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出现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惊、夜哭、多汗等症状不是缺钙引起的,可能是因缺乏维生素D引起的,让我们今天一起了解一下宝宝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维生素D。
维生素D,脂溶性维生素中的一种,最大作用就是维持人体内钙的代谢平衡以及骨骼形成,它能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使钙从血中沉着到生长快速的骨骼内,使骨质变硬。如果缺乏维生素D, 身体内的钙不易被吸收和利用,也就是说缺少维生素D是“因”,缺钙是“果”,只要维生素D补到位了,钙才能更好被吸收。维生素D也是一类重要的免疫功能调节剂。它能调节宝宝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分化、成熟和功能,缺了维生素D的宝宝更容易产生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哮喘、1型糖尿病、食物过敏等。
宝宝维生素D从哪里来?
第一, 适当晒太阳 经常让宝宝在户外活动。春秋天,你可直接让宝宝在太阳下,夏天在树阴下,使宝宝的皮肤经常接触紫外线。紫外线照射,可促进皮肤内贮存的7-脱氢胆固醇,经光化学作用转化为维生素D3。太阳光照射,可使皮肤贮存维生素D3备用,不会使维生素D过量。因维生素D的合成受到日照水平、经纬度、季节、气候、空气污染等影响很难达到宝宝生长发育的需要,所以通常额外补充维生素D。
第二, 食物和维生素D制剂的补充 食物中除海鱼的肝脏含一定量维生素D外,乳类(包括人乳和牛奶)、蛋黄和肉类中含量均很少,谷物、蔬菜和水果中几乎没有,婴幼儿每天从天然食物中摄取的维生素D不能满足他们发育的需要。最常见的维生素D的补充就是VD制剂。
中国人维生素D缺乏率:
北纬35度以北地区(黄河以北):58. 7%
北纬25-35度的中部地区(黄河与广东之间):10%
北纬25度以南地区(广东、海南):很少
总体:缺乏39.3%,不足32.4%,充足28.3%[1]
张家口城区0-6岁儿童维生素D营养不足的占17.03%,营养缺乏及严重缺乏的占2.77%;
2012年广州地区25295例儿童维生素D不足的占13.22%,且缺乏与年龄呈正比,三周岁以上儿童缺乏最严重;
2010—2012年调查中国内地31个省34个大城市和41个中小城市的1 027名孕妇维生素D水平,孕妇维生素D缺乏率(包括缺乏与严重缺乏)高达74.3%(763/1 027)[2];
综上所述,维生素D易缺乏的情况:
(1)婴幼儿、孕妇、老年人等需求量高的高危人群;
(2)北方人(纬度高,阳光中紫外线较弱);
(3)光照不强的冬春季,雾霾天等空气污染严重地区,工作起早贪黑或喜欢宅在家里而缺乏户外活动,缺乏阳光照射或过度防晒而未补充足够维生素D的人群;
(4)肝肾疾病及胃肠道疾病患者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和利用那个。服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钠等药物,加速维生素D的分解代谢;
(5)饮食不规律者,易造成营养摄入不平衡,易造成维生素D摄入不足。
维生素D缺乏是通过检查血清25-羟D水平来确定的,在健康儿童中不做这项筛查,只有存在以下高危因素才推荐:
o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未补充维生素D 800IU
o6个月以上的纯母乳喂养未补充维生素D 400IU
o生长迟缓、粗大运动发育迟缓
o血清生化指标异常(碱性磷酸酶、血清磷)
o慢性肠炎腹泻患儿
维生素D缺乏的诊断标准?
o主要指标:血清25-羟维生素D浓度
o次要指标: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
o这项指标用来综合评估成人患者的维生素D缺乏,儿童一般不需要。
维生素D的需求量?
维生素D是我们终生需要补充的,国内和国外的指南都推荐从出生至少补充到2岁,之后需继续关注维生素D摄入量直到18岁。
母乳喂养的宝宝
母体带来的维生素D仅能够支持宝宝2个星期的需要,而母乳中维生素D的含量很低,所以自出生起数日,最迟出生后第15天就应该开始服用补充剂了。每天400国际单位,这个剂量要持续喂到1岁。
1岁之后,维生素D的需求量达到每日600国际单位,但随着这个年龄户外活动也增加了,需由医生综合评估宝宝的活动和饮食,来确定接下来的口服剂量。
配方粉喂养的宝宝
配方粉中添加有维生素D, 一般默认每天吃够1000ml配方粉的宝宝是无需补充维生素D的。但如果饮奶量达不到1000ml,依然推荐额外补充维生素D。
早产儿 低体重儿 双胞胎
早产儿(<37周)、低体重儿(出生时<2.5公斤)、双胞胎,这些宝宝从妈妈那里获得的维生素D更少,生长却更为迅速,因此维生素D补充量为每天800 IU,3个月后可以改为和正常宝宝一样的每日400 IU。
老年人
对于存在骨质疏松的老年人,至少要每日服用800-10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才能满足日常所需。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对于维生素D缺乏症,医生给予的初始治疗剂量可以远远大于这个表格的日耐受量而不用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