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蓝色字体
来到 #华大温暖小屋#
‘ 痛苦是你熟悉的,而平静是你所陌生的。’
精选
作者:周小宽
来源:周小宽(ID:xiaokuanjoy)
1
很多人总是在问,为什么我这么痛苦呢?
有一种答案,是很心理学的,却不是那么符合我们一贯的认知的,
就是因为痛苦是你熟悉的。而平静是你所陌生的。
我遇见过很多来访者,他们的故事各不相同。但其中有时也有着类似的部分。
我听到这样的一些描述,
“小时候,本来我很开心地在那玩着,一切都很好,
接着,妈妈(爸爸)突然就会因为一件事情对我发火,指责,”
有人跟我描述过那样的场景,“我在聚精汇神地看着一本课外书,爸爸的鞋底就飞过来了,”
“妈妈对我很愤怒,好像我做了很罪恶很对不起她的事情”
“爸妈突然吵起来,开始砸东西,”
开始,是一个人的宁静,自在,快乐,
但是在这个快乐后面,却潜伏着一个我们作为个体根本控制不了的糟糕结果,
那些被骂、被指责、被投射愤怒、被歧视、目睹争执的过往,日积月累,
在人的内心凝结成一个模式。
这个模式,如果用我们可以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
快乐一定是短暂的,不真实的,不稳定的,快乐背后一定会跟着一个糟糕的结果和体验的。
一定是这样的。因为太多次都是这样。
如果加入“自我感觉”去翻译这个模式的话,
这个模式还可以被描述为:
当我自我感觉良好,对自己感到快乐满足,正在进入当下的时候,这个时光一定是短暂的,不真实的,一定会被结束的。
我很快就会体验到一种不认同,攻击,愤怒,甚至毁灭感。
所以我的自我最终还是会跌入深渊的。
这是对痛苦的一种理解。不知你能否明白?
我们其实已经有了一个模式,
如果在这个模式里,再快乐的开头一定会有一个糟糕的结尾,
那么你的故事就会暗含一个这样的动力,这样的线索。
——因为,相比在快乐中毫不设防跌入黑暗的那种可怕失控的体验,
还是一早就预知结局,甚至一直待在确定的结局之中,更有安全感、确定感和掌控感啊。
我知道,这不是你想要的。
但是,为了适应不舒适,我们发展出了防御。
防御有很多种,而这一种防御就是,让自己待在熟悉的感觉里,那样当不可避免的糟糕感觉来临时,你会觉得容易接受得多。
这就是我们发展出的面对痛苦的方式。这种方式是为了帮助当年无力而幼小的自己,去适应外面这个不完美的,有冲突的,甚至残酷的世界。
这是一种本能的方式。
比痛苦的体验更可怕的是失控的体验。
于是很多人无意识操控着自己的人生,去符合不舒服的伏线,这样还能活在一定的掌控感里。
如果自顾自的瞎开心,那么下一刻突然到来的打击,则一瞬间会让我们体验到失控的感觉。
宁可痛苦,也不要失控。
在平静里暗藏危机,这种感觉,比把生活弄得很糟糕,还要令人难受。
2
A对我说,
我总是觉得内疚,我妈妈一用她那种“付出感”“受害者”的方式来绑架要挟我,我就没办法拒绝要为她去做那些我根本不想做的事情。
现在我经过了自我成长,我决定不去做了,我再也不要做了,
可是,我极度内疚。
我讨厌这样的自己。为什么我走不出来妈妈的影响?
我问她,你的妈妈是个快乐的人吗?
她说,不快乐,没见她怎么快乐过。她总是苦大仇深的样子,好像全世界最惨的人就是她,她是受害者,对别人总是很多怨恨。
她说,妈妈也见不得我快乐,反正小时候我只要一开心,后面一定会伴随她的指责。
我没有去问她的外婆,但我几乎可以确信,她的外婆,在她的妈妈面前,应该也是一个付出者和受害者。
这和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相关。和过去的年代相关,
和男女身份相关。
女性相比男性活得更压抑和艰难,不能为自己而活,不能追求自己的快乐。如果家庭需要牺牲者和祭品,她们就必须是排在第一个的。
这样的女性做了妈妈,那么她们的子女,又能有多快乐呢?
妈妈如此不幸,而我这么幸福,
从弗洛伊德的观点来看,我们的潜意识会觉得,
这是要被惩罚的,这是一种背叛啊。
没办法,这就是生命。生命的延续,就带有这样的编码了。
妈妈不能让女儿舒服,因为外婆也没有用让妈妈舒服的方式养育过她,
所以,妈妈没有习得快乐舒服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情。
妈妈只有一个模式,就是如何在不快乐的状态下,去获得一些控制,一些想要的,一些价值感。
所以妈妈和外婆一样,只有在付出者和受害者的位置上,才敢谈,我想要什么。
用这种方式去控制他人,包括自己的孩子。
她们其实没有自己,也没有边界,
自然也谈不上对自己负责,也不会为自己争取。
所以A怎么会不内疚呢?她的妈妈是这样活过来的,
但是现在她要离开妈妈和外婆的模式了。
她要在潜意识里,完成这种分离和背叛了。
“你们都活在那样一个世界里,而我却要走了”。
于是,我会有内疚感,罪恶感,我觉得这是一种背叛。
作为生命的延续,我们无法避免在这样做的时候,内在的情绪。
即使不被体察到,也是存在的。
A说,她很痛苦,在内疚中挣扎,也嫌弃自己,自我成长做了这么久,还是渴望母亲的认同,无法完全离开过去的阴影和模式,活成一个新的自我,
我说,“所以,你也不能真的让自己舒服啊。”
在我看来,A的自我成长之路,走了很多步,也有了很多很多觉察,
她看见了内在模式,看见了那些过往意味着什么,她划出了边界,也做出了拒绝,
但是,她还是一刻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苛责自己做不到的那些部分。
就好像看一杯水,去看未满的那一半,你就是觉得空和不够,
看装了水的那一半,你会舒服满足。
那么你总是去看空着的那一半,不也是为了让自己难受吗?
