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十九日,袁崇焕“不请自来”,他率领九千关宁铁骑来到北京城,驻扎在北京广渠门外,在这里抵御敌军。
同一时间,大同总兵满桂(改任命了)和宣府总兵侯世禄率领数万大军奉诏入京,屯兵至北京德胜门外,在这里抵御敌军。
第二天,即十一月二十日,他们等来了兵临城下的皇太极。至此,“演员”都到齐了,就开工吧。让这场“好戏”正式上演吧。于是,这场“北京保卫战”,正式拉开了大幕。十一月二十日,在稍事休整后,皇太极亲自出征,他率领大贝勒代善、贝勒济尔哈朗、岳托、杜度、萨哈廉等人,统帅主力部队攻打满桂和侯世禄的部队,对德胜门发起了猛攻。
为了抵御敌军,明朝的对策是让满桂和侯世禄在城下激战,其余部队在城上用火炮支援,复制了一遍“宁锦之战”的战术。
这场战斗打得非常惨,双方厮杀在一起,拼搏厮斗,视死如归。战斗了一段时间后,侯世禄的部队全线溃败,只留下满桂跟敌军“单挑”了。
即使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满桂也毫不怯战,继续与敌人奋勇作战。结果,他被明军的炮火打伤了,只能率众撤退。
没错,满桂就是被明军的炮火打伤了。
前面讲过,守城的明军根本不会使用火器,结果他们一失误,就把满桂打伤了。满桂浑身是伤,只能率军撤退。明朝守军打开城门,让满桂入城休整,休整好了,再跟敌军一战。
满桂溃败后,清军也没有趁势追击,因为他们也损失惨重,只能暂时撤退。至此,这场德胜门之战,就以这样的结局告终。北城的“德胜门之战”结束后,南城的“广渠门之战”却没有结束,袁崇焕正率军与敌军鏖战,在奋勇杀敌,以报皇恩。原来,皇太极发动“德胜门之战”时,他也不失时机地发动了“广渠门之战”。
皇太极命莽古尔泰为统帅,率领贝勒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豪格等人,带领五万(也说四万)八旗精锐猛攻广渠门,直奔袁崇焕军而来。
当时,袁崇焕麾下只有九千余人,且没有任何的支援(明朝守军认为袁崇焕“有问题”,一直不予支援),但他毫不怯战,率军冲了上去,与敌军决一死战。
这场“广渠门之战”,可以称之为“血战”。袁崇焕与敌军从中午12点(午时)开始打,一直打到晚上18点(酉时)。双方整整激战了六个小时,转战了十余里。
战斗期间,为了鼓舞士气,袁崇焕亲自上阵,去前线指挥战斗。为此,他付出了身中数箭的代价,只是因为身穿重甲,才没有被射死(两肋如猬,赖有重甲不透)。
最危难时,一个八旗军竟然冲到了袁崇焕的面前,对着他的脑袋就是一刀。好在袁崇焕的部将反应快,用刀挡住了这一击,袁崇焕才幸免于难(刀及崇焕,材官袁升高格之,获免)。虽然袁崇焕付出了惨烈的代价,但在他的鼓舞下,辽军将士们士气倍增,他们英勇抵御,奋力鏖战,终于杀退了敌军,取得了这场“广渠门之捷”。
此战中,后金军损失惨重,贝勒阿济格的战马被射死,他也身中箭伤,几乎丧生。贝勒阿巴泰中了袁崇焕的伏击,全军覆没,只有他一人幸免。八旗军在撤退时,又遭遇了明军的追击,有一千人骑马慌不择路地跌到了护城河里,连冻带淹,死伤过半。
至此,这场“广渠门之战”就以这样的结局告终。
战斗结束后,看着被区区九千疲惫之师杀得溃不成军,狼狈逃回的八旗大军,皇太极不由得感叹,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十五年来,未尝有此劲敌也!”
