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全新题材的《吹哨人》应该改名为《渣男洗白自救指南》

2019-12-08   辣评社

文 | 金桔丁

当知道汤唯推了隔壁《南方车站的聚会》时,我为《吹哨人》小小地期待了一把。

看到另一位主角是看起来与她风牛马不相及的大头哥雷佳音时,我听到了次元壁破裂的声音。

彼时天真的我还好奇这两位能够擦出怎样的火花。

万万没想到……

新片辣评

因为《海洋天堂》和《北京遇上西雅图》而积攒了许多路人好感值的薛晓路再度聚焦敏感题材。

结果却不似前两部一样尽如人意。

甚至可以说,抛弃爱情片转战类型片的她,这一次显然玩脱了。

发源于美国的“吹哨人”制度在西方是一项用以监督政府和企业行为的惯用制度。

所谓“吹哨人”指的就是为使公众注意到政府或企业的违法或不当行为而进行内部举报的人。

已经执导过“孤独症”“海外产子”这样敏感而热议的题材后,薛晓路这次的选材一如既往地大胆且新颖。

《吹哨人》选择了犯罪与爱情双线并行、齐头并进的叙事方式。

这样叙事方式的构建足够将薛晓路擅于感情处理的长处最大化,也能够在缠绵悱恻的同时以犯罪片的悬念和惊险带动观众的情感。

薛晓路意图打开华语类型片的新大门,看似一箭双雕。

然而,从成片上来看,这种方式却导致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犯罪与爱情情节杂糅后导致原本的叙事节奏变得混乱,一次次的重复和交叉打断了观众对故事构建起来的情感体验,阻断了观众和角色的“共情”。

更具毁灭性的是,它撕裂了原本的主题意蕴。

使主题的转达变得突兀尴尬且不知所云,还颇有些强行渲染气氛,拔高思想境界的的嫌疑。

虽然打着“犯罪片”的旗号,影片却更多着墨于主角的感情文戏,使得影片整体的叙事节奏混乱不堪,时而温情拖沓,时而剑拔弩张。

男女主角大篇幅的温吞回忆中重复用惊险的追杀戏强行带动现实中犯罪部分的推进和发展。

之后用刻意的煽情和略显尴尬的台词意图合理化男女主角的出轨事实。

塑造一个具有道德瑕疵和情感污点的平凡英雄、“黑暗骑士”的雷佳音形象。

不得不说,在这样庞大的国际架构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图谱中,得以窥见薛晓路的野心之大。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想要一举打开新大门的《吹哨人》也没有吹出格外高亢的哨声。

本应该聚焦于社会黑暗现实的镜头却用大段的铺垫来叠加一个又一个的谜团,在消解谜团和搭建真相中自顾不暇。

而真正在危机边缘徘徊、被体制和利益遗忘和抛弃的中国城市吕汉和它背后的人民却是寥寥几笔,草草带过。

最为讽刺的是,真正构建起“马珂”的平凡英雄形象正要依靠这个潜在受害的城市和致人疯狂、为利益不择手段的跨国企业的之间的撕扯和对抗。

漫天大雪中举着“魔鬼来了”牌子的老高和跨国企业利欲熏心的高管原本是一组鲜明的迫害与被迫害的人物关系。

因为没有足够影像的支撑而变得模棱两可,没有起到任何揭露社会黑暗现实和体制问题的叙事作用。

这种浅尝辄止的交代使观众很难切身体会到角色的挣扎和煎熬,自然难以共情,也就难以建立起影片想要获得成功非常关键的情感纽带。

除此之外,影片对主角的塑造也引发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一个具有道德瑕疵和情感污点的人能否通过捍卫正义、揭露真相、拯救社会的决心和行动成为一个不被神化的平民英雄?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是能够通过短暂的权衡和思索后快速得出的。

而另一个问题是,如果当这个情境置于对家庭伦理之上呢?

影片给出的答案是,这个出轨偷情,在家庭中堪称懦夫的男人,因为对社会的贡献,对正义和真相的捍卫,重新获得了妻子的谅解和儿子的崇拜,回归了看似美满的家庭生活。

他对妻儿的伤害,对家庭婚姻的背叛竟然轻而易举地就得到了消解。

甚至在道德情感层面上永远的高人一等,多出了一个强有力的、致命的、可以获得原谅的理由。

对于这个答案,我无法认同。

痛仰乐队为《吹哨人》写的推广曲《弯道人生》中有这样一句歌词:

“迎着光向前,我一定会出现,粉身碎骨,也无法拦阻。”

而国产类型片何时能够真正得以窥见光明,度过弯道?

-END-

审核 | 辣蜀黍 编辑 | 茹果

版权归金桔丁所有,辣评社整理发布

转载请联系辣评社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