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性病害,小麦抽穗扬花期,气温在15℃以上,遇上阴雨天气时,赤霉病就可能发生暴发流行危害,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另外,小麦感染赤霉病后,品质下降,籽粒干瘪,出粉率降低,且由于病粒含有少量毒素,会大大失去商品价值。
据市农技中心植保站监测调查,预计小麦赤霉病在我市南部灌区偏重发生,主要原因有:一是田间菌源量大。近年来,我市小麦、玉米连作,秸秆还田面积较大,为赤霉病菌的顺利越冬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之,赤霉病连年偏重发生,田间病菌不断累积,菌源数量充足。二是与农田生境相关。大面积种植的小偃22、西农889、周麦系列等主栽品种不抗赤霉病,偏施氮肥,种群密度大,田间湿度大,透气性差等栽培管理环境,为赤霉病流行创造了条件。三是降雨偏多。据市气象部门预报,我市南部灌区4月18-19日、26-28日将有两次降雨过程,较常年偏多1-3成,对于多数正处于抽穗扬花期的小麦,极易被赤霉病菌孢子侵染导致大流行。因此,请各地随时关注天气预报和赤霉病的发生动态,狠抓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防治关键节点,提早防范,群防群控,最大限度降低流行隐患。
1、防治时间:
抓住小麦齐穗至扬花期,见花打药。若小麦扬花期遇上降雨较多,雨后间隙露水干后,可再喷药1-2次,抑制病害发展。
2、防治措施:
赤霉病的防治要明确树立“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观念,在小麦扬花初期,积极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抢抓有限的防治关键期,确保发生区能够及时有效防治。每亩可选用或43%戊唑醇乳油20ml,或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40g,或 25%氰烯菌酯悬乳剂100ml或20%的氰烯菌酯·己唑醇悬乳剂110ml,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g喷雾防治。
赤霉病发生期也是条锈病、白粉病、红蜘蛛、蚜虫、吸浆虫等多种病虫集中发生危害期,特别是今年条锈病发生较重,是个流行年份,要突出赤霉病、条锈病防治,广泛开展小麦“一喷三防”。杀菌剂可选用43%戊唑醇悬浮剂或20%氰烯菌酯·己唑醇悬浮剂或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或5%己唑醇悬浮剂等;杀虫剂可选用52.25%氯氰·毒死蜱乳油或7.5%氯氟·吡虫啉乳油或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等;叶面肥可选用磷酸二氢钾、全元营养肥、芸苔内酯素等。红蜘蛛发生重的田块可加入15%哒螨灵乳油。注意不同品种药剂轮换用药,以延缓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