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一部叫做《敌后便衣队传奇》的电视剧。在这部电视剧中,有一位名叫"马洛"的八路军战士,他研发出了一种"包子雷",不仅能吃,还能炸!
但是稍有常识的人知道,包子一扔就爆炸的事,未免太过荒唐。因为地雷是需要引爆装置的。
地雷起源于中国,在1130年金兵攻打陕州时,宋军使用埋设于地面的 "火药炮"给金军以重大杀伤,这是人类历史上使用地雷的最早记录。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科技进步,人类发明了各种烈性炸药和引爆技术,使地雷向制式化和多样化发展,从而诞生了现代地雷。
地雷本身是一种防御性武器。然而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和根据地群众发挥聪明才智,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将地雷战发展成一个完整的战斗体系,并与地道战、麻雀战 并列,成为敌后人民战争代表性的战斗方式。在斗争中,也涌现了一大批咱们自己的"土地雷专家"。石成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石成玉1903年出生在河北省永年县随家营村的一个农民家庭,8岁时就跟父亲打铁,与其他铁匠不同的是,由于他对什么事情都有一股钻劲和,有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七七"事变之后,日军侵占华北,石成玉的家乡也被鬼子占领。石成玉亲眼目睹了敌人的残暴罪行,他恨透了日本人,但是赤手空拳怎么能够为乡亲们报仇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石成玉在河里捞到几枚国民党军队撤退时丢下的手榴弹,但是由于长久浸水,这些手榴弹已无法使用了。石成玉把手榴弹拆开,反反复复的研究,这些手榴弹居然被他修好了。
为了试验修好的手榴弹的威力,石成玉带着几颗手榴弹,在公路上伏击了鬼子的一辆汽车。随着手榴弹的爆炸,好几个鬼子们当场被炸死,其他的鬼子也被炸得喊爹叫娘。石成玉的心里,别提有多痛快了。
石成玉用手榴弹袭击鬼子的事,还是被汉奸们举报了。鬼子四处搜捕石成玉,石成玉于是投奔了八路军。
根据石成玉的特长,组织上将他安排在一二九师修械所工作,主要工作内容是研制地雷。
地雷是一种相对简单、对材料和生产设备要求不高的武器。太行山区有煤和铁矿资源,当地群众有传统的土法炼铁技术,为石成玉研制地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虽然石成玉之前从没有接触过地雷,但他就是凭着一股子韧劲,用首长给的一张挂图,与战友们一起集思广益,硬是浇铸起一个20斤重的地雷壳体,然后安上雷管,装上炸药,居然成功了。
只不过,当时我军极度缺乏地雷必须的黄色炸药。地雷所需的黄色炸药,只能从敌人手里缴获,或者从未爆弹里拆卸,再或是通过秘密渠道采购。而且,到手的有限的黄色炸药必须用于更为急需的炮弹和手榴弹上,所以地雷里面只能装填威力较小的黑色炸药。
由于黑色火药爆炸力弱,制造出来的地雷杀伤力并不太强,怎么办呢?石成玉想了个办法,那就是将地雷的铸铁壳做大、做薄,填入更多的黑色火药。这样做出来的地雷要比制式地雷重三四倍,威力虽然比制式地雷略差,但也能满足杀敌的要求。
生产铁制雷壳 ,需要做模具,翻砂,化铁水浇注,而这些机械在当时的根据地十分奇缺,无法大量生产雷壳。石成玉又想了个办法,把只要是能装火药的密闭容器,如洋铁桶、瓦罐,甚至尿壶都用来当雷壳。他还把碎铁片、铁钉混在火药里,增加地雷的杀伤力。经他之手做成的这种土地雷,威力能达到制式地雷的六成,较好的解决了土地雷的杀伤力问题。
但是,根据地的洋铁桶、瓦罐也是有限的,这些坛坛罐罐根本不能满足生产地雷的需要。而制造这些坛坛罐罐也是个技术活,不仅要有陶土,还必须有专业设备和专业人才。石成玉想来想去,想出了把石头掏空做雷壳的好办法。
用石头制成的地雷便于伪装,且因为不含金属,日军探雷器材无法发现,爆炸后飞溅的碎石杀伤力很大。因此,石雷最受大家的欢迎。石成玉又和战友们一起,把造石雷的方法编成歌谣:"一块青石蛋,当中钻个眼,装上四两药,安上爆发管,黄土封好口,线子在外边,事先准备好,到处都能安。"
抗日战争中,石成玉和他的修械所,不断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地雷的引爆方式上不断创新,先后制造出了拉雷、踏雷、绊雷、夹子雷、胶皮雷、子母雷、梅花雷、头发丝雷、马蹄雷、飞行雷、水雷、三角雷、蝎子雷、鱼钩雷、天雷、洞雷、钓铒雷、丁字雷、通电雷、空中绊雷、虚实连环雷等不同品种,令敌人防不胜防。地雷这种武器有效地打击了敌人,大震了八路军的声威。
无处不在的地雷让日军的机动能力大幅下降,到抗战后期,地雷战已经发展到主动出击阶段。抗日军民甚至将地雷埋在日伪据点附近,将敌人困守在据点里,不敢轻易外出。
在把主要精力放在研制地雷上的同时,石成玉还按照上级首长的意图,发明了一种用麻绳代替木柄的手榴弹,被同志们亲切的称为"马尾弹"。这种手榴弹拴有一条长近半米的麻、棕制成的绳辫,使用时用手握住绳辫末端,抡圆后甩出,弹体在空中飞行时绳辫拖在后面,能确保弹体前端着地发火。
1944年,抗日战场上急需一种烟幕弹和指南针。石成玉又用雄黄和臭油制成了烟幕弹,用磁铁制成了指南针。他还改进了炮弹的焖火技术,使炮弹的产量成倍增长。
石成玉的一生,都献给了我军的军工事业。在军工生产的过程中,为试制各种弹药,他先后数次负伤,身上留下了大大小小无数伤疤,妻子和弟弟也牺牲在军工战线上。
1940年前,抗日根据地兵工厂只能利用旧弹壳,重新装药,难以满足前线作战需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石成玉和战友们又投入到子弹材料的研制上。虽然他们已经掌握了制造硫酸、硝酸、硝化棉的技术,但要自制子弹必须要有黄铜,而这正是当时最缺的。
石成玉和军械所的战友们经过反复试验,采用蒸馏、冲压、成型等一系列工艺流程,最终将杂铜和铜钱制成子弹壳,并于1943年秋率先生产出全新子弹。这是石成玉一生中最引以为傲的时刻,也是命运对他多年沉浸军工生产和研究的褒奖。
1982年,石成玉逝世,终年79岁。这位八路军的"土地雷专家",一生为党的军工事业奋斗,把自已全部的光和热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人民兵工事业,书写了中国革命史和人民兵工发展史上的一段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