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桶井实践

2020-05-06     铜仁新闻网

昔日乱石岗如今满山桃树成荫

郑家梨,竹园李,场坝的脐橙遍地起;

同心菌,黎明菇,长江的肉牛叫咕咕;

下坪花椒,新滩旅游,玉竹山花红彤彤……

这是当下德江县桶井乡群众唱出的新歌谣。歌声中,唱出了几年来桶井乡产业革命新变化:产业从零起步、发展迅速,中药材、食用菌、经果林、紫红薯等种植业基地和肉牛、肉猪等养殖基地遍地开花,形成39个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公司的聚集地,近两万农民“抱团”发展的喜人态势。

这是德江县桶井乡脱贫攻坚政策给力,各级领导干部发力,群众努力参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显著成效,是产业革命“八要素”在偏远农村的成功实践,是德江县乡村振兴战略的“打开方式”。

食用菌产业异军突起—— 东西部合作“结硕果” 挣钱顾家“两不误”

同心社区成片的食用菌大棚内正在采摘茶树菇的村民

时下,正是食用菌采收的季节,在桶井乡同心社区成片的食用菌大棚内,一架架排列整齐的菌棒上长一朵朵肥硕的香菇散发出淡淡清香,工人们正忙着采收,一朵朵“致富伞”映着一张张笑脸儿,大棚内一片喜悦丰收的景象。

“过去,桶井乡同心社区土地贫瘠、不连片,没法搞大面积产业项目,劳作一年下来还是吃不饱穿不暖。”正在大棚采摘茶树菇的晏阿姨十分高兴。据其介绍,自2017年政府把食用菌产业引进同心社区后,她家就把5亩地流转给企业发展食用菌,算上务工的收入,每年收入都超过两万元,是过去的几倍。

正在在大棚内忙采摘茶树菇的杨阿姨笑着说:“现在到大棚里务工,每天还能挣到80块工钱,年底还能分到合作社的红利,加上基地就在家门口,也不耽误照顾家里,现在这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了。”

据了解,桶井乡同心社区食用菌基地始建于2017年6月,是苏州东西部对口帮扶的脱贫项目,由同心社区引进技术人才合作组建德江县同心社区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实施建设,规划面积500亩,新建生产和加工厂房3000平方米,新建智能温室大棚4个4000平方米,配置生产烘干、包装、存储于一体的机械设备1套,年产总值可达682.56万元,净利润200万元以上。

“香菇生产从传统的20道工序缩减为7道工序的突破,缩小了香菇对木材木屑的依赖,还实现了劳动密集型生产,有效带动当地贫困群众就业。”据汇丰禾润菌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艾彪介绍。

近年,桶井乡同心社区采取“村集体经济+公司+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生产模式,在同心社区和黎明村集中流转土地310亩,建起了黑木耳基地。如今黑木耳基地已覆盖带动黎明、场坝、高井、芭蕉、竹园、凤凰、春塘、鱼塘8个贫困村800户贫困户,3242个贫困人口共同发展,带动群众实现稳步增收致富。

花椒产业绿染乌江两岸——绿了山头 富了乡亲 护了山水

一台台梯土、一丘丘田垄,一棵棵花椒树迎着春风,抢占山头。走进桶井乡木朗村,一条条平坦硬化地通组路、产业路四通八达,在花椒种植示范基地里村民正在忙着除草,满山遍布的绿叶花椒树引人注目。

木郎村花椒产业基地

“你看,这就是我们的花椒基地,有2000多亩,覆盖木朗、毛领、青元三个自然村,今年基地花椒长势非常好。”木朗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江华介绍,这片花椒基地是2018年4月建成的,今年这片花椒地预计年产鲜花椒将达170万余斤,年产值将达800万余元,预计农户每亩能有500多元的红利。”

花椒树变“摇钱树”,这并不是一夜之间的事,这是桶井乡多年来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有很大关系。

木朗村,地处乌江河谷地带,空气湿润,日照充足,非常适合花椒生长。木朗村村委会主任陈波介绍,“村里大规模种植花椒,是从2017年开始,以前村里没有壮劳力,好多地都撂荒了,我们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多方考察后,村里开始动员大伙利用撂荒地种植花椒增收致富。”

“以前我们木朗村是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家人,自从村里发展花椒产业后,家里的土地全都种上了花椒树,村里年纪大地,不能外出打工村民平时还能在基地做点临工,一天还能挣到80块钱,年底又能分到合作社的红利。”在谈及村里发展花椒产业带来的变化时,陈波说道。

近年,桶井乡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产业革命中的重要突破口,按照“连片规划、逐户核查、统一流转、入股分红”的方式,探索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把调整出来的土地,全部发展花椒,在适宜花椒生长的木朗、毛岭、下坪、长江等村,投入资金839万元,集中打造花椒示范基地,栽植面积达4176亩,有效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据悉,今年桶井乡有1.6万余亩花椒已进入采摘期。

