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商群体每到年底都会感慨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资金都被玉石压着,着急回笼资金过年;另一件事是稍微收了一点帐就要赶紧去买料子,免得原石暴涨价格倒挂,所以说和田玉就是这么奇怪的行当,永远都在收料—做料—发愁销路—抓紧时间收料中循环,对于消费者而言,最大的感受自然是籽料怎么越来越贵,无论好坏价格都是连级上跳,所有人都说:“籽料的价格真的是越来越看不懂了”,籽料运行的逻辑真的是看不懂了吗?那今天我们就一起看一看。
和田玉籽料作为和田玉家族中最为高档的原料,最核心的收藏逻辑就是不可再生,籽料是在河道中滚磨形成的,从本质讲,所有的和田玉都曾是山料,籽料因为在河道中滚磨时间长,最后剩下了一点点的核心精髓的油疙瘩,同时表面还经常带一层次生皮壳,这就保证了细腻的品质,说个大白话,我们吃西瓜是不是中间那勺最甜?同样的道理。
其实无论是籽料还是山料,都不太好开采,籽料仅有和田的那几条河流里有,全世界唯一的产地这原料自然是供不应求;而母矿山料基本都产于昆仑雪线之上,深埋峻岭之中,说起来比金庸大师的武侠小说描述能起死回生的“天山雪莲”还要稀有的多,虽然从理论上来讲,山料的储量有可能和煤一样非常多,但藏于天险之中你开采不出来呀,说起来科学家还说地球地心中都是黄金,然而一块你也搞不到。
其次就是高昂的开采成本,在和田河边漫步捡玉的浪漫神话早在十几年前就不复存在了,抖音、快手平台中大量的“巴郎子”,“阿达西”在河道偶然捡到一块玉,开心极了的爆款视频,都是新疆多才多艺的民间演技派佳作,今天的籽料都是工程机械的功劳,从河床向下深挖个三四十米,用选矿履带人工筛选,整个过程仿佛像挖金矿一样精准,不管能不能挖到料子,日日的高投入是少不了,这个支出怎么回本呢?自然要累加到消费者的头上。
和田玉还有个好处,本身不会变质,就像老酒、茗茶一样,卖不掉无妨明年接着涨价,正所谓佳肴陈酿人人爱,酒香不怕巷子深,料商们也是这么考虑的,有资金实力的老板们囤一些料子放着,涨涨价我就放一点出来,稀缺促生需求,不怕藏家不心痒。
移动互联网也大大的助推了原料的上涨,说起来多年前和田玉的原石交易属于一个比较专业的封闭圈子,随着直播大军的涌入,今天买料子成为了远程选货的网商典范,各大玉石市场转来转去的人们已经不再是玉石爱好者,而是走播和调货的同行,以前货品渠道较窄,只能出给懂行的人,自然免不了来回杀价,现在我摆在那等着冤大头上门也一样可以卖,谁还着急谈合理的价格?只要敢问价张口都是天价,就像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每个人都在赌博似的等待下一条“大鱼”。
曾经的价格逻辑是肉白的料子价格高,大家还有个样本参考;现在有皮色的料子才是王道,捎带点红皮就给你炒上天价,买不起没关系,反正再等等山料也可以跟着一起涨价,不买?就等着更贵吧,就像房价一样,怎么这么贵还有人不停的买?还不是你不买就等涨呗!
也许和田玉今天的原石市场是存在各种乱象,但在和玉大叔看来,乱象的背后总是有“市场的手”去控制的,不是因为“买方市场”的资源垄断,自由商品市场应该是消费者才是爷爷,而不是有料的商家反到成了众人追捧的明星,您又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