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尾的过去是历史的,她的现在是安静复杂的,她的将来未可知。
"
•••
几个月前,还是冬天。马尾旧镇渡口薄雾缭绕,几只高高低低的船,泊在岸边,摇摇晃晃。天色灰沉沉的,似乎想下雨,但那四处乱窜的风,没有任何想法,它只想找个船,靠着,靠着发呆。
一个提着红色布袋的女人站在渡口码头,眼望着江边停靠的客船,望了许久。客船的甲板上站着一个中年男人,他手插在口袋里,无视江水的起伏,望向迷雾背后的城市。
意外闯入这里的我们,踩着湿漉漉的码头,站在马江边上,身后是马尾旧镇前街的晨间市井,眼前是满得就快要漫上岸的一江水。
我们决定上船,驶向迷雾,去到对岸,回望马尾。
“1”
江上,是起伏的情感和漂泊的人生
“我妈妈生孩子就是在船上。”在去营前的客船上,船长跟我们聊起他幼时生活在船上的记忆。解放大桥和洪山桥是他印象中,福州最早的两座大桥。
船长
五十年前的福州还没有现代化的桥,人们过江都是坐船。江上停满了各种船只,有运货的轮船,有摆渡的客船,也有捕鱼捞虾的小渔船,还有住人的生活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需要,福州的现代化桥梁越架越多,越跨越远。曾经成群的小船也渐渐隐去了它们的身影,供小船停泊的渡口也越来越少。
船上长大的船长,改革开放后,在岸上也有了自己的不动产房。
闲聊了几句,船长便催我们进船舱,准备开船了。木质的船身,被我们踩得“咯咯咯”响,船舱里,新上的油漆没有完全遮住这艘船老去的痕迹,鲜艳的新与褪去的旧,在这艘三十多年的老船上共生。
和我们同行的,一位是来马尾早市买土豆的营前人老陈,一位是半道登上采砂船的背包男人。与曾经挤满船舱的景象不同,如今的客船,坐满四个人便可启动发动机,驶向前方。
途中,我们一行四人各守一扇窗(那是一扇斑驳的木质小窗,与肩齐平),看向各自的远方。
窗边的江水挤压着、包裹着我们的船,因为窗户开得低,让我这个不会游泳的人总有一种要溺水的感觉,这让我觉得,跟水较劲似乎一点也不好玩。
远处巨型的采砂船据守在江面上,纹丝不动。
二十分钟后,我们抵达营前渡口,岸边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南无阿弥陀佛。这让人恍惚间,有一种到达彼岸的错觉,当然了,哪有那么容易涅槃至彼岸。
老陈挑着卖空的土豆篮第一个踏上岸,走之前他建议我们搭公交去长乐市区转转:“市区里好玩,营前什么都没有。”
卖土豆的老陈
就渡口附近来看,营前确实没什么特别之处,眼睛所及,只有拔地而起的高楼、埋在沙子里的塑料袋、泥泞的土路和岸边发呆的路人。但我猜想,在这个拥有渡口的小镇里,一定藏了很多流传多年的江湖故事。
河南兄弟
和我们一样,在营前生活、工作了小半年的河南兄弟,对这里也不甚了解,他们甚至连自己正在修建的大桥(道庆州大桥)通往何处,都不曾打听过。
来营前,原是想从另一个角度看看马尾的地标——罗星塔(早在几百年前,罗星塔的世界邮政地名称还是“塔锚地Pagoda Anchorage”。那时,凡是从世界各地邮到马尾的信,你只需写上“中国塔”,即可寄达马尾),但未能如愿,我们只好原地返程。
送我们返程的是另外一艘年老的客船,售票员依旧是一个营前人。
售票员
但曾经的他,是一艘大型捕鱼船的船员,从长乐起锚,一路北上,从东海行至黄海,途中经过数十座海岛,看海鸟低飞,观日落月升,这是他40岁以前的水上人生,漂泊且冒险。
如今的他,是一个六十岁了还在挣钱养家的人,也是一个“离不开水的人”。
我们和河南兄弟乘着摇摇晃晃的船,驶离了彼岸,飘荡在这片曾经爆发“中法马江海战”的江面上,望着窗外散去的薄雾,陷入了无尽的沉默……
“2”
岸上,是后船政时代的工业感
上岸后,已将近中午。我们与下班下工的人逆向而行,沿着港口路往“中国塔”方向走去。
一路上,排列整齐的旧式厂房、不知所属何处的大块空地、极具港口特色的龙门吊,是这里多年以来从未变过的布局。
而一百多年前,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A.A.P.库贝)率领的6艘军舰,正是从这里侵入中国。他们的船以“游历”为名陆续驶进福建的马尾港。
而马尾港,因其四周群山环抱,港阔水深,可泊巨舰,且距离省城福州仅百里,所以是当时福建重要的屏障。洋务派还在此创建了清政府时期中国最大的造船厂——福州造船厂,和最大的海军学校。
虽说已逾百载,但历史的遗迹在这里依然可溯。
在马尾港的另一侧,有一处堆满集装箱的外运储运公司。整个空间的秩序感和色彩感,给人一种极其舒适的感觉。
在巨大的集装箱矩阵背后,有一个用集装箱改造的房子,杂乱的铁皮钢架和工业感十足的环境,使得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
我们开始好奇,住在这里的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这让我突然想起美剧《绝命毒师》里,老白和小粉的房车。
“3”
山上,是恬淡的慢生活
穿过一段废弃的铁路,我们终于走到了“中国塔”。
当我们抵达目的地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激动,反而内心非常平静。
虽然不能登塔,站在最高处俯瞰整个马江,但就是走蜿蜒的山路,倚在石栏上,望着远山和淡蓝色的江水发呆,都很美好。
罗星塔(“中国塔”)
罗星山
专程来罗星山拍照打卡的老年团,似乎比我们两个放空青年更适合这里。
他们默契地站好队形,用自己最好看的姿势配合着同伴。他们的拍照用的道具也充满了生活的智慧——把几条丝巾绑在一起,构成了一个黄金比例的画面。
“他们好快乐啊!”我们不由得感叹。而丝巾作为摄影道具,在中老年摄影创作中,真的太重要了。
为了实现将马江尽收眼底的愿望,我们辗转又来到了马尾婴脰山地船政天后宫。
船政天后宫
相比罗星山,这里更安静。环山路上,看不见几辆车。只看见路边一块高地上,一个弯腰割韭菜的老人,和站在他身旁逗猫的小孙女。
我们去时已近腊月,天后宫的工作人员正在门楼前挂灯笼。天后宫并不是很大,整体布局为一轴二进二院的清代建筑风格,庭内设有戏台、拜阁和大殿,后院为魁星阁。
天后宫
整座天后宫被一片竹林环绕着,我们站在亭内,微风拂过脸颊,穿过竹林。这种景象虽说也不新奇,但站在这庙宇间,却也觉出这画面的美好。
供奉的神像庄严静谧,断断续续闻到的香火,倒映在石壁上树影,透过木窗的阳光,这一切都是美的。
从天后宫俯瞰马江
走出天后宫,望着远处的马江,江面上泛着粼粼波光,浮着几艘随意航行的船只。目光所及,便是马尾慢悠悠的生活气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