袁崇焕,你真是一个令人敬佩的对手。
至此,知道了无法取得胜利后,皇太极放走了被俘的明军,让他们给崇祯致信,请求和谈。皇太极打算敲诈崇祯一笔,就撤兵了。
殊不知,皇太极根本不知道,面对他的议和请求,崇祯是不予理睬的。但是,他却干了另外一件事情,先让皇太极瞠目结舌,随后又惊喜不已。
因为,这件事就是明朝诛杀了袁崇焕,替皇太极解决掉了这个劲敌。
原来,广渠门大战结束两天后,崇祯下令开会,他要在平台召见众人,商量退敌之策,并对某些人兴师问罪。
当时,包括袁崇焕、满桂等将领,都来参加了这个会议。
按理来说,此次会议中,袁崇焕应该是充满自豪的。毕竟,他跟满桂同时开战,满桂被打残,只能抬着进殿(受伤动不了),自己却获得了一场胜仗,他绝对有骄傲的资本。
然而,这一次开会时,袁崇焕却非常低调,他甚至是以一个“戴罪之人”来进谏的。
史料记载,袁崇焕这一次进谏,没有穿官服,而是穿了一身青衣草帽。在明朝的制度中,只有戴罪之身的官员才能这样穿着。袁崇焕这么穿,就是承认自己有罪,他自请谢罪,请求朝廷发落。
袁崇焕这么穿,也算是一个聪明人了。
要知道,崇祯召集袁崇焕的地方是哪儿呀?就是那个平台!
这是崇祯在平台第二次召集袁崇焕了。第一次召集袁崇焕时,就在一年前,那个时候袁崇焕忽悠皇帝,承诺了一个“五年复辽”的宏伟计划。结果呢?一年后,不仅没有复辽,还让敌军兵临城下了!
解释一下吧!今天不解释一个清楚明白,朕就治你一个“欺君之罪”!
袁崇焕知道皇帝对自己颇有怨言,所以他采用了一种避而不谈的对话方式,根本不谈那个五年的复辽计划,而是大谈特谈敌军多么多么的强大,皇太极的野心多么多么的高,说他此次前来,就是要攻陷北京城,来这里登基称帝的。就连皇太极登基称帝的“时间”,袁崇焕都给他算好了。
对于袁崇焕这段令人匪夷所思的演讲,无数人都大惑不解,他们一致认为,袁崇焕是打算跟清朝和谈,才会这么说。他要给皇帝一个后金军“不可战胜”的事实,以逼迫皇帝就范,跟皇太极议和。
当然,他的这种议和想法,也成了他的一个“罪状”。
我个人认为,袁崇焕这么说,原因很简单,他就是要夸大敌人的强大,以掩盖自己无法收复辽东的事实。毕竟,袁崇焕一直在告诉皇帝:“敌人如此强大,我能打赢他们,就不错了,你就不要再要求其他了。”
袁崇焕这番演讲的真正含义,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但有一点公认的,就是他的这番言论确实把崇祯皇帝唬住了,他再一次把皇帝忽悠住了。
当时,崇祯皇帝被袁崇焕“忽悠”到了什么程度呢?他竟然相信了袁崇焕口中“敌人很强大、不可战胜”的言论,认为只有这个人才能杀退敌军,保护大明江山。
于是,皇帝不仅继续对袁崇焕委以重任,还在众目睽睽之下干了一件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事情。
在北京冬季的寒风中(平台是露天的),他把自己身上的貂裘大衣解了下来给袁崇焕披上,让他接受这份皇恩。
要知道,这是皇帝对大臣最高等级的礼遇了。未来,那个“誓死不投”的大明将领之所以背信弃义、投降了敌人,还不是因为皇太极给他披上了一件貂裘大衣,把他感动得涕泗横流,这才投降了清朝。
可见,在大臣的眼中,这件衣服的价值就是这样的珍贵。
当时,看见皇帝为自己披衣服后,袁崇焕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不能自已,他当即表示,一定誓死效忠大明王朝,不杀退敌军,绝不苟活。
袁崇焕的这番誓言,把崇祯也说得激动不已。然而,听完袁崇焕的下一句话,崇祯就不再激动了,他反而愤怒不已,还开始对袁崇焕怀疑不断了。
因为,袁崇焕的下一句话,是这样的——“我连日征战,士马疲惫不堪,请求率部队进城,休整一下,补充给养。”就是这句话,最终要了袁崇焕的命。袁崇焕这么说,自认为合情合理。毕竟,满桂战败后,他的士兵可以进入德胜门,在内城休息,自己为什么不能呢?满桂能,我却不能,这是一个什么道理?自认为官职比满桂高,功劳也比满桂大,因此袁崇焕提出了这个要求——希望进城休整,再战敌军。然而,袁崇焕根本不知道,满桂能进城,是因为他忠心耿耿,皇帝对他很放心,袁崇焕怎么能和满桂比呢?毕竟,此时此刻,袁崇焕已经上了皇帝的黑名单,已经被皇帝严重怀疑了。
其实,崇祯怀疑袁崇焕的程度要比咱们想象的还要严重得多。皇帝对袁崇焕的怀疑,主要有三个:
第一,在皇帝眼中,皇太极率领十万大军入侵,虽然他是偷偷摸摸从蓟州入关的,但是这么大规模的入侵、这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袁崇焕竟然一点消息也没有,这说得过去吗?因此,“真相”只有一个,袁崇焕跟皇太极之间,绝对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第二,皇太极进入中原后,总能第一时间避开袁崇焕的阻截,这是他诡计多端,还是他跟袁崇焕一起演的戏呢?答案不说自明。
第三,皇太极是兵分两路进攻北京城的,满桂数万兵马,都打不过后金军,为什么袁崇焕只有区区九千人马,却把后金打得溃不成军呢?这到底是袁崇焕厉害,还是后金军跟他在演戏呢?
