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抽象艺术在美学中的理解为不以描绘具体物象为目标的抽象艺术,通过线、色彩、块面、形体、构图来传达各种情绪,激发人们的想象,启迪人们的思维。
而在我们普通人眼里,抽象往往被定义为:“看不懂”。
美国画家雷曼创作的油画《无题》
这幅画名为《无题》,由现年90岁高龄的纽约艺术家罗伯特·雷曼(Robert Ryman)创作于1961年,是一幅几乎完全空白、48.75寸乘以48.75寸的正方形油画。画作以有质感的白色颜料上色,带有一点蓝色和绿色的痕迹。
然而,就是这样一幅画作,估价高达2000万美元(约1.2亿元人民币)。
估计参观的人群都是:????
观众参观艺术家罗伯特·雷曼作品时的反应
就这样一幅空白画卷价值一个亿?即使我知道抽象是艺术家留给观众的艺术思考空间,但是这空间未免也太大了吧?
当然,如果您觉得这幅一个亿名画太敷衍,请看下面这一幅:
巴尼特·纽曼作品《Onement VI》,1953年
多了一条直线,当然,价格也多出一倍。2013年5月14日,美国抽象艺术家巴尼特·纽曼(Barnett Newman)的油画《Onement VI》,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以0.438亿美元的价格(约2.8亿人民币),被一名神秘买家收购。
这并不是个例。次年5月,纽曼的另一幅画作《黑火1号》,以0.84亿美元的价格,在纽约佳士得拍卖公司被拍走。(这次画里有两条直线)
巴尼特·纽曼作品《军火1号》,1961年
你可能会诧异,这两条直线卖出这样的价钱?然而就是这样的直线,使得纽曼的同类型作品《安娜的光》,于2013年以约1.057亿美元(约7亿人民币)的价格私下成交。《安娜之光》以傲人的价格跻身世界最贵绘画的第17位。
巴尼特·纽曼作品《安娜之光》,1968年
就是这样,原来默默无闻的纽曼,突然有3幅作品闯入世界最贵100幅画的行列,引起世人轰动,由此纽曼一举成为,国际绘画市场的新宠儿。
遗憾的是,当纽曼的画作被全世界瞩目之时,老爷子已经去世40多年了。
巴尼特·纽曼画了24年的直线,而这些直线占据了他一生作品中的80%以上,他将这些粗细不一的直线称为“Zip(拉链)”。用垂直的细线,来分割大片的色块 ,“Zip”的称呼虽然有些无趣,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形象生动。
画了一辈子直线,可是纽曼的一生却是极尽曲折。
巴尼特·纽曼
1905年的冬季,纽曼出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犹太人家庭。高中开始,纽曼对艺术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展,一切能接触到艺术的地方都是他的伊甸园。
当然,参观这些展览需要大量的时间,所以,怎样逃课成了纽曼除艺术之外最重要的必修课!
这样的逃课经历一直延伸到了大学。纽曼在校园里主修哲学,辅修了他向往已久的绘画课程。但是,纽约都市学院,一位曾经培养了11名诺贝尔得主的学校,都未能阻止纽曼逃课的步伐,大多数课程仅仅是勉强及格。
试问谁能想过,这位未来对艺术史有着深远影响的艺术家,三次艺术教师资格考试通通不及格,最后一次的水彩画成绩,只有可怜的33分。
巴尼特·纽曼作品《是谁害怕红黄蓝III》
1927年,稀里糊涂毕业的纽曼开始了他曲曲折折的工作生涯,服装厂工人、美术课教师、剧团经理、建筑绘图员、作家和评论家,甚至还参加过市长竞选。
很多人看到这里就会觉得这位大师还可能会拥有像热血漫画里绝地反击的希望吗?然而,事实就是:没有一种涅槃是无厘头的幸运。
即使是再困窘的生活,纽曼都从未放弃他对艺术的坚持,他的画室里堆了一幅又一幅的作品,日复一日的枯燥创作并没有削弱纽曼对艺术水平的要求。他将自己不满意的画作尽数烧毁。
对于完美性的追求,纽曼近乎于吹毛求疵。
巴尼特·纽曼的画室
然而,在当时的艺术大环境里,纽曼是个不折不扣的异类,极简的画风、没有明确指向的主题、去物质化的表现形式,即使是当时法国的抽象派,也没有表现出对纽曼的认同。
都说时势造英雄,但实际上英雄本身也是时势的必要因素之一。在二战之后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异军突起,那些凌乱的线条、斑斓的色彩,包括画作中隐晦不敢轻易言语的政治观点,迅速成为了纽约当时的艺术主流。
艺术家保罗·克利就曾经说过:“世界变得越可怕,艺术就变得越抽象。”
同时期艺术家波洛克作品《One: Number 31》
即使纽曼的作品依旧看上去那样的简单和异类,但是,幸运的是,他所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正在逐步被艺术界认可。
线条的位置、粗细、肌理可以形成无数的可能,在构图上同时起到了分割和聚合的作用。色彩也不是简单的涂抹,每一种颜色选择、每一次比例调色,都是纽曼几个星期的思考结果。
同样,看上去如此简单的直线,纽曼甚至需要花上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去绘制,他并没有使用尺子和各类测量工具作画,凭借着日复一日的练习,独立手绘这一条条长达5、6米的线条。
是的,这些画作实际并不像我们的显示屏上看见的尺寸,纽曼的巨幅画作之一《是谁在害怕红黄蓝III》高达5.5米,而为了纪念母亲而创作的《安娜之光》,就足足有6.11×2.76m。
对比感受一下纽曼画作的尺寸
纽曼曾明确地强调过,观众必须要在一个很近的距离观察他的作品。
与其把作品放在空旷的大厅内,纽曼更希望它们被挂在狭窄的走道上。由于没有退后远观的多余空间,观众便会直面充满着大色块的作品,无法从中剥离,让人产生一种几乎被整个画面吞噬的恐惧和惊愕感。
他硬朗又边际分明的大面积色块被公认为对“后绘画抽象主义”、“极简主义”等现代派画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伊夫·克莱因、画家弗兰克·斯特拉、美国“极简主义”雕塑家唐纳德·贾德、“极简主义”之父鲍勃·劳尔等。
伊夫·克莱因和他的国际克莱因蓝
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离我们似乎有些遥远,甚至难以理解,很多观众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都是:“这也是艺术?”甚至很多人会说“连我家孩子都会画”。
但抽象艺术给大家的启发恰恰是,学会问“什么是艺术”。
纽曼坚信艺术之美在于充满着神秘感与不可知的东西。所以,当你站在这些穿越时空的画作面前,无需纠结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你只需要感受到,那一瞬间,你想起了什么。
这,也许就是抽象艺术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表现主义艺术家和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文/墨瑞丽恩·霍尔姆,圣布里奇克·麦肯齐等
艺术中国《重新思考波洛克与抽象表现主义》文/ 沈语冰
维基百科 《巴尼特·纽曼》
内容为‘手望Sowarm’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