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遗址又有重要收获。2021年3月20日,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着实吊足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国家宝藏感兴趣的人们。随着这些国宝的发现,也让更多的人想更进一步了解,三星堆文明是怎么产生的,它在历史上有什么显赫地位,又有哪些神秘发现?这一切的谜团,可以看下面选自《消逝古国:寻觅古国废墟的中华文明》的文章:古蜀国:青铜面具下演绎不朽传奇!
四川自古就被称为“天府之国”,这里既有山川俊美的自然风貌:地势多样,青峰竞艳,丹壑争流;又有秀冠华夏的历史人文: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名人文豪竞相辈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还流传着一个个关于古蜀国的动人传说,以至于世世代代的四川人,都很郑重地传下了“不打杜鹃”的规矩。这些传说在感动世人的同时,也使人们疑惑:古蜀国真的存在过吗?有没有古蜀国曾经存在的证据?古蜀国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这个国家创造了什么样的文明?
谁也没有料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几个处在乱世中的普通农民在挖堰沟时,竟然揭开了通往古蜀国辉煌历史的冰山一角。更没有人料到,如出一辙的是,几位新中国的普通农民工在施工工地上会发现古蜀国发展演变的种种证据。这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去探究那段曾经存在的历史和那个曾经辉煌的国度......
古蜀神秘的历史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是中国唐朝的伟大诗人李白在其脍炙人口的名篇《蜀道难》中由衷的赞叹!
在《蜀道难》中,诗仙李白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在这首描写四川山路的诗篇中,李白也提到了两位存在于传说中的历史人物:蚕丛、鱼凫。同样,这两个人物也被《华阳国志》这部书提及:“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
蚕丛,是古蜀国的第一位王,又称蚕丛氏。他善于养蚕,传说中蚕丛穿着左边斜分了衩的衣服,他的眼睛像螃蟹眼睛一样向前突起,他的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蚕丛之前的古蜀人以牧业为主要生活来源,兼营狩猎和养殖。蚕丛见岷江中游和若水流域江边的坝子很适宜桑叶生长,于是到处劝农种桑养蚕。他带领族人继续向东南方向迁徙,他们经过今茂县与汶川之间的茂汶盆地后,逐渐发展农耕。西周时期,蚕丛所在部落被其他部落打败后,他的继任者柏灌率领族人,逃到姚和雟(两地于今四川西昌一带)。
鱼凫是古蜀国第三代统治者,正是他重新统一了古蜀国。蜀人再次东迁,从茂汶盆地东南而下经过成都平原北端进入广汉平原。由于与商朝不合,古蜀国参加了周武王讨伐纣王的会盟,还曾经出兵帮助武王伐纣。也就是说,如果神魔小说《封神演义》按照一定的历史事实来写,姜子牙所率领的讨伐商纣的大军中,应该是有古蜀国的兵士的。古书《尚书》记载说:“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这就是说,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古蜀国的军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更有意思的是据说,古蜀国军队出战时,都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路欢歌的。有人解释说用悠长宛转的号叫增添军威,用请神明附体的舞蹈仪式来增添勇气。可是神明之事毕竟虚无缥缈,而这号叫与怪异的舞蹈,确实还是可以对敌人产生一种威慑的作用的。
