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门的包装食品中,如何更快速直观地找到健康且符合自己需要的食品呢?这时,食品包装上的食品标签就尤为重要了,来看看华东理工大学食品药品监管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少伟教授怎么说。
什么是食品标签?
根据国家标准GB 7718-2011的规定,食品标签指的是食品包装上的文字、图形、符号及一切说明物。一般应该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产品名称】
【配料表】
【净含量和规格】
【生产日期、保质期和贮存条件】
【营养标签】
【生产厂家、经销商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产品标准代号】
【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
【特殊标识】
产品名称
产品名称应在食品标签的醒目位置,清晰地标示反映食品真实属性的专用名称。迷惑性的产品一定要细细辨认。
配料表
根据国标的规定,在配料表中,各种配料应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时加入量的递减顺序一一排列;加入量不超过2%的配料可以不按递减顺序排列。
特殊体质的人一定要注意配料表中是否有致敏物质成分,例如小麦、花生、豆类、乳类、坚果等等,远离过敏原。
特殊标识
转基因食品和辐照食品按照国标的规定,要求标识。
辐照食品指的是利用辐照加工帮助保存食物,辐照能杀死食品和其中的昆虫以及它们的卵及幼虫。
有机、绿色、无公害
有机食品:是指以有机方式生产加工的、符合有关标准并通过专门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包括粮食、蔬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分为A级和AA级。
无公害食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如果一定要排序的话,食品等级由低到高依次是:
普通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食品营养标签是什么
根据国标GB 28050的规定:
营养标签指预包装食品标签上向消费者提供食品营养信息和特性的说明,包括营养成分表、营养声称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营养标签是预包装食品标签的一部分。
营养素指食物中具有特定生理作用,能维持机体生长、发育、活动、繁殖以及正常代谢所需的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及维生素等。
营养素参考值(NRV)指专用于食品营养标签,用于比较食品营养成分含量的参考值。
解读食品营养标签
首先,国家规定必须要在食品营养成分表中标示的有5项指标:
【能量】在国内,我们使用的单位是千焦(kJ),
这里需要注意两点:
有些国外的产品热量标的是千或大卡,而1千卡(kcal)=4.184千焦(kJ)。
为方便消费者查看,这里一般使用的分量是每100克或每100mL,但是有些热量较高的食物也会用每50克或每份,比如巧克力、薯片等等,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留心观察。
【蛋白质】蛋白质是我们人体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对于常常用脑以及想要增肌的消费者来说,它们是异常重要的。一般来说,蛋白质的含量越高,越值得购买。
【脂肪】这个大家都知道,特别是减肥人群,需要特别注意,一般脂肪越高,能量也就越高。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包括我们平时说的糖,也就是我们能真切感受到甜味的糖(如葡萄糖、果糖等单糖),也包括淀粉等多糖。
并不是说碳水高的食品就不好,要看它是什么类型。如果是果酱、饮料,碳水基本上指的是糖,要尽量选取碳水化合物低的,能量也较低,且对人体有益。
【钠】钠主要来源是氯化钠,也就是盐,盐对减脂和增肌都很不利,过量摄入还容易引起高血压,而且我们传统的饮食习惯,盐的每日摄入量大部分人都是超标的,所以越少越好。火腿、方便面、咸菜、盐津蜜饯等含钠都很高,要少吃。
为什么要标注“钠”的含量?
根据《GB7718-2011食品安全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能量、核心元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是被强制标示的内容。
因为钠是人体中重要的无机元素之一。
功能:
1、可以调节身体中的水分;
2、维持渗透压的平衡;
3、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4、维持血压的正常;
5、增强神经肌肉兴奋性,还参与身体中的吸收和代谢。
人体一般不会发生钠缺乏,某些疾病引起的肾脏不能保留钠时,会造成钠缺乏,血钠过低,渗透压持续下降,会出现恶心,呕吐肌肉痉挛、血压下降等以至于休克、急性肾衰竭等,甚至死亡。
营养素参考值(NRV%)
营养素参考值(NRV%),就是这一份营养素占人体每日膳食推荐值的百分比。比如上图中能量的NRV%是21%,就是你吃100g的该食物,摄入的热量占你一天需要摄入热量(预算热量)的21%。
在国标GB 28050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常见营养素的NRV%:
到底怎么选?
对营养标签,还有几个小窍门,一起来学学吧!
TIP 1 看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多少,蛋白质比脂肪高的越多越好。
TIP 2 看能量和蛋白质的NRV%,蛋白质的NVR%要高于能量NRV%,且高的越多越好。
作者:陈梦清
编辑:杨燊
监制:王俊稷
声明:本文系第一财经广播微信公众号独家内容,转载前请联系后台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