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由冬日至春晓,经由寂静无声至车水马龙,当我们走出孤岛,仍旧心有余悸。
街边谈论国际防疫局势的老人,口吻像极了有关专家,独守孤岛时,他学会了一套新的话语体系,“境外”“疑似”“医学观察”“国家卫健委”是他和街坊们闲聊时的开场白。
在这些日常的生活片段里,处处可见“隔离”生活下的印记。
而如今,疫情之后,我们每个人带着各自的“隔离”DNA,走进了历史巨幕下的后“隔·离”时代。
"
有报道显示,上个月末,全球约有五分之一的人口,隔离在室内不能外出,全世界都开始面临生活方式的改变。
经济学家,忙着评估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运行造成的影响;环境学家,撰写着野生动物与人类病毒之间存在关联的报告;社会学家,讨论着疾病污名化和对特定人群的歧视的问题……
与此同时,普通人的生活也逐渐回归平常,复工,出行,保持距离。
而后“隔·离”生活的底色,是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的现状,是随处可见的测温枪,是每天重复洗手的习惯,是2020年模糊的时间感。
自打迈入2020年,我们的时间感便开始变得模糊不清。
就像楼中楼说的那样,疫情模糊了时间,让人感觉在玩捉迷藏,我们都是那个蒙着眼去找人的小孩,当把布摘下的时候,仿佛几十年过去了。
01.
什么是“隔·离”
“隔离”便是那块布,它虽蒙住了人们对于瞬息万变的感知力,但同时又给予人们专注当下的机缘。
它虽蒙住了人们直接表达情愫的窗口,按下了生活的暂停键,但同时“隔离”又赋予人们,一个真空的私密空间。
既然暂停已然发生,那么即时的表达便有存在之意义。
2月,“朝生暮死”美术馆——一个不具备任何与“安全感”相关之特质的艺术聚合,他们以“隔离”为主题,举办了一场线上特展。
展览以“黑匣子”为概念,通过线上拆盲盒的形式展出。所有的展品都装黑匣子里,每一个匣子都装着一个有关“隔离”生活的故事。
点击图片链接在线观看朝生暮死美术馆线上特展“隔·离”
当你打开匣子,看到的便是一个发生在陌生环境里,有关“你我他”的,发生在那段特殊时期里的故事。
02.
什么是后“隔·离”
所谓后“隔·离”,即我们如今所面对的被“隔离”改造后的生活:健康码背后个人隐私的公开化,口罩背后的新社交文化,体温计和消毒液背后的防疫仪式感……等诸多社会现象。
而隐秘在现象背后的,便是无数有色彩、有温度、有声音的故事。故事由人构建,由人表达,承载了是一个个人的生活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我们能从这些故事里获得什么?我们又该如何讲述自己的故事?在一个时代宏大的叙事结构里,个体到底意味着什么?
基于这些思考,我们同“朝生暮死美术馆”策划了一场,以“2020,后‘隔·离’时代”为主题的线上展览,旨在给这个寂静与喧嚣共存的2020,添上一笔属于“个体”的生命注脚。
03.
后“隔·离”时代,
邀请你一起记录时代当下
疫情过后,留给人们回望过去的时间极其有限,全面复产复工后的生活节奏,甚至超过了从前。
所有人都必须搭乘这班“超速列车”,以最快的速度,抵达到各自的岗位,扮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孤岛》|数字影像|施屹川
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宏大的主题已日渐被消解,使得日常生活在网络环境下,变成一个永恒的主题。如今,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渴望表达自我。
在这样一个全民在线的网络环境下,一场表达“在场性”和“真实性”的展览——“2020,后‘隔·离’时代”线上展览,便应运而生。
《闲》|数字影像|段晓倩
参与这场展览的你,可以是一个还在背乘法口诀表的小学生;可以是年过花甲,每晚准时收看《新闻联播》的退休职工;
可以是置身疫情前线的普通人;也可以是刚刚过了隔离期的归乡人;当然也可以是每天赶早高峰的上班族……
只要你对当下的正在发生的和已经过去的生活感兴趣,并乐于记录,那么你便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发声”者。
在这场展览中,你享有自由的表达权,你可以用一切你能使用的表达方式,讲述那些你认为有趣的、有意义的、需要听众的“故事”。
2020,后“隔·离”时代
线上展览作品征集
|作品要求|
围绕“2020,后“隔·离”时代”主题的作品,内容、风格不限。影像(摄影、视频)/音频(录音)/文字/绘画/等等所能想到的一切表现形式皆可。
注:入选参展即代表申请人同意我方(包含合作媒体、赞助单位)使用参展作品进行相关宣传。
|提交材料|
作品电子文件、作品信息、投稿人简介资料
|提交方式|
请将以上资料发送至邮箱pinghuazz@126.com邮件名以“姓名+线上展+作品名”格式编辑。
|申请时间|
即日起至2020年4月30日23:00(GMT+8:00)
|参与福利|
凡参与“2020,后‘隔·离’时代线上展览”作品征集活动的朋友,将随即获得一份由“朝生暮死”美术馆提供的“Ephemeral Gallery合作艺术家徽章”或“Ephemeral Gallery签约艺术家明信片”
|关于“朝生暮死”美术馆|
Ephemeral Gallery是一个不具备任何与“安全感”相关联之特质的艺术聚合。[朝生暮死]期望以一个“反纪念性anti-monumental”的形式将视线聚焦于时间与人文之间的微末,此刻与当下即所在乎。
|项目发起人|
Sander
UAL切尔西艺术学院策展与收藏专业硕士,从事策展和写作。过往展览合作方有大英图书馆口述史研究中心、英国国家剧场档案中心等,策展项目多涉及影像、近现代书画、文献。
Athan
UAL伦敦传媒学院新闻及纪实摄影硕士。从事摄影及策展等艺术活动。着迷于前苏联时期的未来主义风格建筑并持续关注世界暗流之下每个人的故事。作品曾在欧洲及全国各地展出。
|系列展览日程|
蜉蝣·伦敦 2019 09
韶光·纽约 2019 12
朝露·首尔 2020 03
流水·东京 2020 05
昨日·巴黎 2020 07
白驹·台北 2020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