因为巴蜀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既有险可依,又有肥沃的土壤、丰富的矿藏、成群的野生动物——至今四川等地仍有“天府之国”的美称。由此可知这个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不是存在一天两天了。因此,虽然在讨伐商纣的战争中古蜀国付出巨大,但是人们的生活还是基本温饱幸福的。可是,在食盐问题上,古蜀国的人民曾经经历过困扰。因为此时古蜀国的食盐都是从川东三峡地区购回来的。二川东三峡地区同样做食盐生意巫耋和巴人之间,就因为要“争抢客源”产生了极大的矛盾。于是,连个部族之间也就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样就影响到了古蜀国的食盐供给。为此,作为西南最强大的政权,古蜀王鱼凫一面派出一支队伍驻扎在瞿塘峡以西地区,以阻止巫、巴的纷争,保证长江盐运畅通无阻,一面暗中自己动手采盐制盐,以避免古蜀国的食盐供给因巫巴之争而间断。据说,这支队伍在白帝城西的河滩上垒石扎营,据说石垒纵横8行,共64垒。而这就形成了一个类似于八卦的图案,后来,这个壮观奇特的图案就被阴差阳错地记到了以智慧化身的蜀相诸葛亮的名头之下,成了大名鼎鼎的“八阵图”。后来,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武侯还用这个神秘奇特、鬼神莫测的“八阵图”阻击东吴陆逊的追兵。当然,这都是历史上的传说,事实究竟如何还有待于历史学家进行严谨的考证。
春秋初期,望帝杜宇从鱼凫家族接过了古蜀国的王位。杜宇的故事最多、最美,传播也最广。史书上说:“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据说,杜宇是“从天而降”的,他的妻子则是从井中出来的,他的最大功绩是“教民务农”。
古蜀国经常发生水患,虽然望帝想尽各种方法来治理水灾,但始终不能从根本上根除水患。有一年,从河里逆流漂来一具男尸,尸体被打捞上来后,便复活了,他称自己名叫鳖灵,因失足落水,从家乡一直漂到这里。望帝与其交谈,一见如故,于是任命他为蜀国的宰相。不久,大洪水再次暴发。鳖灵接受了治理洪水的任务,他带领民众打通了巫山,使水流向长江,从而根除了水患,杜宇十分感激,自愿把王位禅让给鳖灵。
鳖灵成了新的古蜀王后,号称“开明帝”,又叫“丛帝”。鳖灵刚开始还非常珍惜人民,蜀国国泰民安,但日子久了,丛帝逐渐专横跋扈,望帝听说后劝说丛帝,丛帝却关起宫门绝接见。望帝无可奈何,化身成杜鹃鸟,飞进宫内悲啼。丛帝为其所感,恢复爱民本心,但望帝却无法恢复人身了。然而,鳖灵统治下的古蜀国在鳖灵子孙手中不知什么原因很快就灭亡了,关于古蜀国的各种文献资料也无法寻觅,古蜀国从此消失。
从蚕丛、鱼凫,到杜宇、鳖灵,史书与神话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神秘古蜀国,这个神秘的王国也令无数人神往无比。
光辉灿烂的文明
蚕丛、鱼凫,到杜宇、鳖灵的历史虽然有着历史资料,更有着无数的民间传说,但是都由于年代的久远显得有些模糊不清,甚至是真假难辨了。历史,是讲究“证据”的,而最好的证据就要算是考古发现了。
20世纪初的一个凄冷的清明节,广汉三星堆月亮湾的川西平原的农民燕道诚祖孙三人从自己的屋子里出来,打算在离家不远的林盘地沟边挖一个水坑,然后用水车把低洼处的水输送到高处灌溉。这对于亿万农民来说,只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日子,然而,这三个普通的中国农民,却在这次劳动中惊醒了沉睡千年之久的古蜀文明。
燕道诚之子燕青保正当年,可谓年富力强,正是一个十分精壮的汉子。就在他高高地举起锄头又重重地落下,锄头与地面接触的一瞬间,一道火星从祖孙三人眼前划过,与此同时,发出了与坚硬物体发生碰撞的声音。燕青保感觉握着锄柄的虎口和手指被震了一下,他以为挖到了石头,起初并不在意。可是,当他改换位置又挖了一下,还是在锄头和地面接触的瞬间发出了“砰”的一声,这一回他确信下面有一个什么东西了。他把锄头搁在一边,蹲下身子刨开泥土,出现在他面前的并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是一块像磨盘一样的大石环。此时,这祖孙三人才意识到这次的发现非同一般......
