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隆阳区汉庄镇金竹田村,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通往各家各户,一幢幢小洋楼拔地而起,屋顶上的太阳能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整个村庄静谧而温馨。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个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的村子。说起这几年的变化,村民们都说,除了感谢党的好政策,还要感谢金竹田村委会党支部书记、主任杨国发。
48岁的杨国发是一名退伍军人,1995年4月,他当选为金竹田村的副主任,干了近十年后,2004年他辞去副主任职务,在保山城开了两家饭馆,小日子过得十分红火。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2007年4月金竹田村村“两委”班子换届,他又被村民们选了出来,出任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经过几番考量,杨国发决定再次出山,并暗暗下决心:既然干就一定要干好!当了这支领头雁,就一定要带领全村群众拔出穷根。
“我是当兵人出身,从组织命令这块来说我没有余地拒绝。但最主要的是我在这个地方生,死也要死在这个地方,要是有一个人带起头来把这个地方改善了,到最后享福的还是老百姓和我们的子孙后代。”杨国发告诉记者。
然而当时的金竹田村,情况不容人乐观。金竹田村虽然隶属汉庄镇,但地处西山片区,全村171户70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71户334人,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
“当时村里就是要路没有一条,要水没有一沟的情况,水利设施、交通设施一样都没有,收入仅靠种一点玉米。收成好点的村民能维持基本生活,而有的村民连生活都维持不下去。”杨国发说。面对这样的现状,杨国发与新构建的村“两委”班子天天往农户家跑、往田里地里跑,了解村民的想法,探索能够带领群众脱贫的路子。经过深思熟虑,杨国发决定走三条路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第一条就是动员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收入。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鼓励村民外出务工,杨国发召开村党支部大会,出台了三条措施:一是由党支部副书记带队出去务工;二是外出村民家里的事务,由村里组织人员负责解决;三是承诺如果外出挣不到钱,由村里报销往返路费。“村民们不敢出去,一个是怕出去外省上当受骗,第二是怕拿不到工资。所以我们安排村干部陪他们一起去,并向他们承诺家里边有什么困难我们会第一时间去帮他们解决。”杨国发说。经过反复做工作,2007年5月党支部副书记带着第一批村民,一共13人到了上海,走出了外出务工的第一步。
如今,金竹田村432名劳力中,有387人外出务工,人年均收入3万元以上,贫困户杨文海就靠着打工收入盖起了新房。“我们就跟他们一起去打了三四年的工,现在苦了钱回来把房子盖好了,车也买了。以前我们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已经脱贫了,生活也越来越好了。”杨文海高兴地说。
杨国发想的第二条路子是向土地要效益。以前村民只在地里种玉米,亩效益比较低。杨国发请来了农科人员,在不同的适宜区域,指导农户种甘蔗、种板栗、香橼等经济作物,一开始农户不敢种,他就自己带头种。2019年金竹田村共种植甘蔗400亩,每亩收入2000多元,板栗300亩,每亩收入7000多元,香橼3000亩,每亩收入达3万多元……
杨国发想的第三条路子是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让群众的生活更便捷。面对基础设施需要大量资金的难题,杨国发一次次找相关部门,跑项目,要资金,资金不足的部分由村民集资解决。安全饮水是他首先解决的问题,过去金竹田村祖祖辈辈都是挑水吃,距离最远的取水点有2.8公里,近的也有600多米,而且水质还得不到保证。
2008年金竹田村申请到了人畜饮水项目,但缺口资金近10万元,需向每户集资540元,就当时的收入来说,很多村民拿不出这笔钱。金竹田村距离进出保山城的主干道沙瓦路4.9公里,山路崎岖,村民们出行很不方便。2010年村里实施通畅工程,对进村道路进行硬化,这次村里向村民集资11万元,每户集资300元到1000元不等,这个时候,外出务工的效益显现出来了,几乎没费什么工夫,村民们就交齐了各家的款项。
杨国发担任书记、主任十多年来,村里路通了,水通了,装起了太阳能路灯,村民们的瓦房换成了小洋楼,买了小轿车,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村民们都说,有了杨国发的三条路子,想不致富都不行。提起杨国发,村民们个个都会竖起大拇指。
2018年杨国发还在村里成立了林中养殖合作社,让全体贫困户入股,发展林下养鸡产业,两年来分红利润十几万元,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9万多元,今年他又引进魔芋种植……在他的带领下,金竹田人脱贫奔小康的路子越走越宽。
“老百姓确确实实已经富起来了。我们不仅是要脱贫,还要日子越过越好,一天比一天好。”杨国发说。(寸喜梅)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