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并赋有改造它的使命。
——高尔基
孩子的幼年时期,非常的短暂,但是对孩子却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尤其是0-3岁这段期间,是宝宝大脑发育最快速、最活跃的一段时间,在这期间,父母的教育决定了宝宝大脑能开发到何种程度。
孩子这时候的潜力是无限的,做家长的一定要抓住这个绝好的时机对孩子进行开发和锻炼。错过这个时机之后也许后面再如何努力也不如现在能达到的效果好了。
而培养孩子的“综合实力”最好的方法便是玩。父母与孩子多玩游戏,是锻炼孩子的手脑协调能力与智力开发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
有一次,小新将一个小板凳放在沙发上,我当时并没有阻止,因为我想知道这个小家伙将要干什么。
原来她拿了一辆玩具车自言自语道:小车要过隧道了。
哇!我瞬间觉得家里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游戏的道具。在观察了一会儿后,我也加入了这个小车过隧道的游戏,并且将这个游戏展开了,最后的结局是排队通行的小车中有一辆掉下山崖(沙发的尽头)了。
在整个游戏中,我感受到了孩子的世界太不可思议,当我们与孩子在一起玩时,孩子的思维也变得发散爆发。
2007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幼儿时期玩得比较足够的孩子,到了5岁之后他们的智力要比对照组的孩子高出许多,在问题解决能力上表现更加优秀。
但往往现实中,许多父母都不知道如何与孩子“玩”,除了简单的抱着孩子逗一逗,给孩子读读绘本,其他时间大多数都是让孩子自个玩玩具。
其实,与孩子玩游戏,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玩法,宝爸宝妈们不妨试试与孩子玩这些游戏。
0-1岁宝宝
0-1岁的宝宝,大多数处于躺、坐、爬的肢体发展阶段,这时候主要可以锻炼孩子的视觉、听觉这两个主要的认知能力。我提倡在婴儿期(0-1岁),爸爸妈妈以“身体接触类游戏”和“感官促进类游戏”为主。
1.骑马唱歌
玩法:将宝宝放在妈妈的膝盖上,面向妈妈,然后扶稳宝宝。妈妈一边唱着儿歌一边上下运动腿部让宝宝的身体随之起伏,脚部动作配合儿歌有节奏的发出“咯噔咯噔”的声音,让宝宝感受到开心的氛围。
目的:培养孩子的韵律感与节奏感。
2.躲猫猫
玩法:父母与宝宝面对面后,用丝巾遮住自己的脸,假装躲起来,接着突然打开手露出脸,并发出平时可以逗笑宝宝的声音让宝宝开心(音量与动作适当即可,勿造成惊吓反应)。再把丝巾放在宝宝脸上,看宝宝是否会自己拉下来笑。
目的:发展宝宝的“物体恒存概念”,也就是让宝宝形成“暂时看不到的人物或物品其实并没有消失,它还是存在的,只是暂时看不到而已”的概念,建立宝宝的安全感。
3.照镜子
玩法:父母抱着宝宝照镜子后,带着宝宝的手探索、触摸、认识自己的五官和身体,并且给予声音的连结,比如摸鼻子时,告诉宝宝:“这是鼻子!”;举起宝宝的手时,然后说:“举举手!”。
目的:增加宝宝对身体部位和动作的语音联结与画面感应,探索自己身上的各个部位:眼睛、鼻子、手部等,是宝宝日后自我认同发展的基础。
4.抓玩具
玩法:把发声玩具放在宝宝面前引起宝宝注意,然后再把玩具挪动到宝宝伸手可以拿得到的地方,鼓励宝宝抓取玩具,拿到后记得要鼓励宝宝哦。
目的:锻炼宝宝的手部肌肉与手眼协调能力。
儿童是天生的游戏玩家!父母们只需提供游戏的环境与氛围并给予引导,不必去购买很多玩具,因为在0-1岁这个时期,身体就是最好的游戏道具!
