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人抱怨:随着年龄增大,自己的“强迫症"越来越频繁了。比如,经常担心门没锁好而反复推门,担心电源没关好返回家里看,经常怕手没洗干净……现实生活中,人们常把爱干净、检查门锁、做事小心谨慎、按部就班、追求完美、拘谨多疑等表现自动归类到“强迫定”范围内,另外一些行为也被贴上了“强迫定”的标签,如购物癖、收藏癖、手机强迫症、熬夜强迫症……这些行为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强迫症呢?
强迫症是怎么回事
在医学上,强迫症是一种以慢性、波动性发作为主要特征的严重致残性精神障碍,好发于青壮年。患者往往出现无法控制的强迫思维、动作,其突出特点是控制不住“要去做”“要去想" (专业术语中叫“自我强迫”);同时,患者明白地知道做这些事、想这些事毫无意义(专业术语称为“反强迫" )。这两种矛盾的意念同时存在,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冲突,患者会感到极度焦虑和痛苦,并且会陷入进一步的 “强迫"中。
强迫行为和思维不等同于强迫症
出现强迫行为和思维,如担心手没洗干净而反复洗手、怕门没锁好而反复推门等,并不意味着患有强迫症。只有当其明显、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时,才能诊断为强迫症。
以下是一个真实病例,因患者的强迫行为严重影响正常生活,被诊断为强迫症。
小李33岁,是一名小学者师,她工作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然而她却忍受着令人难以理解的痛苦——她对于污染和细菌有着 超乎寻常的恐惧。比如,即便只是接触了上公共厕所的人,她都一直担心自己会染上性病。这些念头让小李的生活变得“一团糟”,因为她总是认为自己被污染。为了保护自己,她会随身携带酒精棉球,经常使劲用它擦手;回到家,她会立刻脱掉身上的衣服,花数个小时反复洗澡,直到筋疲力尽为止。小李非常痛苦,觉得自己生活得很累,甚至只要离开家,她就觉得是“不安全"的,生怕自己“被污染",甚至产生了离职的想法。
实际上,生活中大家津津乐道的“强迫症”往往并不等同于精神障碍中的“强迫症"。如果实在担心自己患病,最好咨询下精神科医生。
缓解焦虑是“王道”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生活中的所谓强迫症,包括反复性思维和动作等,往往是焦虑引起的,可能是压力太大,需求太多,或情绪太紧张的表现。因此,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缓解焦虑,
尝试新鲜事物
换一种发型,听一首新歌,买一条新裙子,在“抖音”上学一个新菜……稍微改变一下自己,就会感受到世界充满了无数的奇妙,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
与大自然来次亲密接触
空旷的田野、山间的小路、涓涓的细流、汹涌的波涛、巍峨的高山、绵延的小……大自然中的这些美景,无一不令人心旷神怡。
研究发现,人置身于大自然中时,会显得格外心平气和、精力充沛、心胸开阔,焦虑心情自然会消失。
学会“断舍离”
断掉一些纷繁复杂的念想,舍弃一些“鸡肋”甚至是“糟粕"的事物,断掉一些不那么必要的需求,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并不那么复杂,你已经拥有很多。
处理好日常的事
早睡早起,饮食规律,保证高质量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照顾好身体,控制好情绪,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做一些合理的调整,你会发现自己身心都变轻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