燕青保用手摸了摸,又握住石环的边沿用力一掀。石环动了,机关也被开启了,一个长方形的神秘土坑,坑内堆满了许许多多色彩斑斓的玉石器呈现在他们祖孙三人的面前。在这一大坑的玉器面前,燕道诚一家先是目瞪口呆,接着马上意识到他们时来运转的日子到了。他们按捺住激动的心情,环顾四周,见并没有人注意他们,马上将这些玉器掩埋起来。古人云否极泰来,就在得到了这些无价之宝后,燕青保和父亲燕道诚都突然得了一场大病,而且这病险些要了这对父子的性命。他们由此认为这是神灵对燕家的惩罚,就只好将这份意外之财分送给了亲朋邻里,好求得破财免灾,保住性命。
因为将这些宝贝送给了众多的亲朋好友,自然有人因“待遇”的不同而产生了不满情绪,而且也有人对燕家心存不满,于是这个在地中发现了宝贝的事情也就不胫而走,闹得满城风雨了。后来,华西大学博物馆科学发掘队前来发掘遗址,由于时局动乱,发掘工作只进行了10天便告结束,共获得各种玉、石、陶器600多件。其中包括璧、璋、琮、圭、圈、钏、珠、斧、刀及玉石器半成品共400余件。其中以石璧最具特色。大的石璧直径达80厘米,小的直径仅有几厘米。考古人员擦拭干净玉器上的泥土时,这些精妙的千年古物在灯下焕发出炫目的光辉。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再次发掘,前后共出土了1000多件美妙绝伦的珍贵文物!出土文物之多,价值之高,引起了世界轰动。这些遗址被称为“三星堆文明”,经考证,三星堆文物属于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及三星堆文物的出土,确凿无疑地证明了三千年前古蜀国的存在。人们开始惊叹,蚕丛和鱼凫真的存在!古蜀国真的曾经创造过灿烂的文明!
三星堆遗址不仅出土了大量的玉器,还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青铜面具。这些青铜面具几乎全是粗眉毛、大眼睛、高鼻梁、阔扁嘴,没有下颏,表情似笑非笑,似怒非怒。细观察这些青铜面具,两只耳朵上各有一个小孔。这种面具的脸形与现代当地人大相径庭。它代表了什么?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三星堆的神奇不仅仅在于它的文明高度发达,更让人惊讶的是,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还出现了以吨来计的象牙。象牙原本盛产在印度和孟加拉国,但是在三四千年前的中土蜀国,竟然出现了大象的踪迹,如果不是象群真的在巴蜀古国生活过,就从另一个方面揭示了古蜀国对外交通极其发达。
在三星堆文物中还出土有金杖、青铜神树等精美的文物,这些文物与世界上著名的玛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这是否暗示了中国古文明与世界其他古文明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在坑中出土了5000多枚海贝,经鉴定来自印度洋。“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古蜀国,居然已经有了印度洋作为钱币使用的海贝,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三星堆文物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文物,在中国浩如烟海、蔚为大观的文物群中,属于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且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之一,在世界文化遗产中也属于顶尖级别的范畴。
神秘的三星堆是怎样消失的
随着一大批精美、神秘的珍稀文物将辉煌的古蜀文明真实而又匪夷所思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一连串历史之谜也接踵而来。而这些问题中最引人注目、最令人不解的是:从规模来看,三星堆无疑曾是古蜀国的国都,那么三星堆又是怎样消失的呢?目前学术界较为流行的说法是洪水惹的祸,部分专家认为包括三星堆遗址在内的成都平原古城群均兴建于距今三四千年前。当时的气候处于全球性突变气候期,以持续性干燥、伴以突发性洪水为主要特征。成都平原古城群处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两大地貌单元接合部,多条河流流经生成多个冲积扇平原,平原上的河流具有易徙的天然性质。从发掘资料看出,在三星堆附近发现的一层20~50厘米厚的淤泥,且文化层被破坏,被认为是三星堆遭受洪灾的一项重要证据。或许几千年前的一个夏天,成都平原大雨倾盆,一连数十天的狂风暴雨引发了洪水,当洪水冲破古蜀人居住的古城时,蜀民们四处逃散。一部分蜀民被洪水无情地吞噬,另一部分幸存下来,为了躲避洪水,从而迁居他方。
也有人认为三星堆古蜀国不是灭亡于洪水,而是毁于地震。有专家称在三星堆附近发现的淤泥,只在一个狭窄的层面存在,而其他地方的文化层都还存在,不可能是发生过大规模的洪水。从三星堆出土的文物来看,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灼伤痕迹,充分说明以前曾经发生过火灾。是不是古蜀国曾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地震将古蜀国一举摧毁,而地震后引发的火灾将这些文物烧成现在的样子呢?而且在几千年前,古人生活在木结构的房屋中,地震后诱发火灾十分容易。李白的《蜀道难》中有一句“地崩山摧壮士死”的情形与地震类似,可以作为佐证。
也有人认为三星堆古蜀国的灭亡是因为战争导致。在距今3200年左右的商代晚期,生机盎然的三星堆文化发生突变,具有典型的三星堆文化风格的陶器在此时开始消失,代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尖底陶器和圜底釜。而尖底杯等曾在商代早、中期大量流行于鄂西地区,是早期巴人所使用的典型陶器。三星堆文化最强盛时,古蜀国人的生活中心在成都平原,川东长江沿岸和鄂西地区的势力很弱。此时的鄂西,一支以使用尖底杯和圜底釜为代表的文化发展壮大,这就是早期的巴人。渐渐地,巴人将三星堆的势力挤出了鄂西地区。在三星堆文化末期,不知何故,巴人突然放弃了鄂西这块生长已久的故土,沿长江举族西迁,用武力占据了成都平原,古蜀国人被驱逐,三星堆古蜀国文明从此消亡。
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和我们不断开玩笑,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寻找的古蜀国存在证据竟被几个挖水沟的农民找到。更让世人惊诧不已的是,在三星堆文明被发现之后不到100年,几位农民工竟然又在无意间发现了三星堆文明的继任者——金沙文明!
