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石龙沟村,位于万第镇政府驻地,206户、543人,耕地面积1200亩。
走进石龙沟,街道两旁的鲜花盛开得姹紫嫣红,碧绿的丝瓜顺着支意的拐角处,一棵高大的银杏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一面面文化墙上绘有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头像和语录,极具特色。
沿着宽阔的水泥路向西而行,路北有一条宽约一米多的胡同向北板路西侧,一座石头垒成的院墙和三间瓦房出现在眼前。这是一座老旧的房屋,门楼旁的墙壁上挂着“石龙沟村13号”的门牌——这里是胶东农村第一个党支部。
1927年11月,在上海暨南大学读书的共产党员李伯颜经上海党莱阳开展党的工作。1927年12月李伯颜到达济南,找到在山东军阀张宗昌举办的学校炮兵系学习的同乡知己、共产党员孙耀臣,并与中共山东省委接上关系。省委指示他俩回乡后迅速建立党组织,开展农民运动,发展武装力量,建立本地区苏维埃政权。
1928年1月,李伯颜来到万第镇水口村,与共产党员宋海秋等人接上关系,2月,派宋海秋到石龙沟村,成立中共石龙沟村支部委员会,这是烟台市农村第一个党支部。
在石龙沟村西的桥上,有两座石碑并列而立,一座是村碑,一座石碑上刻着“莱阳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的字样,立碑时间为1996年6月。
石龙沟的经济发展一度滞后,2015年,因经济薄弱被定为省级贫困村。村支部带领群众立足村情实际,理清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15年底,村流转土地810亩,村党支部引领注册成立万第镇宋言种植专业合作社,书记宋言任理事长。合作社积极引进莱阳市宏润食品有限公司,通过土地租赁和项目收益分红。
合作社采取以士地、资金、土地经营权等形式入社,经营户社员30户10户、土地入社社员70户。入社社员享受由合作社争取的水利、交通、种和果品销售等各种优惠政策。合作社盈余分配,集体与社员各占百分之五十,社员主要按照土地、股金、交易量相结合的方式分配百分之五十的利润。
三个基地的建立,为周边群众带来福音,近年来到基地务工人员年均200人,通过土地流转、务工这两项,务工人员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石龙沟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2017年,石龙沟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6万元。2018年,石龙沟被确定为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百村示范行动示范村。
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石龙沟村党支部又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群众上。党支部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村庄全方位的硬化、亮化、美化,为村民提供了优雅舒适的居住环境。其中,硬化村内街道4万平米,建设了200平方米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及800平米的健身广场,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修建了通往王宋村、东诸麓村、西万第村的连村路;在山上打了两口200多米的深井,将自来水管道安装进农户家中;村庄路灯、监控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以往闭塞的石龙沟如今四通八达。沿着迂回盘旋的水泥路驱车到山顶,无限风光尽收眼底,红瓦绿树山峦叠嶂。流经村前的富水河赋予石龙沟水的秀美,村东南的马山巍峨突兀,为石龙沟增添了山的雄伟。
下一步,石龙沟将紧紧抓住示范村创建的机遇,党支部牵头拟再流转土地100亩,投入资金130万发展秋月梨基地,在梨苗幼期套播丹参,拓宽壮大集体经济渠道。计划到2020年集体收入达到26万元2022年果树进入盛果期,集体年收入达到41万元以上。
回溯历史风云,涵养时代精神。石龙沟人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实现了从省级贫困村到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百村示范行动示范村的蝶变,创造着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作者:刘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