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与城乡的可持续发展分论坛,由在乡村振兴中开展自然教育的实践者做主题分享,分享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困难与思考:如何通过自然教育,促进城乡互动、人才返乡、家庭团圆,并促进生态价值体系下的社会形态升级。共同探讨自然教育在城乡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在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以横港国际艺术村的在地资源为核心,引领孩子们走进乡村真实生活的情境,结合课标深度挖掘适龄学科内容,将D(Design)、N(Nature)、A(Art)理念植入课程研发。将课程内容与场地设计紧密结合,以乡建促运营,以运营带动发展。以课程内容为主导,增强学生与场地的连接,以研学游学行为为导入,促进乡村振兴。
城市后花园的户外课堂
横港国际艺术村里的自然教育实践
周昕蕾
认为自然和艺术对于孩子的身心成长极其重要,我们以“D(Design)N(Nature)A(Art)”教育为核心理念,坚持利用真实情景,基于现实中的问题,让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进行学习,构建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体系,在大自然和人文艺术的探索中,培养21世纪最重要的核心素养——设计思维与创造力。
横港村保有较为完整的江南枕水村落形态。全村面积490多亩,总用地面积490亩,其中村落面积148亩、田园面积342亩,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村落。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乌镇国际化发展日趋成熟,自然教育团队来到横港这个江南村落,秉承“艺术介入乡村”的理念,运用国际化的思维视角,以包容的态度打造开放型艺术化的乡村社区。
教育理念
Design(设计思维):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融合STEAM与PBL学习法,在探究中培养4C能力
Nature(自然教育):师法自然,环境友好-儿童需要和大自然有足够多的接触,就像需要营养和充足的睡眠一样。儿童在自然中玩耍,体验趣味性的同时,还能陶冶情操,带来快乐。
Art(艺术修养):人文美学,内心丰盈-艺术教育有利于丰富儿童的想象力,有利于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大自然是儿童最直接的艺术教育课堂。
客源分析
乌镇区域旅游的主流客群来自杭州、上海、北京等地,年龄分布在30-39岁区间,男女比例约4.5:5.5。这类城市人群的事业和家庭相对稳定,出行基本拖家带口,一个小孩可以撬动全家3-5口人的旅游需求。
30-39岁人群多为80后一孩、二孩家庭,亲子互动是其主要出游动向
乌镇横港国际艺术村的客群定位
横港——小鸭艺术中心
基于场地自身的机理,原有的鸭棚在设计师的精心改建下,华丽变身为功能多样,艺术气息浓郁的复合活动空间。开放的阶梯教室巧妙的结合了滑梯等适合儿童嬉戏的设施,成为孩子们流连忘返的天堂。小鸭绘本馆的营造为小鸭驿站增添了温馨的氛围。这里既是可以举办艺术展览、沙龙活动、聚会观影等多种功能的复合空间,又是孩子们宜动宜静的乐园。
横港——横港书院
横港书院建成三进院落空间,一进会议室,老鸭棚改建,可做多功能厅使用,会议、授课、室内培训及户外探索拓展活动;二进培训教室,可做小型的室内培训及活动;三进禅院,可做禅修、茶艺及高端餐饮和非正式小型会议及培训。
横港——可食花园餐厅
为满足研学配套需要,结合可食花园课程设计内容共同打造亲子可食花园餐厅。有机蔬菜种植+蔬菜生长观察+餐饮配套,多功能复合空间,满足场地多样功能需求。
横港——莫奈花园
以“莫奈花园”为灵感设计,主打乡间自然花田,因地制宜种植200多种宿根花卉,生态多样性丰富,物种多样。根据四季开花时序配比,保证全年具有极佳观赏性。配套户外教室和雨水花园,为自然研学及亲子游活动等创造丰富有趣的体验空间。开放了“神奇的色环”、“昆虫旅馆”、“花儿问叶”等几十套独创课程。
横港——莫比乌斯户外课堂
以乡村田园为本底,以花鸟鱼虫、木叶枯碟等自然元素为主题,借助艺术设计的手法,教育打造“虫虫驿站”、“奇妙树屋”、“桑田寻宝”等趣味无限的莫比乌斯户外课堂,为儿童创造尽情探索自然的沉浸式体验基地,感受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奇迹。
横港——蔬菜乐园
蔬菜乐园旨在为园区输送安全放心的有机蔬菜,现已种植菜田11亩。以菜园变花园为设计理念,丰富传统蔬种植田的景观效果,打造艺术趣味互动体验空间,同时促进农业产业与教育功能的结合,成为孩子们的体验真实生活的自然农法课堂。
横港——五彩稻田
乡村田园是最好的课堂,激发儿童的创想和动手能力。农创园旨在还原真实的乡村田园自然农法,融入艺术设计内涵,赋予田园无限惊喜与趣味,成为孩子们体验农耕,感悟大自然丰收与馈赠的绝佳场所,来当一个快乐酷玩的小农夫。
洛嘉自然教育 · 水乡寻梦研学路
1、真实生活的体验
好的自然课程体验,从“生活”开始,解决“问题”,最终回归到如何更好地生活。教育建立“发现问题——动手实操——设计搭建——情感产出——多维评估”的模式,设立一系列体验课程。
“大地窑的秘密”——田园家系列课程
从内容到课程设计到观察与评估,教育的老师们希望给予孩子们更科学的陪伴,让自然的力量更好的滋养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2、场地现状资源的利用
基于江南的户户种桑养蚕的传统,研发”丝乡蚕农“主题探究课程,从认识蚕宝宝一生、手作桑葚果酱、认识桑枝变废为宝等系列课程。
“丝乡蚕农”主题课程
用无患子制作泡泡课程,通过泡泡的世界更好地认识、了解、关爱我们的家园,关爱我们的地球。
3、场地规划设计与课程内容的紧密联系
以特定主题情境为引入,深度挖掘在地场地资源,教育开发一系列跟场地内容高度贴合的主题课程,带给孩子们真实的乡村生活,并引发他们基于真实问题的探索与发现。另外,有准备、有设计、有内容承载的空间载体,更好的承载了课程内容的执行。
“莫奈花园”、“莫比乌斯课堂”作为“花园课堂”的空间载体,“以乡土植物收集”为核心,完善其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稳定性,为自然研学和亲子活动创造丰富有趣的空间,以乡村田园生活为本地以花鸟鱼虫为创作灵感,借助艺术手法,为儿童创造沉浸其中的精彩绝伦的体验。
4、遵从孩子成长规律,结合课标深度挖掘适龄学科内容
教育与学校合作,联合开发适合小学不同年级孩子们的课外研学课程。
通过课程设计带领孩子们观察、发现、思考、分享、寻找、动手、设计、合作等一系列自主探索活动,用设计思维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让孩子们走进自然,关心身边的环境与生物,更好的照顾我们的地球。
并以幼儿的发展认知规律为基准,以五种感官为依托,以春夏秋冬的季节变换为契机,以横港村自然环境为背景,通过“绘本/游戏/歌曲+观察+体验+探索”的方式,让幼儿“归于自然”,在自然中成长。
接着孩子与自然