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捷河,一条承载数百年繁华印记的城市内河|沿河行

2019-05-28   平话小先生

‘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

•••

一条城市的内河,往往也是一方水土的历史标志。它缓缓流经城市的街巷,记录下沿岸的变迁和发生于此一段段的悲欢离合。

三捷河,一条长仅一公里的城市内河。它起源于福州三大历史街区之一的上下杭,一路向南流入闽江。

它是闽商传奇的见证,是无数背井离乡打拼者的梦景,也是一段百年繁华变迁的故事本身。

“1”

流水

沿河水向西走,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石桥——三通桥。

三通桥处在三捷河与新桥仔河的交汇处,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曾是福州的一景

所谓“三通”,是指福州城内三条小河通过此桥,东通小桥,西通三保,南通新桥仔。水道畅通,来往便捷,遥想当年桥下百舸争流,桥上行旅络绎,是多么繁华的一幅盛景。

站在三通桥上眺望,可见三捷河蜿蜒流淌在街巷民居中,一派水乡风味。沿岸既有咖啡馆、民宿、书屋等现代建筑,也有许多泛出沧桑感的古迹,古老与现代并存,仿佛时间的河流在此盘亘回旋,错乱了时空。

三捷河,北起三通桥,与达道河相接,流经上下杭,横穿隆平路与南园路,经沙埕水闸注入闽江

三通桥的北面是尚书庙,里面供奉着水部尚书陈文龙。传说他曾数次显灵救护海舟,是福州的内河保护神、航海保护神。

河畔立着一座陈文龙腰插宝剑的塑像,看起来威风凛凛,塑像下有一个约莫十岁左右的孩童正昂首挺胸,模仿相同的姿势让母亲给他拍照,一大一小,相同的姿势,看起来令人忍俊不禁。

上下杭原有的许多红砖老建筑,暂时还不对外开放。这些建筑都有一种中西合璧的美感,二楼一扇淡蓝色的门窗镶嵌在红色的砖墙上,配上黑色的铁艺栏杆围成的小阳台,仿佛随时会有一位齐耳短发的民国女子探出头来。

听旁边游客说这里是某位华侨的别墅,只是不知道姓甚名谁。透过门扉可见里面空空荡荡的,虽然打扫得很干净,却不免露出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2”

往事

福州有句俗语:“圣君殿水两头涨,涌出黄金滚滚来”,说的就是三捷河曾经的一个有名的胜景。据说三捷河两头均连着闽江,涨潮时,闽江的潮水南端从达道河流至三捷河,西端由闽江流向三捷河,两河水汇聚于张真君祖殿前,形成独特的汇潮景观。

张真君祖殿,始建于宋代绍兴年间,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

这样的水文奇景被人们赋予了“财源不尽滚滚随潮来”的美好寓意。也因此,旧时上下杭地区的商帮都奉此地为“福地”,并尊张真君为“商神”,虔诚礼拜。

殿前赏鱼的小姑娘:转发这条锦鲤,你也能财源滚滚

翻阅过去的资料,一直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三捷河还有汇潮的景观,水位要比退潮时高出半米多。那时附近的居民都遵守着一个不成文的“文明公约”,涨潮涨到最高处时,居民纷纷到河里挑水吃,退潮后,才允许用河水洗衣服、淘米洗菜,这样就能保证大家喝到的水是最干净的。

到了2000年前后,因为河道改造的缘故,“两头涨”景观已不复存在。

捕捞垃圾的河道工人

走过硋埕里的时候,有许多人正围着一堵墙拍照议论,我好奇地上前围观。原来是一堵老旧的红砖墙与树根融合一体,乍一看还以为是一件艺术品。这棵树的枝干已经被砍掉,仅剩发达的根系如同蜘蛛网般裹在墙面上。

看样子它似乎是已经枯萎了的,却不知是谁这么有创意,给它挂上了个“吊瓶”。

枯树:我还可以抢救一下

身后一位大爷啧啧称奇,说:”这树要是真能活过来,那就是一个奇迹啊!It is a wonder!”

