有男性附庸之意。更有甚者要用“它”来替代“它”字,当做第三人称。



由于五四时期,男女平等的思潮激起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一些知识女性对于女字旁的任何汉字都格外的敏感,比如妓”、“妾”、“妇”等都极具有侮辱性质。在此种性质下,具有女字旁的“她”也遭到她们的抵制,甚至有人建议把英雄中的“雄”字更改为“雌”字等等,以体现男女平等。所以这些激进的女权人士,主张用“伊”来替代女性的第三人称。



女性“她”字如何获得认可

1920年2月份,《小说月报》在翻译的文章开始使用“她”字,还有很多报刊同时使用“伊”字。但是之后“她”字使用人数逐渐增多,并且超过“伊”字,最主要的力量来自于大众。

由于新文化运动,白话文的普及,以前需要十几二十年才能够掌握的文言文,逐渐形成了白话文,降低了识字的难度。文学开始由小众的知识精英文化,传播到百姓中,形成了大众文化。



“伊”字虽然很文雅,可是在走向大众的时候,却遇到了习惯性的抵触,民国时期农村教育过于封闭,文化的更新出现阻滞的状态。

略带有阳春白雪的“她”字,在与基层互动当中,却逐渐被底层百姓所接受,同时百姓以农事为主,多用口语进行交际,“她”与“他”并无差别,因此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会小很多。



清朝末年,中国的人口达到历史上的新高,4亿多人口,而当时中国人口的识字率不到10%。随着乡村的知识群体逐渐走向城市,乡村识字人口比例更是非常低。

当时的文学要求,写出广大群众能够读得出,听得懂,写得来的一种大众语言。虽然《新青年》当中提倡大家使用“伊”来代替女性她,但是“她”却被广泛传播,这其实是民间文化的反哺。



按照施密特的波浪说,一种语言的传播是由该地区最强中心,然后向四周扩散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同的语言呈现出波浪一样的能量状态,那些强的波浪最终会覆盖比较弱的波浪。

为了适应民众的阅读习惯,不但是文言文逐渐更改为白话文,文言文当中那些虽然很文雅,但是很拗口的文字逐渐被口语所替代。当时很多名家也在逐渐使用“她”字,包括当时比较著名的郑振铎、茅盾、许地山等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



任何文化的进步都必须以“人”为最终关注点,才能保持持久的活力。如果女权主义者仅仅关注女性命运,在文学创作上就有局限性。如果长此以往,女性文学不仅会沦为女性的历史,而且还会沦为只有女性写和女性看的历史。

后来知名女性作家冰心、庐隐等人也开始使用“她”,她们并不认为“她”字含有侮辱的含义,反而觉得“她”字更加通俗,更能够获得读者的认可。到了20世纪中期,鲁迅、朱自清等著名的作家也开始顺应潮流使用“她”字,很多文学经典都使用“她”字之后,文坛也逐渐接受了“她”字。



1923年,民国政府在教科书当中也开始使用“她”字,“她”字作为中文女性的第三人称,地位逐渐确立下来。

随着人们对“她”字使用越来越多,人们也将很多美好事物比喻为女性形象,比如人们把山川、河流、故乡等用“她”字来替代,很多人把“她”代指祖国,这种细腻的描写,准确表达了人们的思想,让更多人获得共鸣。



结束语

最初中文当中第三人称是没有性别之分的,直到晚清时期,由于外国文学的大量涌入,特别是英文当中she的需要,于是人们想出了用“她”字来替代。

同时“她”字遭到了女权主义者的反对,很多人从字形、读音、含义等角度做出各种解读,导致她字遭受各种质疑与批判。“她”字真正战胜“伊”字,还在于它顺应了1930年代前后兴起的大众语运动。



随着通俗文学的兴起,尤其是文字的口语化,在百姓之间形成的口语,像浪潮一样反向影响着文学的创作,人们为了适应更多读者的习惯,开始使用“她”字。

其实即使没有翻译当中she的困扰,“她”字在新文化运动当中,传统中文在女性主义等现代性思潮冲击下,早晚会有新的名词来取代。但“她”字从第一次被公开被使用,就与男女平等、女性解放等思想紧密相连的。

而且在这个字逐渐被社会接受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这或许也是“她”字对于现代社会发展所做的最大贡献。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Rgn8pnABgx9BqZZIiuz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