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Costco 官方确认:中国大陆第一家店将在上海落地。
2019年8月27日,Costco在上海开设内地第一家分店。和其他国家一样,这家以便宜著称的零售品牌在中国市场一如既往的受欢迎。
什么来头?
Costco俗称好市多, 是美国最大的连锁会员制仓储量贩店,于1976年加州圣迭戈成立Price Club,七年后在西雅图成立的好市多。
Costco是会员制仓储批发俱乐部的创始商家,成立以来就致力于以尽可能的最低价格提供给会员高品质的品牌商品。
目前Costco在全球设有超过七百家门店,加拿大则是最大的国外市场。全球企业总部设于华盛顿州的伊萨夸。
1983年,20多岁的沃尔玛已经是世界第一大零售企业了,彼时第一家Costco门店才刚刚开业。
2014年,Costco成为全美第三大零售商,2015年,Costco是全球排名第二的零售商,成为沃尔玛最强劲的对手。比零售巨头沃尔玛晚生20多年,却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追赶上沃尔玛,实力不可小觑。
Costco的产品种类和服务极其丰富。
蔬果、肉类、乳制品、海鲜、烘焙食物、花、服饰、书籍、软体、家用电器、珠宝、艺术、酒类和家具。许多分店还设置汽车维修服务、药妆店、眼科诊所、照片冲洗店和加油站。
Costco也担任投资经纪人和旅行社的角色,引进汽车销售计划,会员可直接以特别的价格购买新车。仅在2017年就卖出46.5万辆汽车,如今已经是全美第二大汽车经销商。
为何姗姗来迟?
这位来自美国的零售巨头在试水中国这一新市场时,表现出了格外的慎重,Costco一直按兵不动,入华计划被无限期搁浅。而另一零售巨头沃尔玛在1996年,其旗下的山姆会员店便已登陆深圳。
按说中国市场,近来近乎成为了所有海外品牌的发力之所在,Costco没道理不着手,该来的总会来,但只是步子迈得没这么大。
2014年阿里巴巴赴美上市期间,一度对华策略表现谨慎的Costco方面与阿里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
2014年10月,Costco在天猫国际开设海外官方旗舰店,以食品和保健品等优势品类切入,开始了其进驻中国市场的第一步,希望通过线上先一步摸清中国的市场消费架构。
首家网上跨境旗舰店开业3天,仅坚果一项就卖出超过3吨。天猫国际总经理奥文2017年年初复盘2016年平台14家店铺过亿美元销售额的名单中,Costco就名列其中。
价格到底有多低?
Costco任何一个商品的毛利率基本维持在1%到14%,如果任何一个商品的毛利率超过了14%都需要CEO特别批准。
Costco管理人员坦言,自创办以来,还从没有一种商品的毛利率超过14%。严格控制毛利率,让它的综合毛利率只有6.5%。
这意味着你走进任何一家Costco商店里面拿起任一种商品,Costco只赚6.5%。这6.5%就是成本。
要知道,大多数零售商的毛利率在40%到50%时,沃尔玛成功的秘密是通过对商品选址的创新和高效的运营效率将毛利率降到了22%到23%,几十年来上下浮动不超过三个百分点。
而Costco更狠,将商品的毛利率大多控制在了10%左右,这基本上还不到沃尔玛一半的水平。要知道,连购物网站亚马逊都要赚23%,而Costco只赚需要6.5%。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低的毛利率,Costco是怎么做到的?
只面向美国的中产阶级
美国人口有3亿,Costco的目标只服务于其中5000万人。为了能让这5000万的目标客户把口袋里一半的钱都花在Costco,它只有精准定位并精心服务于目标客户群。
每种商品只有两三个品牌
商店里面只有3500种商品,每种商品都是老板亲自挑、亲自试用过的,因此商品都比较精致。
因为卖的品种少,就跟上游厂商拼命压单价,加6%直接到最终店面,恨不得比人家批发价还便宜的多。
量与效率的精准把握,帮顾客提前做好了选择,好市多有庞大的采购部门,所有上架的商品都必须经过层层审核,才会出现在消费者面前。
所以当顾客去Costco后,不需要纠结于商品价格,不用琢磨它是否好用,直接结账拿走即可。因为每样商品都很好,价格也便宜。
超前30年的互联网金融思维
当然,Costco的管理层也清楚,只有6.5%的毛利率,股东们不会开心。其实在管理中,Costco巧妙地采用了互联网思维,而且是在30年前就用到了。
Costco主要做两件事:
一是信用卡,发行Costco信用卡的利润占其总利润的1/3。二是会员卡,Costco还有接近70%的利润来自会员卡。
事实上,做那么多服务,Costco的目的只有一个——引流,把消费者全部引到会员体系里来。
享受Costco的极致服务,首先要成为会员,而成为会员就得交一笔入会费。最新2017年6月1日调整后的Costco会费明细,基础会员年费为60美元(391.8元人民币),而更高级拥有年度消费2%最高返现750美元的执行会员年费为120美元(783.6元人民币)。