1-2岁宝宝
1-2岁宝宝已经开始学会走路了,也会牙牙学语的开始说话。这时候,主要是锻炼孩子四肢肌肉,促进孩子身体协调发展,可以围绕孩子爬、走、跑与手眼协调与孩子进行游戏。
1.高高矮矮真有趣
玩法:大人喊口令:“变高!”同时宝宝一起踮起脚尖,伸直身体,举起双手,人变高了很多。
再喊:“变矮!”蹲下,弯腰低头,双手抱住膝盖,身体变成一个球形,变矮。
喊口令时,开始要慢一些,大人要帮宝宝纠正姿势,姿势正确后口令可以加快。
游戏目的:训练宝宝肢体协调与语言表达能力。
2.玩具小配对
玩法:准备几种玩具、玩具照片、小篮子。妈妈每次拿出一种(或以上)玩具照片给宝宝看,请宝宝在玩具堆里找出照片中的玩具后,放入玩具篮中。
目的:锻炼宝宝的视觉认知能力与记忆能力。
3.手心手背
玩法:这个游戏适合爸爸、妈妈和宝宝在家里一起做;爸爸发号施令:“手心。”大家把手心向上,宝宝如果不会可以让他看着妈妈,模仿着把手心翻向上;
爸爸再发号施令:“手背。”大家又把手背向上;先练习几次,以后谁做错了,就让谁来发号令;
若宝宝说不出来,可以用手来表示号令,让宝宝有带动游戏的积极性。
目的:训练宝宝听觉以及手脚协调的能力。
4.拉手围圈圈
玩法:爸爸妈妈带宝宝手拉手拉成一个大圈,然后跟着播放的音乐走,也可以边唱儿歌边随着节拍走;
唱完一段另起一段时向反方向走。如果家里来了亲戚,如爷爷、奶奶等也可以让他们加入这个游戏;
目的:锻炼孩子的肢体韵律感,同时让孩子感受到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
孩子到了2岁,就是一个会走会说话的小精灵,这时候,你会发现:孩子真的太可爱了!所以,在与孩子玩乐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孩子也能让父母们沉浸在幸福当中,切切实实感受到孩子的成长。
2-3岁宝宝
这个阶段的宝宝,在身体平衡方面已经能很好的掌握,并且对一些有较高难度的动作都可以试着去把握了,如用剪刀剪纸、上下楼梯、骑脚踏车等。这时候,可以开始与孩子尝试一些有难度的游戏,着重在思维、逻辑方面,锻炼孩子的认知能力。
1.数字接龙
玩法:为宝宝准备1~5的数字卡片,教他用数字接龙,按1~5的顺序一个一个接下去;
例如,2接1,3接2,4接3,5接4,让宝宝在桌上摆出一条长龙,使他有成就感。宝宝在摆数时,有必要让宝宝把数字念出声音来,以便加深记忆。
目的:通过数字接龙,让宝宝对数字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并且 对数字的连续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2.剪纸游戏
玩法:妈妈先在一张方形纸上画好图,如圆、长方形、半爱心等;把方形纸两个边对折,使纸变成长方形,让宝宝沿着图形小心剪开,一面剪一面让宝宝猜,打开后会变成什么;
宝宝在剪开的过程中,慢慢想像打开后的样子。后期也可以让宝宝自己画自己剪。
目的:训练宝宝对图形的形象思维能力、观察力以及专注力。
3.归类游戏
玩法:妈妈举起5个手指,每个手指代表一种东西,让宝宝找出5种中哪一种与其他4种不相同;例如:
哪样不能吃:香蕉、鸭梨、桃子、碗、橘子。如果宝宝指着无名指(碗),算对;
哪样不能穿:大衣、娃娃、毛衣、帽子、鞋。如果宝宝指着食指(娃娃),算对;
哪样不用煮熟吃:扁豆、茄子、洋白菜、冬瓜、西瓜。如果宝宝指着小指(西瓜),算对;
什么车不会跑:风车、火车、汽车、货车、自行车。如果宝宝指着大拇指(风车),算对。
爸爸每说一种时,就指着对应的手指,让宝宝容易指出不同类的东西来。
目的:培养孩子听、看多方面的思维逻辑能力,对物品的认知有了深刻的理解。
4.听声找物
主要目标:培养倾听习惯,感知分辨不同的声响。
活动材料:铃铛、豆子、小球、小木棍等,易拉罐、胶条。
玩法要点:
1)家长和宝宝一起把铃铛、豆子、小球、小木棍等,分别放入不同的易拉罐内,用胶条封口。每放一种让宝宝摇一摇,听一听它们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2)打乱易拉罐放置顺序,让宝宝找一找,小铃铛在哪里,豆子在哪里……再倒出来看看对不对,引导宝宝通过声音几判断。
在家里,家长可引导孩子敲一敲家里的物品;带着宝宝外出时,听一听街上的汽车声、公园里的鸟叫声,充分感受各种声音。
除了这些亲子互动的小游戏,父母也要记得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给孩子买一些积木、拼图等可以锻炼孩子思维、手眼协调能力的玩具。
《游戏力》的作者科恩说:“从父母与婴儿第一次深情的目光对接开始,游戏就成为联结亲子关系的一根纽带。”
陪孩子一起体验游戏的乐趣,让孩子在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与父母的情感联结也得到了很好的升华。所以说,游戏就是增加孩子与父母亲密度的,最简单、最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