麻糖产业有干劲更有盼头——新佳酿香飘万里 新生活有滋有味

走进郑家村凤窝麻糖水酒厂,记者见到了郑家村“产业大户”杜伟。在他的麻糖水酒厂门前,扑鼻而来的是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德江土家麻糖水特有的味道。

郑家村是德江县城进入桶井乡的东大门,全村6个组340户1264人,土地资源极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5亩。长期以来以盛产麻糖和麻糖水闻名,但是由于加工作坊简陋,缺少市场缘脉,导致郑家麻糖只在望牌、稳坪、桶井亦或县内销售,市场前景不走俏。

近年,桶井乡把郑家村的麻糖产业作为助推脱贫的产业来规划,村支两委积极策划,做大做强麻糖产业项目。

2016年,在外务工多年的杜伟,看准脱贫攻坚政策机遇,怀攒积蓄资金回家乡发展产业。

尽管将第一条麻糖生产线和麻糖水、麻饼、酥食投产困难重重,原材料进购、产品出售、运输、技术工人等实际问题成为他在建厂的主要顾虑。乡党委、政府领导获悉后,当地给与大力支持,这让杜伟看到了希望。其与哥哥反复商量后,他决定将生产线落户德江桶井乡。

“过去,我们凤窝组每家每户都是个‘麻糖小作坊’,一天只能生产几十斤麻糖,产量不可观,只能赚点过年的零花钱。”杜伟说,自己从小就有个想法,一定要把麻糖生产壮大。但是他的创业之路却并不那么好走,熬麻糖技术传承人近乎年岁已高,招工较难。杜伟面露微笑娓娓道来:“麻糖是我们桶井世代相传的食品工艺,能把过去的作坊式生产集中起来规模化发展,并且在深山中建厂,我感慨确实太多,现在麻糖水已成为我们郑家村的‘液体黄金’。”

“党的政策好,村里的干部也都非常关心我们产业!”杜伟说,近年来,通过包装、推广,以及作坊的改造,发动家家户户熬麻糖,酿制麻糖水酒,想不到这小小的产业竟然成了我们村撬动大扶贫行动的杠杆。”谈起郑家的麻糖和麻糖水,杜伟笑着说,“现在德江凤窝麻糖厂要从仁怀、务川、沿河等地进购高粱、玉米等优质原材料,然后出售产品到周边县市。杜伟说麻糖厂的产品,一直不愁销路。这得益于近年来德江县桶井乡积极开展的产业结构的调整。”

42岁的安明态是负责帮助杜伟管理麻糖厂工人的村民。“以前村民们一年到头就是在家种玉米、养猪、熬麻糖水,一年下来最多能攒个2-3万元,所以大部分人都选择外出务工。”安明态也不例外,他19就外出务工,直到杜伟在村里开了麻糖厂。离家近,工资和在外务工也相差无几让他才安心留到了家乡发展。安明态以前也是贫困户,家里有三个小孩都在上学,负担比较重。回到家乡这几年,他不仅脱了贫,还在离村委会不远的马路边上修了栋两层楼的砖房。

在凤窝麻糖厂,像安明态一样通过奋斗实现脱贫的不在少数。“我请了20个工人,他们每月的工资在3000元-5000元不等,到现在已经脱贫的有16人。”提起这个,杜伟的语气有藏不住的自豪。尽管实现整村脱贫,郑家村已经交出了一份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答卷,但在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路上,不落下一个乡亲,杜伟说道。

据了解,杜伟种植的400亩雪梨,去年试挂果收了5万斤梨,今年预计能收50万斤,产值在100万元左右。“目前还想投资建个养猪厂,打造种植+养殖+深加工的产业链,保证工人一年四季有活干。”提起未来,杜伟满怀信心。

据悉,截至目前,像杜伟一样返乡投身到热爱家乡、振兴家乡、建设家乡的建设大军的外出务工人员,在桶井乡有1000多名。

生态畜牧业种养结合效益好——能人领办合作社乡亲分享红利

泥巴路变水泥路,荒山地变花椒产业园;全村户户通自来水,连户路修到家门口;安装信号塔,联通宽带网……

近年来,对于桶井乡长江村村民来讲,能够真切感受到身边的这些变化。

长江村位于德江县桶井乡最南面,全村沟深坡陡、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偏、远、穷”是该村长期以来的代名词。

近年, 长江村以长江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中心点,投入498.98万元极贫子基金,示范带动德江泰鸿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德江顺天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大户养殖3家,存栏肉牛650头,散户养殖426头,全村肉牛存栏达1076头。如今, 长江村畜牧养殖成为了全村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

