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梵高到安迪·沃霍尔:艺术变得越来越肤浅了吗?

2019-06-17     手望Sowarm

引言

安迪·沃霍尔经常被和马塞尔·杜尚放在一起比较,因为他们都使用现成品作为他们的艺术。

但是,沃霍尔和杜尚有着很大的不同。沃霍尔的一大特点是,他完全没有作为艺术家的架子,而我们看杜尚的照片,他往那里一坐,就让人感觉到一副艺术家的派头。

杜尚活跃的年代仍然是现代主义艺术的时代,而安迪·沃霍尔活跃的年代,是无可争议的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时代,他们之间的这种“有没有艺术家的架子”的区别,也可以类比到现代主义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艺术上来——现代主义艺术是精英化的,而后现代主义艺术是平民化的,一些批评家认为后现代主义抛弃了现代主义艺术的深度模式。

那么,我们可以说后现代主义艺术是浅薄的吗?

现代主义的深度模式

关于现代主义艺术的深度模式,这里可以用梵高的《农民的鞋》为例来做说明。现代主义的艺术强调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以说,现代主义作品被创作出来就是为了让观众去解读的。

梵高作品《农民的鞋》

《农民的鞋》是梵高的一组优秀作品,它用绚丽的颜色,把苦难的世界蒙上了一层乌托邦式的理想色彩。据说梵高为了创作这幅画,曾经穿着这双鞋在街道上反复地行走,为的是让它看起来尽可能破旧。

梵高的这一行为,也是为了方便受众去解读他寄托在作品中的深意。

梵高作品《农民的鞋》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曾经诗意地解读过梵高的《农民的鞋》:“大地无声的呼唤,在鞋的世界里回荡着,诉说着农夫默默耕耘的成果,诉说着五谷如何送来一份成熟的礼物,寒冬如何留下一块干燥萧瑟的农田,呼唤着:大地又如何为此而不可思议地自暴自弃、自我否定起来。”

意思就是,梵高通过他笔下的一双破旧的属于农民的鞋子,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世界:通过图画的色彩展现了那个世界里的大地和人们——俾农沉重的脚步、田间孤寂的小径、林野间荒凉的茅屋以至于田间地头、壁炉旁残破的农具。

海德格尔先生

我们可能无法像海德格尔那样诗意地联想到如此多的事物,但是通过“阅读”梵高笔下的这一双鞋子,不难使我们联想起祖辈在土地上所经历的苦难——那种远离文明的边缘地域、一贫如洗的乡间、劳动生活的种种辛酸。

因此,现代主义的“深度模式”就是这个样子,作者向观者诉说着什么,观者通过掌握作品的种种线索,见识到了作品背后所展现的更大的世界,进而见微知著,把这背后的更大的世界代替作品本身,并奉之为最终的真理。

黑格尔曾经把“美”分为自然美和艺术美,并且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里面包含了人的知性。可以说,现代主义艺术就是这种包含着知性的、高雅的审美。

沃霍尔浅薄的商品艺术

说完了现代主义艺术的深度模式,我们便可以把目光放到后现代主义艺术上来了。

安迪·沃霍尔的《布里洛盒子》非常出名,他让他的助手用胶合板做出了和超市里卖的洗衣粉包装盒一模一样的盒子,并把它们放在艺术展上展出。

詹姆士·哈维拿着布里洛盒子坐在他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前面

作为商业包装品的“布里洛盒子”是詹姆士·哈维设计的,他同样也是一个专业艺术家,但是他是一个颇具悲剧性的人物。

一方面,他死得太早了,尽管沃霍尔的《布里洛盒子》让他这个“布里洛盒子”的设计者也享有了名气,但是他却没有更多的机会去展现他的才华;另一方面,就是他活着的时候,作为一个杰出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必须依靠兼职做一个商业设计师来得以谋生。

抽象表现主义,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正统现代主义艺术的格调,而抽象表现主义画家詹姆士·哈维所设计的布里洛盒子则被放在超市里,并不被当作艺术品。

安迪.沃霍尔绘画怪异的颜色

安迪·沃霍尔打破了这二者之间的界限,甚至于几乎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取材于商品社会里的实际物品,包括各种包装盒、名人的照片、新闻图片等等。

安迪·沃霍尔的画作具有鲜明的色彩风格,被詹明信称之为“覆盖在表面的一层死灰”,在今天,如果你有一台mac os或者iOS设备,你就可以在photo booth这个软件上用滤镜给你的照片模拟出这种色彩风格。