至此,在这三点下,皇帝已经严重怀疑袁崇焕了。再加上其他人的流言蜚语,皇帝也无法百分之百信任袁崇焕了。
史称,崇祯对袁崇焕的态度是“颇闻之,不能无惑”。就是说,皇帝听了太多太多袁崇焕“造反”的话,已经对他无法信任了。
殊不知,就在此时,京城又出现了一个谣言,狠狠地撞了一下袁崇焕的腰,并把他撞到了地狱里。
这个谣言就是——开炮打伤满桂的人,就是袁崇焕。
要知道,这个谣言基本上就是胡扯。去过北京的人都知道满桂的德胜门距离袁崇焕的广渠门有多远。借助现代化交通工具还需要一个小时,何况是那个只能用腿的时代。
何况,袁崇焕是进不了京城的。他若想去德胜门,只能沿着北京的外城跑,突破了后金军的“围追堵截”后,才能顺利打到德胜门。而且,就算袁崇焕到了德胜门也没用呀,因为他还是进不去城池呀。进不去城池的他,又是怎么从城楼上发炮,打伤满桂的呢?因此,这个所谓的“袁崇焕开炮打伤满桂”的事情,就是一个胡说八道的谣言罢了。
“智者”一出现,这个谣言就不攻自破了。可惜的是,当时的大明王朝境内,竟然一个“智者”也没有!当时,下到市井走卒,上到大臣皇帝,大家都对这个谣言深信不疑。他们真的认为,就是袁崇焕用炮打伤的满桂,而他之所以这么干,就是要杀了明朝的这个擎天一柱,好帮助皇太极攻陷北京城,让他登基称帝。
不得不说,这些人的想象力真不是一般的高!
按照他们的定义,袁崇焕就是一个“叛徒”,已经“投降”了后金。但是,就是这个“叛徒”,把后金往死里揍,打得八旗部队伤亡惨重,打得皇太极痛苦不已,只能发出“十五年来,未尝有此劲敌也”的唏嘘感叹。
如此“智商”,真是令人无语。
当然,崇祯不会认为自己的智商有问题,他只会认为袁崇焕有问题,他也一定会怀疑袁崇焕“叛国投敌”。结果,在这种背景下,袁崇焕提出了一个“要进城”的要求,就彻底让崇祯绷紧了神经。
你要进城,到底要干啥?是真的休整,还是另有所图呢?这个问题,请解释一个清楚明白。
就这样,在没法弄清楚此事的情况下,崇祯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没门,不许进城!
可想而知,得此结果,如果袁崇焕是一个聪明人,或者是一个会察言观色的人,他就应该知道,此时皇帝的脸色很难看了,他就应该闭嘴了。结果,缺根筋的袁崇焕竟然认为自己没有说明白,他又重复了一遍自己的请求——希望能够进入北京城。
被皇帝二次拒绝后,袁崇焕竟然还不死心。他再次上疏朝廷,第三次提出了自己的请求,要进入北京城。
就这样,袁崇焕根本不知道,因为这些鲁莽行事,他已经变成了皇帝的“头号嫌疑犯”了。皇帝对他的猜测,已经到了深信不疑的地步。现在的他,就是一个要死的骆驼,只等待着最后一根稻草了。
没过多久,皇太极就拿出了那根稻草,把袁崇焕活活压死了。这根稻草,就是那个永载史册的“蒋干盗书”的故事。
更多有关后续内容,敬请关注《这个清朝太有意思了》(1-3卷),京东套装满100减50,当当4.38折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