“我们养殖场占地4000平方米,牛棚、饲料加工房、干粪发酵房、化粪池等附属设施一应俱全。”长江村畜牧肉牛养殖场负责人简廷刚介绍,“目前,全场存栏肉牛205头,覆盖贫困户89户371人,户均分红达674元,保障了3户贫困户长期在养殖场务工,人均月工资达3500元。”

“针对畜牧肉牛养殖所需畜草饲料量大,而土地稀少的具体情况,我们村投入极贫基金946.14万元,有效盘活荒芜坡地大力发展花椒3903亩。每年花椒冬季管理将荒草进行有效利用,加工成畜草,解决了肉牛养殖紧缺饲料的问题,而牛粪发酵运用于花椒管理的肥料准备。”驻村第一书记陈启伟说,“这样,花椒种植与畜牧养殖资源循环利用,种养有机融合,达到了产业发展双促进的多重效应。”

据了解,为破解农村集体穷、支部弱、群众散、产业衰等现实问题,长江村还推行农村党支部“领头人”领办合作社,实行组织领导、经营管理、利益分配“三合一”,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整合和发挥项目资金效益,以村社合一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为中心,满足当村民就近务工为载体,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为增加村民收入,该村投入1445.12万元产业发展极贫基金量化到入股到合作社,按照“ 6%用于贫困户分红,1%用于村级集体经济 ”的比例,群众按期参与分红。驻村第一书记陈启伟介绍,“目前,全村先后分红资金达20.53万元,覆盖贫困群众328户1519人,户均分红达625元。”

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进行时——呵护乌江山水 书写“锦绣文章”

暮春时节,草木葱茏。走进德江县桶井乡玉竹山,只见玉峰李、红心柚、桃子、菊花等苗木错落有致,仿佛置身于绿色海洋,几年前还是杂草丛生的乱石荒山,现成了村民的“聚宝盆”。

玉竹村位于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桶井乡东面,地处岩山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其大多土壤以黄壤、沙壤为主,存水能力极差,当地群众曾经流传一首民谣:“乌江水啊波连波,乌江两岸石头多;贫穷日子真难过,看着乌江没水喝。”这既是对当地恶劣生态环境的描写,也是当时群众贫穷、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近年,桶井乡紧扣产业发展“八要素”,充分利用省文化和旅游厅帮扶资源优势,利用乌江山水书写锦绣文章,以农带旅,充分发挥玉竹山农业产业园区和乌江之滨的优势,谋划打造桶井“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格局,乡村旅游如今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目前,该园区已经打造成为集生态、休闲、观光、采摘、体验、收益于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园,是桶井乡重点打造的农旅一体乡村旅游景点之一。

“这玉竹山上,几年前还是杂草丛生的上千亩荒山,如今已被郁郁葱葱的柑橘、脐橙、猕猴桃所取代。”正在果园忙补栽果苗刘继权回忆时说:“村民把这些荒山地流转给我们种植果树后,不仅让荒地批上了绿装,部分流转土地的村民,通过务工还有了多份收入。”

“现在我们瑞丰源果蔬专业合作社拥有1400多亩的桃、柑、橙精品果园。”刘继权介绍,1400多亩土地涉及玉竹、高井、长坝、乌江、新滩5个村632户群众。

据了解,该合作社是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除了桃子,还发展有柑橘、猕猴桃、玉峰李、红心柚等多种精品水果,园区覆盖玉竹、新滩、塘坝、高井等5个村632户群众。其中,带动贫困户284户近1000人脱贫致富,从2019年起,平均每年付给周边群众劳务费达180万元,同时,他们还可以从园区领到分红。

现在的玉竹村,土路变成了水泥路、乱石山变成了金银山,这一切的变化得益于精准扶贫产业的发展。

望江亭,凉风习习,乌江河对岸的鹰嘴岩玻璃景观平台尽收眼底。这是“新滩梦屿”旅游工程的一个子项目,集休闲、旅游观光、食宿度假为一体,是铜仁市高端旅游产品之一,预计今年国庆期间可以投入使用。届时,这里将成为“梵天净土•桃源铜仁”又一经典景观。特别是在黔北(德江)机场、乌江夹石特大桥建成后,黔东北区域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德江,以及铜仁乌江旅游业必将由此打开新局,成功融入成渝经济圈,步入快速发展快车道。

实践中,桶井乡坚持生态农业与旅游产业并重。在做强生态高效农业的同时,做活乡村旅游产业。围绕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要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围绕生态乌江、民族古寨、民俗文化、特色产业等优势资源,采取“景区+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贫困户”、“园区+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全力打造一批乡村旅游中心点和农旅融合观光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开启全面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记者 罗灿)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d5W63EBnkjnB-0zlqV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