2001年2月8日下午的晚些时候,成都市西郊苏坡乡金沙村外一块高洼不平、乱石四散的工地上,几十名农民工正随一台先进的现代化挖掘机挖掘一条壕沟。就在挖掘机伸出的巨手将紧攥的一大堆泥土向壕沟外抛撒开来的时候,负责运土的一名农民工突然发现一些破碎的陶瓷残片,细心的他慢慢试着扒开泥土,果然,一个精美的铜像出现在眼前。消息传开后,几个民工很快从一堆新鲜的泥土中翻出了十几件石人、玉人、铜人、铜牛头、玉镯、玉璧等精美的古器物。
当晚,考古专家初步鉴定,这处工地为一处极具研究和考古价值的遗址。第二天上午,市文物考古工作队进驻现场,对挖出来的浮土进行翻查,并开始着手考古发掘工作。很快,他们就从遗址中清理出珍贵文物多达1000余件。这些文物包括金器30余件、玉器和铜器各400余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余件,出土象牙总重量近一吨。此外还有大量的陶器出土。据考古工作者初步鉴定,这些出土文物绝大部分属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少部分为春秋时期。
在出土的30多件金器,如金面具、金带、圆形金饰、喇叭形金饰与三星堆的青铜面具在造型风格上基本一致。出土的400多件青铜器主要以小型器物为主,有铜立人像、铜瑗、铜戈、铜铃等,其中铜立人像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立人像相差无几。石器有170件,包括石人、石虎、石蛇、石龟等,是四川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最精美的石器。最引人注目的是在金沙遗址中出土的种类繁多、样式瑰丽、价值连城的玉器。其中最大的一件是高约22厘米的玉琮,这个玉琮颜色为翡翠绿,雕工极其精细,表面有细若发丝的微刻花纹和一人形图案,其造型风格与良渚文化的完全一致,由于玉质优秀、色泽亮丽、雕工完美,可谓是国之重器了。
当金沙遗址第一批文物从泥土中被发掘清理出来时,考古学家们就不约而同地惊叹:它们跟三星堆器物简直太相像了。专家们立刻意识到,它和三星堆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中,考古工作者发现在金沙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小立人是金沙最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而当年在三星堆出土过一个相差悬殊的青铜大立人,它们的造型极其相似,同样的长衣,同样的姿态,空空的手中似乎都握着什么东西。在金沙遗址还发现了一些青铜神鸟,它们和三星堆神树上的挂件极为相似。专家们研究出土文物后发现,金沙遗址的出土器物在造型风格和纹饰特征方面与三星堆的器物基本一致。只是,从金沙遗址的金器、玉器的制作水平分析,已明显比三星堆时期成熟高超。金沙遗址的年代又略晚于三星堆遗址,种种迹象都表明,三星堆文明因某种特殊的原因从广汉突然消亡后,迁徙到了以金沙为中心的宽阔地带,并在此延续和发展。
不论这种猜想是否准确,金沙遗址终于解开了一个巨大的疑惑。古蜀国在三星堆突然消亡以后,它并没有从这块土地上“蒸发”,而是悄然迁徙到了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继续以其独特的文化面貌发生发展着。并在这片富饶却相对中原文明独立的土地上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文明体系,可以说,古蜀国人民在金沙的生息繁衍是对在三星堆的一个继续和发展。
更多有关其他古国的内容,敬请关注《消逝古国:寻觅古国废墟的中华文明》,京东套装4.2折抢购,当当满100减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