丝网印刷术所需要的照片

沃霍尔作品之所以会有这种风格,是因为他使用了一种叫做“丝网印刷术”的技术,这项技术本来是用来生产工业壁纸的。

首先,沃霍尔需要一张照片,然后将它放在铁丝网下,用专业机器进行曝光,接着在曝光后得到的底片上用刮板刷上颜料。

丝网印刷术

通过这种方法,沃霍尔制作了许多关于名人、动物的画作,这些画作具有鲜明的沃霍尔色彩风格。

我们可以发现,沃霍尔的作品,从选材到制作方法上,都具有明显的商品社会赋予它的痕迹,这些作品的生产方式是简单的,甚至是可以被机械复制的。这种区别于现代主义的创作方式是不是过于浅薄了?甚至于沃霍尔本人都没有为他的作品进行辩解,且看一下他面对记者的提问是如何回答的:

记者:加拿大政府认为你的作品(取材于流行文化的装置艺术,譬如brillo洗衣粉盒)不能称之为原创雕塑,你同意吗?

安迪·沃霍尔:同意啊。

记者:为什么同意?

安迪·沃霍尔:这确实不是原创的啊。

记者:你只是复制了一个日常物品?

安迪·沃霍尔:是的。

记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为什么不创造新的呢?

安迪·沃霍尔:因为这更容易啊。

连他本人都这么说,难道沃霍尔的作品真的没有内涵、没有深度吗?

沃霍尔的深度

安迪.沃霍尔的《钻石灰尘鞋》就是用 “丝网印刷术”制作出来的作品,画作的内容是一只只颜色怪异、蒙上了死灰色彩的高跟鞋。

安迪.沃霍尔作品《钻石灰尘鞋》

詹明信在《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中说沃霍尔的《钻石灰尘鞋》“不再向观画者诉说什么了”,“这个作品,简直没有一处是为观者的便利而设计的”。

这体现了解读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某种困难,作者没有为观者的欣赏的便利考虑,但我仍然认为,观者还是可以从中解读出什么东西来的。

詹明信说我们无法为沃霍尔笔下的鞋做任何阐释活动(就如同前文阐释梵高的《农民的鞋》那样),我认为这种说法有所偏颇。

詹明信偏爱现代主义艺术,进而导致他对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评论有失公允,然而,他自己实际上已经谈到了如何阐释《钻石灰尘鞋》:“我们无法见微知著,无法知道在舞池及舞会的背后,那珠光宝气的明星世界、受潮流时尚热门杂志所统摄的生活方式,究竟是何模何样。”

詹明信先生

在这里,只需要把“无法”替换成“可以”就好了,沃霍尔通过商品社会的机械复制生产艺术的方式,为我们构建了消费主义社会中的拜物教的生活方式,并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讽刺。

我们的眼睛为经济高度发达的五彩斑斓的世界所物化,而沃霍尔通过给商业作品蒙上这层“死灰”来伤害我们被物化的眼睛,撕裂了现实社会里的虚假的色彩。沃霍尔的作品里包含了很多这种对这种消费主义社会中的各种符号的讽刺。

安迪·沃霍尔作品《玛丽莲梦露》

沃霍尔在玛丽莲梦露死后创作的《玛丽莲梦露》通过“名人”和“死亡”两个他经常使用的元素,展示了沃霍尔式的讽刺。

“名人”属于消费主义商品社会所生产的商品。人们关注名人光鲜的外表,但是对他们身为普通人的痛苦、迷惘、疏离、沉沦、寂寞、孤独无从感受,而名人本身也按照商品的方式生活着、被关注着。

蒙克作品《呐喊》

沃霍尔用他的铁丝网印刷术给梦露的微笑蒙上了一层死灰,使其看起来像一种死物,似乎可以撕破后现代社会光鲜外表之下的、梦露微笑背后的痛苦。

在这一层面上,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与蒙克的《呐喊》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语

不止于《钻石灰尘鞋》《玛丽莲梦露》,沃霍尔的许多作品也用一种后现代方式揭露了消费主义光鲜背后那苍白、无力的一面,比如他对于车祸照片的反复重叠营造出一种恐怖的氛围,仿制了在媒体高度发达时代对于同一不幸事件的反复报道。

而在艺术的其他领域,后现代主义也为我们带来了或光怪陆离、或荒诞滑稽的后现代艺术世界,诸如约翰·凯奇的偶发音乐、博尔赫斯笔下的写出了《堂吉诃德》的作家梅纳德、《等待戈多》中荒诞无逻辑的话语……后现代主义艺术并不浅薄,在某种程度上,它也继承了现代主义的深度模式。

参考文献:

《现代艺术大师第一集——安迪·沃霍尔》 /BBC纪录片

《艺术作品的本源》 文/马丁·海德格尔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文/詹明信

内容为‘手望Sowarm’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exaFWwBmyVoG_1Z9Hb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