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这头”“我要那头”,在隆阳区瓦窑镇伟农养殖合作社基地内,人声鼎沸,夹杂着牛叫的声音,热闹非凡,争来抢去好不热闹,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企业与农户合作分散养殖能繁母牛发放现场,正在向农户发放第一批能繁母牛,这是自2018年云南省工信厅驻瓦窑镇大蒿村以来,在大蒿村推动发展的第三个产业了。
大蒿村海拔1726米,年平均气温21℃,气候宜人,山清水秀,一年四季鸟语花香。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美丽村庄,却是一个深度贫困村,共有148户建档立卡户。如何把这样一个“美丽乡村”转变为“美丽经济”,让村民腰包“鼓”起来,心情“美”起来,是云南省工信厅驻村工作队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工作队迅速沉下身子,经过摸村情、听民意、想办法,带领全村走上了“个性化定制”产业发展道路。
根据资源禀赋个性化定制产业。大蒿村共5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地势、气候、产业基础都有差异,如田坝自然村地势平坦,大部分农户曾经养过蚕桑。小蒿自然村地势较高,多山且草木茂盛,水源丰富,特别适合中草药种植。此外,养牛的农户较多,发展养殖具有很好的基础。经过多次调研,工作队决定根据两个自然村情况,着重发展蚕桑、中草药种植、能繁母牛合作分散养殖等产业。
根据市场发展个性化定制平台。有收益才有动力,种得出来必须卖得出去。为了让农户放心种养殖,工作队经过严格筛选,在双方自愿、合作互利基础上,挑选了保山市市场效益好、发展潜力大、技术强的几家企业,为农户提供种苗、技术指导,与农户签订保底价回收协议,减轻了贫困户经济负担和投资风险,保证农户实实在在的利益。
根据贫情个性化定制发展模式。许多贫困户是因病、因残等致贫,根本没有劳动力,给物给钱都不是长久之计,有些年纪较大,外出务工没人要。根据这一情况,工作队探索建立了“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帮扶模式,成立隆阳区元达养殖合作社,让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依靠企业带动、合作社管理、政策支持,都能参与到产业发展当中。
一年多来,省工信厅共扶持资金60多万元,带动蚕桑种植100余亩,中草药土地示范培育基地70亩,预计能繁母牛分散养殖将达到150余头,带动农户共300多户。越来越多的农户在多种产业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子,加入产业发展当中,致富路更“宽”更“活”了。小蒿自然村农户余树昌,不愿种中草药,在得知可以种蚕桑后,要求种植10亩,许多喜欢养殖的农户,在得知可以养殖能繁母牛后,积极踊跃报名。
工作队始终坚信,适合百姓发展的路子才是最好的路子,实事求是才是工作最好准则,坚决不搞“大水漫灌”,杜绝“面子产业”“政绩产业”。虽然目前发展规模不算大,但微末星光,也可以照亮前进的路,星星之火,也许就能燎原。(白 倩)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