前半句还是好好的中文,后半句怎么给转成了英语呢?我一头雾水地转过身去,却见老大爷正对着两位外国友人说话。也不知他们是朋友还是路边偶遇的热心游客,总之一路上就见大爷口若悬河,时不时夹杂几句非常“亲民”的初中词汇的英文短句,凭我的浅薄的英语水平也能享受一番”双语“导游的待遇。

硋埕里旁边就是永德会馆,这是一座传统与仿西洋风格叠加的独特建筑。“硋”在福州话里是“瓷”的意思。硋埕里,就是瓷器专卖市场,这里是从前永春和德化两地商会的重要活动场所,因经营瓷器而得名。

民国年间,永德会馆繁盛一时,当时来自德化的精美陶瓷就经由门前的这条三捷河运往闽江的水路,继而销售到全国各地。

近几十年,这里一度破败不堪,几成危房,随着近年来的上下杭改造,才逐渐修复旧貌,虽然不复旧时的热闹繁华,但从外观还是能窥见当年鼎盛时期的恢弘气势。

“It has a long history.”旁边的大爷依旧兴致勃勃地给两位外国友人科普此地厚重的人文历史,也不知道两位国际友人听懂了多少,只是不住地点头微笑。

“3”

烟火

沿着三捷河往西走,不过数十米,又是一座桥。这座星安桥,因三捷河的别名“星安河”而得名。

桥二侧石板有“乾隆丙午新建”、“嘉庆乙丑年重修”、“垂裕堂张重修憔善社监督”等题刻

星安桥是石结构拱桥,有二墩三门,南北走向。桥上据说原先有棱有角的层层石板,历经百年的风雨沧桑,如今已是十分平滑圆润。桥头的石狮子历经风吹日晒,只能约莫地看出轮廓,依然显出一丝憨态可掬。

古时候这座桥是进入福州城的重要通道之一。唐宋时期,南台岛一带民众要进城,须在龙潭角乘船渡江到苍霞洲再登岸入城,星安桥是入城通往陆路的唯一通道。

越过星安桥,旁边就是法师亭。这里是奉祀陈靖姑堂兄陈守元法师的道观。据说上京举子路过星安桥时,都要拜一拜桥亭里的陈法师,求得考场文章顺利,金榜题名。如今这里也是附近老人消暑纳凉、聊天休憩的所在。

慵懒的午后,附近民居的老人们三三两两围坐在榕树下唠着家常。凑近听了一会,她们聊是年轻时的往事,也聊时下的新鲜事,但话题很快又转到子女孙辈身上。

旁边几个三四岁的孩童互相玩闹着,横冲直撞,好几个还凑近了水边的扶栏,看得我一阵担心。但是这些老人们只是时不时瞧一眼,喊一句:“慢点跑,别摔着了”,其余并不多担心。

“这里都是十几年的邻里街坊,大家互相照看着,出不了事的。”旁边摆摊的大姐见我一脸忧虑,宽慰道。

大姐也是附近的居民,在这摆了一个橄榄摊,卖各种蜜饯果脯。

“橄榄橄榄,生津润喉,价格美丽!”大姐中气十足的叫卖一时吸引了不少顾客。我也忍不住买了一袋大姐推荐的招牌橄榄尝尝看。盐渍的橄榄初入口苦涩,稍嚼后转为清香,满口生津。走到旁边的石阶坐下,我边吃着边和她闲聊。

“您在这做多少年啦?”

“得有二十多年了吧,我老公刚开始做这个的时候还是二十岁的小鲜肉,现在都是糟头子了。”大姐说话爽朗,颇为风趣。

“小弟你又是做什么的?”

“我啊,写文章的编辑,这次想介绍一下上下杭前这条的河。”

“哦,那你可得好好写,这里可是个好地方。现在是还没改造完成,如果改造好了,我觉得吧,不比三坊七巷那边差。”作为老住户,大姐很有主人翁的荣誉感。

坐在石阶上歇息着,时不时能看见有住户从小区里出来,经过法师亭时都要停留片刻,拜一拜,祝祷几声,又有说有笑地走开了。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七颗星,一袍风,佛陀对苍生。”

对岸的小酒馆放着一首《声律启蒙》,民谣歌手低吟浅唱,歌声悠悠荡荡随水波飘远。法师亭中香火缭缭,音箱里放着飘渺的唱经声,人间与净土,苍生与神佛,互不干扰,挺好的。

河水穿过古老的市井与庙宇,承载着数百年的繁华与烟火,不缓不急,波平如镜。两岸的榕树将根深深地埋进河堤的石壁里,汲取着养分茁壮成长。

河流与古桥、民居与庙宇,街巷与绿荫,俱都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恰似一幅宜人的民俗水墨画卷。

恋恋有词歌词展倒计时三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