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老物件里埋藏着历史的侧面,掀开了尘封的回忆。诞生于1938年的《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82年来,《新华日报》承载历史荣光,勇立时代潮头,书写时代华章。随着《新华日报》因改扩建报史陈列馆而征集相关史料和实物的公告发出,我们收到了社会各界朋友踊跃捐赠的实物或提供的线索。一份份珍贵的史料,开启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扬州大学退休教授张振康今年94岁,他一直珍藏着一本通讯员证,那是1950年他在南京畜产公司工作时,《新华日报》发给他的。4月23日,张老先生辗转联系到新华日报社报史馆,捐献出保存完好的通讯员证。
一张通讯员证,保存70年的情
据张振康回忆,这张通讯员证是新华日报社1950年12月31日颁发给他的。当时他在省商业厅下属的畜产公司工作,公司宿舍在南京中山东路51号,离新华日报社很近,常常走路去投稿。那时候,他把稿件直接放进报社传达室的投稿箱,再由保安统一转交到编辑手中。那时候正值抗美援朝,公司会出口一些肠衣、羽毛、皮毡、猪鬃到周边的社会主义国家,光是猪鬃就分十几个等级,可以用于清洗炮管,属于军用物资。在此期间他写了很多职工自愿捐款造飞机大炮和公司出口物资冲破美帝国主义封锁的报道。
张老先生说,报社组织过他们参加通讯员培训班,在老南京充满回忆的工人文化宫里,一些资深的记者、编辑教给他很多终身受用的写作秘诀。新闻有两个要素,一是“真”,一是“快”,这两点时至今日他都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之后的70年,即使辗转在多地工作生活,他始终将这本通讯员证珍藏在身边,如今捐献出来,希望这段与新华日报的情分可以在报史馆里得到延续。
一架钢琴,相识八十载的缘
虽然偶尔要用一下拐杖,但94岁的张老先生至今耳聪目明,思路清晰,说话中气十足。他还即兴表演了一段钢琴演奏,没有曲谱,却弹得行云流水。他和妻子姜述闻相识于中学,直到两人读师范学校时,钢琴课上两人共用一架钢琴,才相恋相知走到了一起。上世纪50年代,两人在南京工作,之后又相继去盱眙等地工作,最后才定居扬州。结婚后相依相伴了数十载的老夫妻感情深厚,本就是中文专业的姜述闻对张振康的写作爱好十分支持,对这本通讯员证也是同样珍视,老夫妻有一个共同的观点,这本小小的通讯员证,陪伴了他们几十年的风雨人生,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一支笔杆,祖孙三代的传承
张振康夫妻重视文化,把两个儿子都培养成那个年代比较稀罕的大学生,小儿子多年来在扬州政协从事宣传工作,靠一杆笔为单位赢得了不少荣誉,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不少作品。因为这份情感,小儿子退休后家里还坚持订阅《新华日报》。正是因为家中订阅了《新华日报》,老先生才能看到报史馆的征集公告,重忆当年的党报通讯员身份。1986年,早已加入民盟的张振康,在退休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天他还向记者展示了1988年获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奖状证书。
张振康大儿子的女儿从南师附中保送至北京语言大学学习法语,如今成了中央电视台外语频道的记者。兜兜转转,祖孙两人竟成了新闻事业的同路人,张振康为孙女自豪,也对她谆谆教诲:既然做了一名记者,就要忠于新闻事业,做一名合格的时代记录者。
本报记者 傅秋源文/摄
如果您有征集线索,请拨打电话:
025-58682808 025-58682810
来源 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