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成一道闪电:F-35战斗机研制发展始末

2019-05-20   纸上的宣仔

1997年,洛克希德·马丁和波音公司被同时选中竞标下一代美国海军、空军、陆战队联合攻击机项目。联合攻击机,Joint Strike Fighter 简称JSF,是继Advanced Tactical Fighter 计划后的另一个四代战机项目计划,旨在研发一种更加便宜,保养更简单,多用途性更好的战机/攻击机。

在之前80年代的ATF项目中,本来是有海军型号的规划的。但由于F-22过于娇贵,更难伺候,对地/对海打击效率低下的问题,海军并不稀罕它,导致F-22猛禽的舰载型最终泡汤。而空军手上有一大票F-16单发战斗机/攻击机,以及A-10攻击机,用F-22替换根本换不起。陆战队则希望的是拥有一款可以垂直起降的隐形战机。此次JSF计划,就是综合了空军、海军和陆战队的各种要求,并拉动了多个盟友国家一同参与投资和开发,希望能够搞出一款通用性和普适性强,同时便宜又皮实的战机。

在这样的要求下,JSF不可能再像F-22那样,拥有轻盈修长的身躯,不计成本的用料。F-22采用了高达40%比例的钛合金材料,这种土豪的做法不可能在JSF上重现;此外,F-22为了超机动能力,机身截面积有限,同时弹舱又不够深,这导致对地任务上F-22非常弱鸡,弹舱内只能携带4枚1000磅的制导炸弹,极大限制了任务场景。所以JSF一开始就明确要求能够在弹舱内装下2000磅的炸弹,同时还能再带2枚空空导弹用于自卫。

F-22弹舱内只能装下2枚GBU-32 JDAM炸弹,对地能力较差

对于洛克希德·马丁来讲,其实很早就在布局JSF的技术攻关。1991年,洛克希德·马丁花了4亿美元从俄罗斯买来了Yak-141垂直起降飞机的垂直起降技术专利,这样就很好的兼顾了陆战队提出的短距起飞起飞/垂直降落攻击机的需求。

被选中为竞标方之一后,洛克希德·马丁找到了诺斯罗普·格鲁曼和BAE以及普惠为搭档,一同推出了自己的方案X-35A。X-35A于2000年10月24日于加利福尼亚州首飞,之后又被改装成X35B;12月,X-35C首飞。

X35A首飞

X35C首飞

X35B的垂直起降方案,用的是苏联Yak-141方案,这前面已经说过了,它在机背单独增加了一台小型升力风扇,并在两侧机翼增加了两个排气口,加上向下偏折90度的发动机尾喷口,形成了4个“支撑点”,也就是通过4个排气口同时向下喷气来实现平稳的垂直着陆。


F-35B垂直降落示意图,3个排气口排出冷空气(蓝色),尾喷口排出的是高温气流


X35B的喷管90度转向机构

需要说明的是,F-35B升力风扇本身是不产生动力的,它依靠一根转动轴于发动机输出轴通过减速齿轮相连,将发动机的轴功率直接传动至升力风扇产生升力:

升力风扇示意图

X35也采用常规布局,但它的外形比起F-22,要“胖上”许多,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机身更“厚”。其实这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军方明确要求要在弹舱内装下2000磅的GBU-31炸弹,为了能达到这一设计指标,F-35的弹舱几乎抠到了后背,并导致机背有很大的隆起,进一步导致了飞行阻力的增加。

F-35的弹舱,装2000磅炸弹的时候还可以装一枚AIM-120D

波音这边则和麦克唐纳·道格拉斯以及通用搭起了X32验证机的研发班底。2000年9月,X32A开始它的首次飞行。这个家伙的外形比F-35还要夸张的多;它太胖太丑了,过于不协调的外形不免让人对它的性能产生怀疑。其采用了翼身融合的三角翼设计,为了节省成本用的是一整块的结构,采用复合材料;进气口被设置在了机腹下方,巨大的进气口看起来好像一个咧嘴大笑的表情,这显然带来了阻力增大的问题。此外,X32虽然是类似DSI进气道,但发动机叶片清晰可见,隐身性能很值得怀疑。这款外形肥胖笨重的战机,虽说用的是F136发动机,但是机动性还不如F35;说是取代AV-8B、A-10这样的纯攻击机尚且凑合,若说是可以取代F-16,别说军方不信,怕是波音自己也不信了。

所有角度里只有俯视角度好看点

除此之外,X32的机鼻形状,对雷达的性能也会造成很大限制,这种形状的机鼻雷达孔径是远不如X35的。

X32的垂直降落方案,采用的是与X35不同的方案。它并没有像X35那样使用升力风扇,在机身多处开孔,通过发动机尾喷口产生的高温燃气通过管道从机身各处的6个喷管喷出,这与鹞式战斗机的垂直降落方案相同,相对比较低效。

X32垂直降落过程

X32B于2001年3月完成了首飞。然而在2001年12月国防部宣布的竞标结果中,X35大幅优势领先X32获得竞标。在美国军方看来,X35的飞行性能大幅领先X32,而且X32在测试中并未完成垂直降落,证明其垂直降落方案有缺陷;此外翼身融合的三角翼达不到海军对机动性和负载的要求。此外还有很多小问题,但最致命的还是这几个问题。

X32的YF136变循环发动机,这个是为数不多领先X35的地方,可惜随X32一起下马了

虽然F-35在2001年中标,但真正第一台量产型F-35下线要等到2006年2月了。随着后面F-35A、B、C三型战斗机的试飞和测试,越来越多的问题被暴露出来。最初JSF的计划,是用一款基本设计打遍海军空军和陆战队,三种分支机型零件互换率达到70%,然而洛克希德·马丁进一步深入测试才发现,这是打了嘴炮,要想让三种机型完全发挥各自的功能,根本不可能用通用零件实现。于是,零件的通用型最终降到了20%。这意味着除了气动构型的设计是共用的,其他差不多相当于是完全3种飞机。面对军方的指责,洛马也很干脆,就这玩意,爱要不要,看看你们提的需求!

截止目前,F-35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交付了330架。到今年2月,海军也宣布F-35C形成了初始战斗力(initial operational capability),F-35全系终于开始堪当大梁。然而,面对后起之秀的中国歼20和俄罗斯的Su-57,一开始就是多方势力妥协出来的F-35能否确保绝对优势?恐怕只有洛克希德·马丁自己知道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