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全域旅游,这是青岛向世界展现的“崂山经验”

2019-10-15     最美乡村景观

雄踞于黄海之滨的崂山,也以其宜人的气候、丰饶的物产,享誉世界,滋养着一代代生活在崂山脚下的人。崂山人有句老话,“千难万难,不离崂山”。是对美丽崂山最好的诠释。


从靠海吃海的渔牧时代一路走来,崂山人紧握改革开放的画笔,乘着新旧动能转换的东风,终于将今天的崂山描绘成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美好。


摄影@ 崂山特约摄影师 鹤鹤有名

凭借崂山绝佳的自然环境,崂山旅游产业发展也欣欣向荣。

2018年,崂山区旅游总收入139亿元增长15.8%,较去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面对硕果累累的“成绩单”,崂山并没有志得意满,反而在2018年年中将门票价格的下调,旺季和淡季降价幅度分别为26.5%、25%,积极践行“全域共建、精明增长”的全域旅游新模式。


摄影@ 崂山特约摄影师 王华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崂山区旅游总收入91亿元,同比增长16.7%,共接待游客1083万人次,同比增长19%。崂山全域旅游新模式大获成功。

保护生态资源是崂山的底线

众所周知,环山面海的崂山最不缺的就是生态资源,泉水,渔盐以及世界闻名的绝美景色。

无论是中国最美的石老人日出、如梦似幻的太清湾仙境海岸,还是山海一体的仰口景观、中国海岸线海拔最高观海地的巨峰…都是崂山留给世人的惊艳。


1982年,崂山入列国务院首批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名单。自此,昔日小渔村迈上了崛起的时代道路,开启了向现代化旅游城区迈进的新征程。


摄影@ 崂山特约摄影师 王华

在崂山区,不仅囊获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的国家级名片,还拥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AAAA级旅游景区3个、AAA级旅游景区9个,国家级工业示范点3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4个、国家级乡村旅游模范村2个,各类省级乡村旅游称号110余个。


而回溯早期的崂山旅游,只靠着“海上名山第一”“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的金字招牌,便可引来游人如织。但结合崂山的旅游特色、条件,注定这里并不能像其他沿海区域那样走“填海造陆”的发展步伐。


诚然,保护生态资源,就是崂山发展的底线,一系列政策行动也相继展开。


2016年以来崂山区实施“美丽崂山”“花海崂山”“三边三化”行动,累计投入13.13亿元,全面提升全域整体景观环境。同时,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创新实施网格化保洁,实现农村社区及周边环境卫生保洁全覆盖,居民生活垃圾全部实现集中清运。

2018年11月起,崂山区开启自然保护区三大攻坚行动,共拆除自然保护区违法建设约15.8万平方米,其中拆除违建别墅44栋;严把准入关,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违反景区规划和相关法规要求的旅游项目,一律不予落户。


生态保护与居民收入这个永恒的二元对立难题,在崂山区也得到了有效缓解。此外,全区每年设立2000万元景区生态补偿金,对因景区生态保护导致经济发展受限的35个社区、34800名居民进行补偿和奖励。

勇于创新:

崂山人淌出一条旅游发展的新路子

在崂山风景区周边的130多个村庄里,不少村民很早就开始投入到崂山旅游事业当中,这是崂山区实施“全民皆从旅”的重要基础,也为早期崂山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摄影@ 崂山特约摄影师 王华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农民就业过度依赖旅游业,导致农民自发从事旅游业的现象频出,所带来的产业“不专业”“同质化”“低端化”等质疑声不断,这让公众对崂山旅游提出了疑问:下一步到底该怎么走?

带着这个疑问,勇于革新的崂山人开始探索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限的价值。


2017年,国家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消息传来,这让亟待转型的崂山区看到了机会。2018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更是为全域旅游点明了方向。

在此基础上,崂山区编制了《崂山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为实现全区环境的整体优化和空间资源价值的高效配置,该规划提出将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与城市发展、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做到全区空间规划“一张蓝图”,升级打造崂山风景区、主城区、乡村旅游与滨海旅游度假等功能区,释放资源存量,打造效益增量。


摄影@ 崂山特约摄影师 王华

而一直以来坚守生态底线的优势也在这时体现出来,生态红利再次成为崂山区打造全域旅游的重要切入点。但与过去“自成体系”的景点旅游不同,此次崂山区将生态优势融入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等各个领域,在生态和文化保护的有限空间内,将技术、金融与旅游融合,创新业态,推动全域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以理念创新促进全域旅游的深度融合。


摄影@ 崂山特约摄影师 王华

瞄准全域旅游的未来

崂山区率先垂范

全域旅游,意味着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变、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从高速增长向优质发展转变,是多角度的融合。

打造立体、综合、全方位的崂山全域旅游产品供给体系,崂山区坚持山海空联动、景城乡一体、全产业融合,持续激发“旅游+”和“+旅游”聚集产生的新动能。


摄影@ 崂山特约摄影师 王华

如何能将面朝大海与背靠高山结合起来,飞“阅”崂山通用航空旅游示范工程率先垂范,成为崂山实施全域旅游的新开端。


摄影@ A LIN

作为省内首个旅游景区开设标准化机场、首个系统化运行低空观光的区市,崂山区开通“低空旅游项目”,游客将乘坐热气球等交通工具,从上空俯瞰崂山。此外,投资13.8亿元,打造“海上看崂山”旅游航线,受到广大游客一致好评。


摄影@ 朱博文

值得一提的是,崂山区周边的百余个村庄也在努力与旅游真正融合,成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力量。为此,区委书记江敦涛表示,“当前,崂山的主要区域形态还是农村。”而重构城乡格局,把乡村作为产业的承接地和辐射地,是实现城乡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关键一环。


摄影@ 崂山特约摄影师 王华

例如崂山旅游集团在沙子口街道东麦窑村打造了一批具有渔村特色的主题民宿,城区民宿经济随之被点燃,“仙居崂山”“和园山居”“九水和园”等高端民宿品牌正在成为崂山旅游的新名片。



另外,产业融合的终极形式——新兴旅游业态也在崂山区不断涌现。青岛中央创新区科普体验馆,将军山虚拟现实主题公园,VR展示体验中心等新兴科技旅游业态为城区带来现代气息。


而石老人海水浴场城市客厅,14处“口袋公园”和44处人文街景小品,国信如是文创园、星光里酒吧街、花园啤酒广场、极地海洋世界餐饮街等一批时尚消费新地标正在成为景城融合下的全域旅游热门目的地。





综上所述,发展全域旅游,我们就要读懂如何统一规划,要明晰因地制宜整合旅游资源的突破口在哪里,作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的崂山区,以不断革新的旅游产业和持续增长的旅游收入、游客数量,为我们交出了一份靓丽的答卷,同时,作为青岛的文旅城市名片,也在为青岛迈向世界级旅游城市提供有章可循的“崂山经验”。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悦行崂山,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留言联系小编,将及时更正、删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J421m0BMH2_cNUgCt-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