因为Costco的超级服务,它会员续签率奇高,居然达到惊人的90%。也就是说平均10个会员中,第二年还有9个会续签。
在美国,电商的崛起同样让实体商家叫苦不迭,沃尔玛、梅西百货等品牌纷纷陷入关店潮。然而Costco却以独特的会员制+低毛利+上文列举的特色模式,成功抵御了零售业的衰退。
无理由不限时退换货
印象中,许多超市的规定是退换货只限7天以内,甚至和顾客各种纠缠,但是在Costco,退货不问原因、不限时间,关键是,只要你不满意,随时可以退换。全世界的Costco都可以无条件退换,甚至连吃一半的饼干、用过的电器。
这样全球罕见的退换货让消费者放开手脚消费,与此同时,退换货对于产品和供应商是一个很好的检验方式,被退货太多的供应商自然压力很大,在以后会更加注重品质。
饥饿营销:看到就抢
到Costco看到便宜的东西要立刻就买,因为下次来可能就没了。另外,许多畅销产品、季节商品只进一次。
Costco常常把热卖商品摆在不起眼的角落,比如自有品牌KS坚果,销量异常火爆,但是它却被放在非食品区的角落,会员需要转一圈才能找到。
其实进去只想买一包手纸,但是每次都会买一大车回家,商品每次摆放的位置都不一样,推着购物车转一圈下来,这招也是好市多独特的寻宝妙招。
低价商品引流
在Costco,一些商品根本没有利润,比如说一只烧鸡只卖4.99美元。但是这只烧鸡吸引了大量的客流。每年销量接近6000万只。对于晚餐想简单解决的消费者,这种鸡是不二之选,好评如潮,为Costco的口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拥有大量粉丝,这只鸡甚至还拥有Facebook主页。
中国消费者更看重综合性价比
记者在刚刚开业的Costco上海店发现,其大部分商品都是超大量贩式家庭装,相对于其天猫旗舰店和其他线上渠道,Costco上海店确有价格优势。
其自有品牌Kirkland的无盐综合坚果1130g装售价129.9元,而同样的商品在其天猫官方旗舰店售价189元。一包453.6g的Doritos奶酪玉米片售价35元左右,而在淘宝上同样的产品平均在40元以上。
这些商品也许有点体量过大,但对消费者来说,这些“物大价廉”的商品十分实用。所以很多人将Costco成为巨头的原因归结为薄利多销。
但记者在现场采访的Costco会员表示,他们更看重的并不是价格的低廉,而是商品的综合性价比。
朱女士和文女士购买的日用品总价在4000元-6000元间,对于逛一次超市来说,这个花费称不上便宜,朱女士表示“我就是觉得它们的东西比较好,退换方便,有保证。”
如何争取市场份额还得细思量
新零售专家云阳子表示,Costco实行的付费会员制是新零售时代的大趋势,商超通过付费会员制“圈”到一批高频消费者,筑起“护城墙”。但要做好这一商业模式并不容易,如何提高消费频次、如何加大品类跨度等,均是零售商超需要面对的问题。
对企业来说,“圈”到消费者的关键是能让“消费者占到便宜”,因为对消费者来说,入会后如何能让会费“值回票价”是他们考虑的首要问题。
这其中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入会前后的商品价格落差要大,二是商超内的品类要足够丰富,才能让消费者实现高频次的消费。
那么,Costco进入上海,是否会“水土不服” 呢?
新零售专家云阳子表示,要争取市场份额并不容易。Costco首先要面临传统卖场的竞争。举个例子,如果Costco想在上海开出十家店,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对于沃尔玛等传统卖场来说,开三十家店也不成问题。
其次,相对天猫超市等线上卖场对手,在Costco里消费需要自驾、自提,更耗费成本,除了线下体验之外没什么别的优势。所以市场虽大,但要争取市场份额并不容易,想改变商超零售格局更是不太可能。
想要站稳脚跟,最重要的是要符合当地市场的逻辑。云阳子表示,其实从这次上海店开业可以看出,Costco缺少对当地市场的把握和控制力。
虽然开业前的宣传和颇大的折扣力度吸引了很多客流,但客流量超出预期的后续应对方案没有准备好;
第二,物流和供应链布局是一大挑战。供应链的打造是当前商超零售企业的基本功,同时也是核心竞争力之一;
第三,Costco必须对其商业模式有所调整,比如,在国内发达的电商环境下,是否需要加码线上,这是值得考虑的。
陌生的中国市场除了正向端庞大的市场与消费力外,负向端潜藏商业领域上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以及来自中美两国间巨大的文化差异,是Costco眼下前进道路上最大的威胁。
水土不服是所有洋品牌自古以来的通病,Costco在中国的表现我们拭目以待 。
作者:崔琦
编辑:李昂
监制:王俊稷
声明:本文系“第一财经广播”微信公众号独家内容,转载前请联系后台授权。
“第一财经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