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去网吧是我哥带我去的
我一年级,他三年级
一小时5块还是7块记不住了
就记得回家后那顿“男女混合双打”挺疼的
——来自一名曾经的“网瘾少年”
网吧承包的青春
1996年5月,全中国最最时髦的上海有了第一家网吧,由一群大学生联合创办,网吧名字也是透露着一丝中二气息,名叫“威盖特”。
50台“大屁股”电脑,128Kb的网速,只能玩局域游戏,这种00后完全想象不到的低配,居然每小时收费40块钱。要知道,那时父辈一个月的工资也就几百块。然而高昂的收费依旧无法阻挡慕名前来体验的人们。
谁也想不到,“网吧”这一模式,即将席卷全中国。
1996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是20万;在互联网火速发展、网吧遍地开花的催化下,到了1998年,这个数字变成了890万,翻了将近45倍。
2000年后,人们来到网吧的主要目的逐渐往游戏靠拢,红色警戒、帝国时代、星际争霸尤其受青睐。
由于当时网吧行业并没有明确的管理规范,常常有青少年沉迷其中,于是就有了开头哥哥带弟弟去网吧那一幕。游戏、网吧被家长们深恶痛绝,男孩子们却深深为之着迷。5块钱一小时的网吧,就算坐着塑料凳,也能全神贯注玩一天。
去网吧已经成为习惯
单机游戏逐渐被众多网络游戏取代,其中最先火爆的游戏便是《传奇》,早在十几年前的最大同时在线人数就达到65w,不夸张的说,去网吧打游戏的人一半以上都是在打《传奇》,每个玩家的梦想就是征服所有人,成为沙巴克的城主。
另外一个巨头就是《魔兽争霸》了。国外游戏精美的画质和音效也带动了网吧设备的进化。打游戏要流畅,处理器和显卡升级了;视野要大才够爽,于是14寸纯平显示器开始变大到17寸甚至20寸以上;长时间打游戏要坐得舒服,那就给配备沙发。
每天花个20多块上俩小时网,去工会里签到做任务,跟游戏里的伴侣一起趟趟地图,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
打游戏更自由了,但感觉已不在
随着宽带走进千家万户、个人笔记本电脑的普及,相对于网吧嘈杂的环境,人们更喜欢窝在家中打游戏,住宿舍的男孩们更喜欢戴上耳机与队友“开黑”。
网吧老板们慌了,开始对网吧进行进一步升级,让网吧不仅仅可以玩电脑,更添置了现磨咖啡、奶茶、西点、休息、办公等新服务,从此也有了新名字:网咖。
设备条件和人工服务已经不是问题,可是当初那些在网吧的男孩们,却找不回曾经在网吧里打游戏的感觉。网吧的烟雾缭绕和人声嘈杂他们并不怀念,值得怀念的是跟伙伴们一起打boss、刷副本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