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章丘这两户人家不得了,有官赐盐务并御赐姻缘联姻,看啥情况

2019-09-17   飘零章丘行

图文/郑中运

章丘相公庄道流村郑家大院一直流传着皇封武功将军郑绍甲恩赐盐务姻缘的故事。据郑氏家族十九世孙,从相公粮所退休现已八十多岁的郑中名讲,清乾隆年间,郑绍甲的曾祖父郑文玉,因献宝、并给老太后看好了眼疾,被老太后收为义子,与乾隆帝结为金兰之好,被赏赐了半朝銮驾和山东大部分盐务。

到了同治年间,也就是在郑绍甲这个年代,郑家省府盐务已是风生水起,十分兴旺。但在章丘地界上,与章丘史家盐务常有生意上的摩擦,两家为此闹得很不愉快。说起章丘史家盐务,也是不得了,是史家祖上有一妇人告御状,和乾隆帝之母结为干姊妹,被老太后赏赐了章丘盐务,而且是专营,被称为“铁盐务”。

郑绍甲老宅大门

郑家省府盐务和章丘史家盐务都是皇家赐予,还都是官盐。因此,这种生意上的摩擦皇家是不愿意看到的。当时,同治皇帝为了缓合两家矛盾,就把史家名门闺秀千斤大小姐,赐婚嫁给了武功将军郑绍甲为妻。同治十年,同治皇帝一天下了三道圣旨,授游击衔加二级郑绍甲为从二品武功将军,赠、封郑绍甲之妻于氏、史氏为从二品诰命夫人。

圣旨中的意思就是于氏,史氏都出自名门,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礼,品质优秀,文静贤淑,嫁给官宦世家,夫妻同心同德,为国分担责任,特赠、封为诰命夫人。赏官爵、官服、礼服,让美德传颂下一代。

清朝圣旨用词,颇为严谨,对大臣的封赏,在职为授,在世为封,去世后为赠。圣旨中赠、封尔为夫人一词,就看出郑绍甲原配妻子于氏己经去世。这样,实际上史氏己成为郑绍甲武功将军府的主人了。郑、史两家按照皇家旨意,结为秦晋之好,成了亲家,在当时传为一段佳话,这个故事也就代代流传下来。

笔者在续修郑氏族谱三支时,从搜集的资料中发现了郑绍甲后人的一份议单,议单上写到,立议单长支,次支,三支郑际泰,郑际和,郑际荣因先叔子元去世后,五婶母同九弟际时来省眼同亲友清算历年帐目,……。议单中的先叔子元,即郑绍甲,子元,是他的号。五婶母,即郑绍甲之妻史氏。郑绍甲在郑氏家族是十五世,绍字辈,大排行为老五,人们习惯称为老五,因此,称史氏就是五婶了。立议单之人都是际子辈,为郑氏家族十六世,比绍字辈小了一辈。

从这份议单中可以看出,写这份议单时,郑绍甲已经去世,史氏也己经年迈,为了生计,从省府盐务的宁阳、平原地区的盐引中提取不等量的资金,而维持家族的生活开支。见证人应该是家族的亲友,其中就有史受璋的名字。史受璋这个人是不是枣园街道史家村的史家呢?如果是,就印证了武功将军郑绍甲的盐务姻缘这一说词。

带着这一想法,日前笔者和族弟、郑绍甲之玄孙郑中昌等一行三人,驱车前去史家村一探究竟。史家村隶属枣园街道办事处,从相公庄街道出发,沿平普路西行三十多里,在路北有座高大的牌坊,上写史家村。穿过牌坊,我们来到了村委会,村委会一旁的广场上,竖立着一块公示牌,上写着史家盐务的历史,格外醒目。

村干部史守干热情接待了我们,说明来意后,他把我们领到了史振华家里。史振华中等偏上个头,虽已七十六岁,耳不龙,眼不花,精神饱满,思路清晰,他负责翻印了史氏宗谱,对史氏宗谱了如指掌。他和老伴住在广场旁边的一座小四合院里,家中摆设整齐,洁净亮堂,看上去居住十分舒适。

寒暄一番说明来意,史振华便拿出珍藏的史氏宗谱,细心翻阅,在宗谱十六世一栏中,果然发现了史受璋的名子,宗谱上并注明史受璋为候选都尉,还是有功名之人。在清朝,候选都尉是正四品武官,在场人员看到史受璋的名子都为之一振,喜悦心情油然而生,心想,果不虚此行。

中昌更是心情激动,他提议合影留念。在这里我们看到,郑氏家族际字辈和史氏家族受字辈都是十六世。据史振华讲,枣园史氏家族是在洪武七年,公元一三七五年由冀州直隶枣强迁来章丘,道流村郑氏家族也是在明洪武二年,公元一三六九年由河北直隶枣强迁来相公庄,又有六世郑朋由相公庄迁往道流村,因此,这一点还是吻合的。由此,也推算出史氏应该是十五世,比史受璋大了一辈。

史氏宗谱上的史受璋和郑氏家族议单上的史受璋同是一人,这毫无疑问,也就是说写议单时,候选都尉史受璋作为史氏娘家人见证了议单全过程。而史氏作为郑氏家族的长者,允议了这张议单。这张议单,证实了郑绍甲的盐务姻缘之说,证实了郑氏家族和枣园史氏家族的联烟关系。议单中的山东宁阳盐引和平原盐引一词,更加证实了郑氏家族的省府盐务之说。

据郑中名回忆说,郑氏家族的省府盐务在济南泺源大街的办公地方好像叫东纲公所,据说,枣园史氏家族的史温卿曾在济南省府盐务办事处任过襄理一职呢,这还有待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