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第一次挑选保险产品,在考虑要买什么牌子的产品时,一般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人寿、平安、太平洋保险、泰康或者友邦,这几家平时听得比较多的公司。
除此之外,别的公司就很少能在第一时间想到了,比如华贵人寿、同方人寿。几乎“买保险”就跟上面的“五家公司”划了等号。
然而,今天小宝在本章内容的开头,想重点分享的第一个的投保省钱秘籍就要颠覆大家这个认知——其实买保险不需要关注公司大小,产品好才是第一位的。
有的人看到这可能会纳闷,买保险不看公司大小,万一贪便宜买了不知名小公司的产品,但要是在需要理赔的时候,保险公司倒闭了怎么办?那我的保险不就白买了吗?
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这个担忧,放心,下面小宝就给大家说说内行人是怎么看待这件事儿的。
1、成立保险公司的门槛特别高
有人可能注册过公司,花点钱租个场地再办办手续就行了,非常简单,几乎是零门槛。
但成立保险公司可不一样,咖位不够,想都别想。
就连京东老大刘强东这种级别的人物,苦哈哈申请了好几年都硬是没拿到属于自己的保险牌照。
后来眼看着马云和马化腾的保险事业搞得热火朝天,实在等不及,只好曲线救国,入股安联保险,买了它近一半的股份,成立了现在的“京东安联”。
成了保险公司的门槛到底有多高呢?
1)有钱,绝对的有钱
国家要求成立一家保险公司的实缴资本不是50万、500万,而是最低2亿。
《保险法》第六十九条:
设立保险公司,其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二亿元。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根据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经营规模,可以调整其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但不得低于本条第一款规定的限额。保险公司的注册资本必须为实缴货币资本。
更可怕的是,大部分新注册的公司在实缴资本这块儿,都远远超出最低标准。
以前两年成立的人保养老为例,实缴资本是40亿。在他们眼里钱好像都是大风刮来的一样,一般人可玩不转。
同时,在《保险法》第68条中的(一)还指出,主要股东得具有持续盈利的能力,近三年不能有重大违法违规记录,净资产也不能低于2亿元。
目的很明确,万一你们家开的保险公司玩儿不转,你得有能力去填窟窿。
哪怕是这样,目前在银保监会排队申请的公司也超过了200家。一“照”难求,可以说保险牌照是目申请难度最高的牌照之一了。
2)会赚钱,会持续地赚钱
这点从《保险法》第68条中的(四)和第70条中的(二)和(三)能看出来,成立保险公司除了要有钱,还要证明自己这家公司有持续盈利的能力,说白了就是会赚钱。
第六十八条
设立保险公司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主要股东具有持续盈利能力,信誉良好,最近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二亿元; (二)有符合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章程; (三)有符合本法规定的注册资本; (四)有具备任职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经验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五)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六)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和与经营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 (七)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十条
申请设立保险公司,应当向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设立申请书,申请书应当载明拟设立的保险公司的名称、注册资本、业务范围等;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筹建方案; (四)投资人的营业执照或者其他背景资料,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一年度财务会计报告; (五)投资人认可的筹备组负责人和拟任董事长、经理名单及本人认可证明; (六)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材料。
原因很简单,保险的售后非常重要,而且周期非常长。不像手机,今年我们买台iPhone 11,两年后苹果公司玩脱倒闭了,手机坏了没售后维修,大不了就换华为用呗,几千块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影响并不大。
但保险的售后不一样,周期长达十几甚至几十年都有可能,而且很多都是大额理赔,动不动就是几十上百万,被保人都等着保险公司的钱救命呢。
万一发生保险事故的老百姓在最需要理赔款的时候因为保险公司倒闭了而没能获赔,对于社会的安定肯定会有负面影响。
因此站在国家的层面,绝对不会放那些不会赚钱、不靠谱的保险公司进入市场搅浑水,否则就是给自己未来埋雷。
索性不如开头的时候要求严格点,你好我好大家好。
2、时刻被监管,乱来就罚款
如果成功过了刚刚的高门槛,不算完事儿,还得接受老大银保监会各种严格的监管,比如资金运用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
就像班主任,天天想着法地盯学生。
简单说一下:
1)收来的钱不能胡花(资金运用监管)
保险公司发行自己的产品之后,只要产品力过得去,都是上亿地收保费。
这么大规模的资金如果不好好盯着的话,比如被保险公司拿去炒股、炒房,赚了还好说,亏了的话,拿什么赔给要理赔的人?
所以监管层对于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设了限制:
《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保监会令2014年第3号的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
不能存款于非银行金融机构
不能直接从事房地产开发建设
不能从事创业风险投资
不能购买st股票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不能把消费者交上来的保费拿去投资高风险的东西!
2)时刻看你家底够不够厚,赔不赔得起(偿付能力监管)
偿付能力顾名思义,就是判断赔不赔得起的指标。
根据我们国家目前的标准来看,指标在100%的时候,保险公司第二年倒闭的概率不高于0.05%。
一年有四次“期末考”,结果会放网上公示,所有公司都得死守100%这条线,绝对不敢玩脱。
不然等着的就是各种处罚措施,比如让股东多投钱、限制股东分红、限制商业广告、禁止销售新产品之类的。
目的只有一个,确保消费者需要理赔的时候保险公司都不差钱!
3、各种兜底兜底兜底再兜底
保险公司其实自己有时候也怂,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比如一架航班的乘客都买了意外险,每个人100万保额,哪怕是只坐了200个人,飞机坠毁的话保险公司也得赔2亿,伤不起……
所以保险公司也会给自己的保单上保险,希望出事的时候能有个人跟自己一起背锅,也就是所谓的再保险。
举个例子:
小花给自己买了份住院医疗险,生病住院花了不少钱,要找保险公司理赔100万。
而保险公司当时也怕突然哪天生病的人太多,于是找了再保险公司分摊风险。所以小花这次理赔,保险公司自己负责赔60万,再保险公司赔40万,大大减轻了保险公司的赔付压力。
同时,所有的保险公司都要缴保险保障基金,由国家保管。
简单来说就是保险公司每卖出一份保险,都要从保费当中抽出来一部分上交给监管机构成立的保障基金里。
当监管看到有保险公司经营不善,快撑不下去了,就会伸出援手相救,帮助他们挺过难关。
像安邦人寿,新华人寿、中华联合等公司都被援助过,现在都活得好好的,其中新华人寿还在A股上市了。
除此之外还有保证金制度,从注册开始就要按照注册资本的20%缴纳保障金,把存到指定银行。如同押金,以后捅了娄子可以用来还债。
最后,如果发生黑天鹅事件,上面说的那些都没能顶住,发生了“史无前例”的事件,保险公司还是倒闭了,咋办呢?
小宝告诉你,不用慌,后面还有大招等着。
保险法明确说了,如果保险公司破产了,要先找人接盘,实在找不到的,国家会指定一两家公司强制接盘!
《保险法》第九十二条:
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被依法撤销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的,其持有的人寿保险合同及责任准备金,必须转让给其他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不能同其他保险公司达成转让协议的,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指定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接受转让。
一般都是国资背景的“大”公司接手,保单还是原来的配方,保费不变保障内容也不变,原来保什么,接手后就继续保什么。
所以啊,既然保险公司的后盾这么强,我们就没有必要只盯着大公司、大品牌买保险了。而所有的重心,应该放在保险产品本身的保障内容和性价比上,只要产品是好的,价格是划算的,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