“你让自己难受,盯着做不到的事情,盯着不够满的那杯水,从不放松和肯定自己,从不能快乐满足的待在当下里面,这不也是对不快乐的母亲的忠诚吗?”
无论是为了防御突如其来从快乐跌入痛苦,而发展出的持续痛苦的模式,
还是为了忠诚于母亲,或者家族,而在内在保持的那份“不让自己活得舒服放松”的模式,
这些都是本能深处的,潜意识掌管的东西。
但是,这些也都是在我们身上活灵活现地东西。
我从不说,我们要去改变它。
当我被问到,那我何时能改变?
我的回答是,过去你看不见它,但你看见了,认识了它,
那一刻觉知了的你,和蒙昧的你,就已经不同了。
只不过这种不同,不是你想象中的,幸福的彼岸罢了。
也许你读到这里会觉得愤怒,悲哀,不公平,无奈。
但是,这就是生命。
我们追求美好,摒弃黑暗。
可是那些负面的黑暗的东西,既围绕在我们的过去,也同样,埋葬在深处,
成为一种看不见的模式,
参与着我们的未来。
也许你会问,那么,追求美好还有什么意义?
既然我总是无法摆脱过去,过去都变成了模式。
甚至我如此想摆脱的痛苦,都是模式的一部分。
我想,是的,模式很难被彻底改变,但是我绝不承认,“没有彻底改变”意味着什么改变都没有。
人生苦乐参半,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做不做自我成长,要不要探究真相,这一点都是不变的。
不同的只是,来这世界一次,痛苦过,丧失过,沉沦过,
然而你又举步向着未知走去时,你想不想弄清楚,
究竟你是什么?
究竟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如何塑造着你的人生?
你想不想在可以改变的范围内,施加一些带觉察的选择?
加入一些思考后的行为,而不是盲目地活在看不见的模式里。
理解的人,都是先知。
这种收获,我个人认为,其实足以撑起人生的意义。
所以能够看到痛苦的模式的A是她们家族的先知,
走进咨询室去探究真相的,看着心理学文章和课程去思考探索的,
也都是先知。
先知就是,在她(他)去理解之前,所有人(家族)都活在蒙昧里,活在自动化思维里,活在既定却看不见的模式里,
而她(他)终于有一天搞清楚了,原来如此。
这个人,就是先知了。
这怎么会没有意义呢?
写在最后。
我上周收到了一个读者的留言,她一直看我的文章,我想郑重地将她这条留言放在这里。
“受害者的圈圈一直都在我身上,刚刚发现自己又掉进去了,看到文章中说的满足我就是好妈妈,不满足我就是坏妈妈,我就是这样,很偏执。
以攻击他人方式保护我自己,我以为那是在爱自己,而事实上并不是,我仿佛看着很小很小的我拿着巨大的棍子企图抗击他人,实际上呢?
没有谁要害我,没有谁要逼迫我,我仿佛还是那个小小的我以防御方式保护自己。这种感觉就是强迫性重复。
伤害自己也伤害了他人。
我周围所有人都有各自原生家庭烙印,没有任何人是完美的,
我老是希望他人来满足我,那我就是把自己的幸福交在别人手上,这样的我好可怜,好心疼。
就像拿着碗在乞讨一样,我不知道能为自己做什么,因为我真的对自己一点都不了解,我不知道怎么爱自己,不知道怎么和自己相处。我能做的真的没有什么,只有看到。
我好想为那个自己做点什么,可是受伤的自己已经是事实,事实大过天,可我又接受不了。
周而复始,反反复复。”
我很想对她说,
你做了那么多,你看见了吗?
你分析了那么多的自己,你看到了那么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你直面了人生的真实,你看到了自己的攻击,你没有责怪别人,你说没有人完美,
你是你们家族的先知者。你比家族里的人都要勇敢。
你这么勇敢地去面对了,这么难做的事情,你都做到了。
给自己一个肯定和拥抱吧。
我觉得,这就是改变。这就是意义。
我翻到不久前,这位读者的另一条留言,将它放在这里作为结尾:
“现在有时候听到自己的笑声都觉得还有力量,我感受到内在那股神奇的力量,一直都在陪着我,这条路不孤单,虽然有时真的很想只骂脏话,但是是我选的,我就要走下去。
我想看看这个我最熟悉的陌生人朋友到底是啥样,我想去看。”
快乐有时,悲伤有时,
低落有时,骄傲有时。
这就是人生。
暗夜和白昼共存,痛苦有时大于快乐,
但是,我也想去看。
编辑:virlin
学习心理咨询
加入我们,一起前行
初级心理咨询师开班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