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新思想 新青年---曾昭秀

2019-08-09     南雄发布

南雄拥有丰厚的红色文化,既有南雄党史人物、党史重大事件、党史故事,又有党史教育基地、重要革命遗址等,为了让南雄人民更加了解南雄红色历史、知晓南雄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我台与市老促会合作开办了《红色记忆》栏目,向大家讲述南雄的这些红色历史。今天的《红色记忆》讲述的是《新思想 新青年--曾昭秀》革命故事。

1922年8月的一个清晨,酷热的暑气,刚刚褪去,凉风轻拂的大成街江边大榕树下,一群亲朋好友正站在青云码头,为一位刚刚登船的俊秀青年送行。看着前来送行的亲友,他站在船头,向众亲挥手,并赋诗道:

为感朋济盛意多,自惭下驷赋骊歌。

西窗剪烛话联榻,南浦扬帆别对河。

此去敢云看热闹,今来慨叹太磋跎。

如流岁月暂分手,爆竹声传再琢磨。

这位吟诗的青年,叫曾昭秀,是南雄湖口人,他此行是要远赴广州。

《南雄革命老区发展史》编辑 陈水勤:曾昭秀是去广州读书,他原来是在南雄中学读书,1921年的时候南雄中学的学生,不满学校禁锢学生阅读新青年杂志,接受新思想 ,接受马克思那些思想,不满学校政府禁锢,所以利用一次学生宿舍倒塌,压伤学生的事件为契机,发起学生运动,罢课、闹学潮,然后要驱逐校长,结果罢课取得胜利 ,校长被撤换了,但是以曾昭秀为带头的16名学生被开除 ,有一批人家里有点钱就送去外地念书,大概有七八个就送去了广州,其中曾昭秀是其中之一。他去广州的时候,他的亲朋好友就来送行。

就这样,失学后的曾昭秀,在父亲曾奉璋的疏通下,于次年转往广州广雅中学读书。曾昭秀到省城广州读书后,与他一同被开除的雄中同学陈召南、周序龙、彭显模、周群标等也转到了广州念书。这些南雄青年在广州再聚首,心头格外喜悦。以后,他们回到南雄,演绎了一段惊心动魄的人生历程!

1924年的广州,是大不一样的广州。这一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控制广东局势后,在广州实行“联俄联共,互助农工”的国共合作政策。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大学,培养军政人才。文,就是广东大学(即中山大学)。武,就是黄埔军校。

之后,组建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为加速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进行合作,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广东得到了迅速传播。在大革命中心广州读书的南雄青年学生,很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投入到革命思想的传播中。

1925年,曾昭秀在广州榨粉街,组织成立了“南雄留省学生会”,出版《雄声》月刊,在南雄的留省同学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同时将党的青年刊物《中国青年》和《向导》,寄发到南雄中学的同学中,向南雄青年和南雄社会传播革命思想。

之后,曾昭秀组织南雄留省同学会,参加党领导的省港大罢工等革命运动。因表现优异,曾昭秀、陈召南、周序龙、张功弼、曾昭慈五位南雄青年,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南雄最早入党的一批党员。

1925年夏天,这五位最早入党的共产党员,从广州回到南雄度暑假。

《南雄革命老区发展史》编辑 陈水勤:曾昭秀去广州的时候先在广雅中学读书,后来考上广东大学就是中山大学。在中山大学的时候接受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暑假的时候他就回来,主要办了两件事来宣传马克思主义,一个成立了青年学社在宾阳门那边,第二个他就在德政街,就现在这条街办了一个书店叫民生书店,专门售卖马克思主义思想这方面的书籍,有《中国青年》就是中共团中央的机关报,还有《向导》,就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还有《共产主义ABC》,卖这些马克思主义读物在南雄传播马克思主义。

之后,他们又先后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旁听农民运动理论课。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彭湃讲授的农民运动理论课,让他们深受教育,并获得了极大的启示。

1926年,他们尚未在广州全部完成学业,曾昭秀、陈召南、彭显模、曾昭慈等人,被党组织派回家乡南雄,组织领导开展工农运动。

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即将在南雄展开。继革命青年曾昭秀之后,又将会发生怎样的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呢?请继续关注下一期《红色记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VVVg2wBvvf6VcSZ-ub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