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 军科人
《马桑树儿搭灯台》,是原军事科学院军事百科研究部的贺捷生部长最爱听的一首家乡民歌。她说每当听到这首歌,思绪仿佛就飞到100多年前,回到她堂叔贺锦斋和堂婶戴桂香的身边。
贺锦斋比贺部长的父亲贺龙小5岁
是贺龙的堂弟
1916年,贺龙拉起队伍打游击
三年后,刚满18岁的贺锦斋
毅然决定加入贺龙的队伍
临行前
家里唯一要求是先把婚结了
等他娶的那个姑娘
名叫戴桂香
他们青梅竹马、情投意合
新婚不到一个月
贺锦斋就离开家乡
踏上革命征程
一走就是整整10年!
10年里
他跟着贺龙
东征西讨、奋勇杀敌
立下许多战功
南昌起义时
已是国民革命军最年轻的师长
他指挥部队攻占鼓楼
全歼守敌
把红旗插上了南昌城头
1928年3月
贺锦斋随贺龙回到家乡
领导了桑植起义
这对分别10年之久
夫妻终于团聚了
相伴的日子里
他们一起劳动,一起唱歌
贺锦斋就改编了这首
《马桑树儿搭灯台》
他对妻子说
我把歌词里的“男人去经商”
改成了“去当红军”
你要是想我时就唱吧
唱到革命胜利了
我就回来了
......
1928年9月8日
红四军在石门泥沙镇
遭到敌人的包围袭击
已是红四军第一师师长的贺锦斋
为掩护贺龙主力部队突围
率领警卫营和手枪连奋勇冲杀
激战中不幸中弹
壮烈牺牲,年仅27岁
直到1931年的一天
戴桂香在小河边洗衣服
远远地看见几个红军战士
抬着一口棺材向她走来
她像被雷击了一样昏了过去
手中的棒槌啪的一声
掉到了河里……
戴桂香把贺锦斋埋在了
离家不远的地方
为的是开门就能看得见
那是一座普通的坟茔
但在桂香的心里却是一处圣地
她几乎每天都要去坟前坐一坐
和他说说话
告诉他身边发生的事儿
唱一唱丈夫为她改编的
《马桑树儿搭灯台》
每去一回
她都要摘几片
马桑树和灯台树的叶子
带回家放在枕边
那不是普通的叶子
那是贺锦斋送给她的相思情
就这样过了许多年
家人多次劝她改嫁
她都一再拒绝
她守望着送锦斋出征时的那条山路
哼唱着锦斋教她的这首山歌
期盼着革命胜利的到来
1995年
孑然一身的戴桂香寂然离世
人们在她家发现两只木箱子
里面全是满满的
马桑树和灯台树的叶子
她只和贺锦斋生活不到4个月
却为他守寡67年!
67载冬去春来
67个春暖花开
67年的执着守望
那是一种信仰、一句诺言
守望的是初心不改、信念如磐
守望的是祖国蒸蒸日上、沧桑巨变
戴桂香虽没有等到丈夫归来
却看到了丈夫投身革命时
追求的理想终于实现
“吾将吾身交吾党,
誓为人民灭豺狼”
她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因为她代替丈夫看到了
他为之献身的新中国
看到了老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
血雨腥风的年代
贺氏家族为革命英勇献身的烈士
多达2050人
贺氏本家就有109人
1935年11月19日
贺龙率领红二六军团
从桑植出发开始长征
从那以后
贺龙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贺部长说
其实父亲很想念老家
很想见见乡亲们
跟他们说几句话
但他实在是无法面对那么多
失去亲人的父老乡亲
建国后,家乡人给贺龙写信
找他们的孩子、兄弟、丈夫
每次读到这些信
贺龙都会潸然泪下
乡亲们却从没来首都找过他
他们心里清楚
这个从战场上走出来的开国元帅
一家老小为中国革命做出的牺牲
比他们的更多,更大!
不止是贺锦斋一人
作为革命家庭
贺捷生部长一家
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牺牲
贺部长的爷爷贺仕道
遭当地土匪袭击壮烈牺牲
十五岁的叔叔贺文掌
被敌人用蒸笼活活蒸死
小姑贺满姑被反动派抓去凌迟处死
大姑贺英、二姑贺戊妹
在掩护部队撤退时英勇牺牲
残暴的敌人割下两姐妹的头颅
挂在桑植城门示众
也不只是贺氏家族
不知有多少革命先辈
为了崇高的革命理想
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回望岁月,多少等待
成了阴阳两隔的思念
不忘初心,多少相思
化作马革裹尸的泪海
每当唱起这首歌
就点亮了我对无数先烈们的深切怀念
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待!
贺部长在长征路上出生
在战火硝烟中成长
从小经历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
在军科工作的岁月里
她十年寒暑、扎根红山
三更灯火、矢志科研
为当代中国军事百科事业
做出了重要贡献
退休后,仍孜孜不倦地
从事研究和创作
并致力于关心
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
在她心里,始终有一个信念
就是要把记忆里的
峥嵘岁月书写出来
把父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
家国情怀书写出来
把传承红色基因、
担当强军重任的历史使命
扛起来传下去
要让后人们都知道
我们的红色江山
因何而来,来之不易!
今天,我接过了
贺部长执过的接力棒,
沿着她当年走过的足迹,
走进了忠诚为魂、创新为要、
胜战为本的新军科,
走进了忠诚、为战、创新、奋斗的
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
我决心不忘前辈披肝沥胆
英烈向死而生的革命初心
牢记传承红色基因
担当强军重任的崇高使命
在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这个岗位
书写好我军红色家谱
迸发军旅人生的火热激情
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
让红色江山如先辈所愿
永不褪色、万古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