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岁的娃说:“把爸爸妈妈吃了,还要留一点,放进冰箱”

2021-02-24   爆炸母婴课堂

原标题:当2岁的娃说:“把爸爸妈妈吃了,还要留一点,放进冰箱”

当2岁的娃说:“把爸爸妈妈吃了,还要留一点,放进冰箱”

昨晚陪2岁的菜头玩,小家伙突然抬起头,认真地对我们说:要把爸爸妈妈洗干净吃了,还要留一点,放在冰箱里以后再吃。

我知道他没有恶意,可能只是最近总在厨房看我做饭,就觉得喜欢的东西都可以拿去洗洗吃掉。因为太喜欢爸爸妈妈,那大概也可以“把爸爸妈妈吃掉”吧。

我们被逗乐了,感觉既好笑又温暖,到底是有多喜欢才会想要把我们“吃掉”呢?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见孩子对父母说这样的狠话:“我要打死你”,“我要把你杀了割肉吃”, “小心我把你劈成两半!”……

当孩子开始“说狠话”时,他们的小脑袋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每个孩子都会经历一个没那么容易就能迈过去的坎—— 诅咒敏感期。

这是3~6岁孩子需要经历的一个心理成长期,而也有特殊的,从2岁就开始,或者6岁仍在持续。

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孩子在3、4岁时语言能力发展较快,当他们渐渐意识到语言是具有力量的,就会尝试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力量”去影响周围的人。

于是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开始飙脏话、放狠话:你这个臭粑粑、我要杀死你,坏妈妈、把你剁成肉泥……

这个时期,他们没轻没重、乐此不疲地使用诅咒词汇,崩溃受伤的是大人,和孩子最亲近的我们。

该怎么阻止这件事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呢?

1)净化孩子所处的语言环境

《儿童行为心理学》一书中提到:“孩子说脏话,绝不可能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一般来说,一定会有一个模仿的源头。”

这个源头很有可能就是打游戏时不小心爆粗口的宝爸,不顾场合争吵的宝爸宝妈,某些电视节目、动画片也存在不文明用语。

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净化孩子所处的语言环境。

我们需要和家人谈谈,明确家庭规则——不能在孩子面前说脏话,尽量减少孩子暴露在有此类语言的环境中。

2)切忌大惊小怪,动辄批评打骂

提醒大家:你越是激动强烈的反应,恰好会促进孩子进一步体会到这些语言的力量,然后愈发不可收拾。

简单来说,家长的反应越激烈,孩子越觉得说脏话好玩,越能达到目的,说得就越起劲。

所以当孩子说狠话时,家长一定要保持淡定,你表面上越是风轻云淡,只以“嗯、啊、哦、这样啊……”作答,孩子越觉得讲来无趣,慢慢的就淡忘了,不说了。

3)引导孩子表达情绪,尝试共情

我们成年人也有表达受阻的时候,而让孩子把每一种情绪都能用精准的语言描述出来,实在太难。表达不出来怎么办?——那就发脾气给你看!

当孩子狠狠地“诅咒”时,往往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传达“我不高兴”、“我不喜欢”,或者只是博得关注的一种手段。

这时候家长应该尝试共情,引导孩子说出缘由:你累了吗宝贝?是什么惹你不高兴了?还是想要妈妈陪你呢?

在他感受到关注、理解和爱后,慢慢就能恢复平静了。

写在最后:

无论孩子说“妈妈我爱你”还是满嘴跑脏话,他都是爱你的,只不过暂时被小情绪绊住了脚,此时恰恰是他最需要理解和陪伴的时候。

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吧。

读懂孩子的言外之意,正是我们父母的毕生功课啊!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