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配图
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燕赵晚报刊发了《抗战时期的井陉十一位模范妇女》。文章见报后,在社会上引发了寻觅十一位模范妇女的热潮。其中的王来金是井陉县辛庄乡胡仁村人。
一、接近组织、光荣入党
胡仁村位于井陉西北部深山区,三面怀山,南距井陉煤矿30华里,北与平山县仅有观音山相隔,有盘山道路相通,进退非常方便。1937年11月初,冀西特委派以孙雨培为主任、徐达本县长召开全村群众大会。宣布井陉县抗日政府成立,并在所住的范聚长家大门口槐树上竖起一面红旗。工作团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救国政策,入户发动与组织群众抗日,组建抗日武装,建立群众团体组织。听到宣传的王来金,一下子觉得自己找到了生活的目标和方向,决心要为抗战做实事、做好事。四分区女干部梁青一来到胡仁村,王来金就不自觉地往县政府跑,她主动协助梁青同志发动妇女开展支前工作,成立了妇救会,自己任主任。王来金逐步发展了陈丑妮、苏二秀、印秀明、印呈祥、苏毛妮等一些骨干力量,积极配合县政府宣传抗战政策,并参加做军鞋、碾军粮等支援前线工作。因表现突出,由梁青同志介绍,经组织批准,王来金、陈丑妮、苏二秀、苏毛妮4名同志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二、不惧劳累,模范支前
入党后的妇救会主任王来金,,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抗战时期,条件非常艰苦,由于经常连续战斗,部队战士的衣服、鞋子。被褥损坏非常严重。妇救会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为部队做军鞋、做衣服。做棉被。每当上级安排了做军服任务,王来金总是自觉挑重担,早早地安置老人、孩子,点着棉油灯在厨房里夜战,不仅想法设法完成自己的任务,还主动替家务重的其他姐妹们完成任务;遇到碾不完的军粮,她利用晚上时间加班加点碾,推着石碾一圈一圈转半宿,常常通宵达旦,一熬几个通宵,以致落下红眼的病根。她看着胡仁村妇救会顺利完成了支前任务,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在她的带动下,胡仁村出现了婆婆心疼儿媳妇主动做军服、丈夫支持老婆连夜碾军粮的景象,全村模范支前的浓厚氛围得到路北县政府领导的肯定。
三、忍辱负重,为党奉献
为了抗战大业,王来金较长时间都是满负荷工作着,甚至怀孕后有没有减少工作量。1940年,她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了,刚满十天,她毅然走出月房投入到工作中。由于经常外出执行任务,奶水不足以致孩子身体虚弱、常常患病。最难忘的是在一次外出执行任务时,由于出现突发情况,当天没法赶回家里照料孩子,隔夜归来却发现孩子已经病逝,第一个孩子儿子的不幸死亡,让丈夫、家人心中悲痛,免不了责骂、埋怨王来金。但王来金强忍巨大的失子之痛和家人责骂,继续为抗日工作奔波。在她的组织和带动下,胡仁村多次被县政府评为支前模范村,本人也多次受到表彰。
为了抗战、为了革命,王来金失去了第一个儿子。她下定决心,等抗战胜利了,一定给婆婆。给丈夫生更多的儿子。但是由于长期的劳累,加上未出满月外出遭受风寒,王来金的身体一直得不到恢复,后来又生育1个女儿后,再也不能生育了。王来金忍辱负重,背负着一生遗憾,仍继续无怨无悔地为党和人民工作。解放后更是全力支持村生产建设,处处为全村妇女做表率,因事迹突出,多次受到上级表彰。1996年,王来金得到时任河北省委副书记李炳良、副省长陈立友的慰问。
(作者系井陉县辛庄乡政府程捧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